艺术家访谈系列 (4) 河洛团长刘钟元 台湾歌子戏推手

邱斐显
font print 人气: 263
【字号】    
   标签: tags:

提起台湾传统戏剧,很多人都认为“歌子戏”是最具代表性的戏剧。但是仔细深究过去“歌子戏”的戏码,几乎泛滥着“愚忠愚孝”、“贞节牌坊”的中国文化,看不到台湾本土有血有泪的历史轨迹。河洛歌仔戏团创办人兼团长刘钟元,不但致力提升台湾歌子戏的精致化,也改写了台湾歌子戏演出曲目的历史,从台湾本土文学中,找到了台湾历史的题材,制作以台湾故事为主题的歌子戏。

河洛歌子戏团筹划演出,最具代表性的台湾本土歌子戏剧共四出,依时间先后分别为【台湾,我的母亲】、【彼岸花】、【东宁王国】,以及【竹堑林占梅】。

不会演戏,却懂得经营剧团

刘钟元,1934年生。嘉义农专毕业后,20多岁的他,在朋友的邀约下,到广播电台工作。为了增加广播节目的广告收益,他开始构思,将台湾民间的传统娱乐 —歌子戏,引进电台,以广播方式来呈现。刘钟元所推出的“广播歌子戏”,是台湾歌子戏跨入广播史上的首创先例。这一步,也让刘钟元从此为台湾歌子戏奉献心力,五十余年不停歇。

1960年代,广播歌子戏在台湾社会当红之际,歌子戏名角“黑猫云”(许缘),也投效在刘钟元的制作广播节目中,成为电台中最主要的演唱角色。许缘的艺名,许丽燕,就是刘钟元取的。同时加入“广播歌子戏”的尚有杨丽花、蔡秋锦、黄美惠和陈丽云等人。

刘钟元本人不是歌子戏本行出身,也不是歌子戏世家。他投入制作广播歌子戏以来,没有特别偏爱某个特定的歌子戏演员,或某一出戏码。正因如此,他可以全面关照台湾歌子戏的普遍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电视机”的问世,刘钟元制作的歌子戏,从广播界拓展到电视界。刘钟元记得,当年电视台的歌子戏节目中,另有一个“王明山歌子戏团”。该团在电视台的摄影棚录制时,完全照歌子戏“内台戏”的表演方式去演。然而,刘钟元却看出这种表演方式的缺点,“在摄影机前,他们的动作不太优雅。”

以此为鉴,刘钟元不断地修正自己对歌子戏表演的呈现方式。刘钟元因而成为“电视歌仔戏”黄金时期最重要的制作核心人物之一。他并集歌子戏名伶石文户、陈聪明、蔡天送、杨丽花、王金樱、柳青、柯玉枝、叶青、林美照、黄香莲、许秀年、巫明霞等人于旗下。

1985年,刘钟元成立了“河洛歌子戏团”。1991年,刘钟元制作了第一出“舞台精致歌子戏”—【曲判记】。这出歌子戏首度登上“国家戏剧院”。从剧本的精选、唱腔的设计、音乐的重新编制、演员肢体动作的展现、服装与的搭配与考据,团长刘钟元严格要求,一丝一毫都不马虎。歌子戏从电视走向国家艺术殿堂,刘钟元再一次改写了歌子戏的历史;1999年,刘钟元更是荣获了“台湾文化杰出人士奖”。

勇于创新,台湾文学上舞台

推展歌子戏事业时,刘钟元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尊重传统,勇于创新”。河洛在此后的13年内,陆续制作了22出大戏,不但题材广泛,表演形式也相当多样,甚至广纳建言,勇于尝试不同曲目的演出风格。

台湾民主化过程中,自1987年的政治解严后,以台湾为主体的“台湾意识”逐渐抬头。一些具有反省、批判能力的文化界人士,看到最具台湾特色的歌子戏,演得尽是中国古代传统故事,从一般电视歌子戏的【狸猫换太子】、【唐伯虎点秋香】、【陈世美与秦香莲】、【梁山伯与祝英台】,到河洛高水准的“舞台精致歌子 戏”,如【曲判记】、【天鹅宴】、【杀猪状元】、【秋风辞】,几乎看不到台湾历史及文化的呈现,大家开始集思,探讨歌子戏与台湾本土文化的关连。

刘钟元深知大家的期待,但不可否认,“剧本难求”是最大的问题。为什么常演中国古代戏码?因为剧本取得容易。他感叹道:“台湾四百年史,有太多题材可发挥,但是,要拿到好的剧本很难。”

刘钟元透过剧作家黄英雄,认识了作家李乔,并拜读了李乔所写的《台湾,我的母亲》。刘钟元读后大为感动,征得李乔同意后,决定以此书为架构,编排出一出深具台湾意识的本土歌子戏。刘钟元后来请编剧作家陈永明,把原著改编成歌子戏剧本。剧本编写过程一改再改,直到第七稿才定案。

河洛编剧,四大本土歌子戏

为了制作台湾本土歌子戏剧,刘钟元表示:“从有初步构想、找人编写剧本,甚至到戏剧排练、上演,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酝酿。有构想,不一定写得出剧本;有剧本,不一定演得出好戏。这些因素环环相扣,才能有一部精典戏剧产生。”

2000年3月,【台湾,我的母亲】千呼万唤始出来,终于顺利在国家戏剧院首演。【台湾,我的母亲】故事描述清末民初唐山过台湾、来台开垦的彭阿强一家人,为守住土地,与天灾搏斗,与交结清朝贪官的叶阿添对峙,并与日军侵略等恶势力相抗争的历史故事。这出戏在舞台上的表现方式,完全抛开过去歌子戏的框架,以最自然的方式,来表现台湾先民的奋斗史。

【台湾,我的母亲】是河洛创团以来,最具台湾本土色彩与立场的代表作。这出戏也展现了刘钟元的决心—把台湾文学搬上歌子戏舞台。此后,河洛一再精益求 精,2001年3月,推出【彼岸花】。这部歌子戏,以台湾早期社会“漳泉两族械斗”为蓝图,以“异族男女之爱”为架构,漳州望族青年陈秋生,爱上泉州望族千金林秀兰,却因家族世仇而无法结合。这是河洛第一部浪漫爱情钜作,让观众深刻体验世仇下的爱情大悲剧。

2004年11月,河洛推出年度大戏【东宁王国】。这出戏描述郑成功之子郑经渡台后,在台湾本土建立“东宁王国”,先采用陈永华屯田政策,致力经营台湾。后郑经欲反攻大陆,却遭惨败。随后不久,郑氏王朝也在奸臣弄权中分崩离析。

2005年11月,河洛再推出【竹堑林占梅—潜园故事】,把清朝时期台湾诗人林占梅的一生,刻划得淋漓尽致,并阐述清朝政府“以台制台”的手段,让台湾仕绅彼此敌对,以坐收渔翁之利。


(图片取自邱斐显部落格“台湾艺术花园”)

苦无剧本,歌子戏有志难伸

从这4出戏码,看得出刘钟元把歌子戏与台湾历史、台湾文学结合的用心之深。然而,刘钟元一再表示,他经常面临找不到剧本的苦恼。曾经有一出戏码,刘钟元请 某位编剧作家写剧本,但几经考虑之后,觉得不能采用。“即使不能用,我还是付给这位编剧一半的写作费用。”刘钟元对这个剧本没有放弃,他另请高明,另聘别 的编剧作家,完成编剧工作,依旧把自己心中期待上演的戏码,按部就班地展现成果。

谈到台湾本土歌子戏创作,刘钟元甚至想过,以台湾社会经历过的“白色恐怖”为题材,来演出歌子戏。不过,一来目前没有剧本,二来担心观众反应过度,因此,他只能把这个念头放在心里。

刘钟元深表无奈,因为政府常常“做做表面工夫”,并且“以外行来领导内行”。他极力呼吁政府单位:“落实提倡文化发展,必须用心,不可只做表面工夫。”刘 钟元表示,制作一出精致的歌子戏,从开始找人练习到真正上场演出,有时3、4个月,有时要半年。光是剧本费,就要花掉40、50万,其他包括演员的服装、梳妆费用、密集排练约一个月,种种开销累积下来,少说都要三百万。为了河洛歌子戏团的生存,刘钟元经常负债累累,他最感慨的一句话,就是“艺精人贫”。

中风负债,仍不断推出戏码

刘钟元语重心长表示,“我制作的舞台精致歌子戏,一定以剧本、以人物为考量,找适当的人选,来演适当的角色,我绝不以家族式分派角色的方式来演出。”刘钟元强调,河洛坚持采用西方剧场制度,超脱以往传统内台歌子戏的形式,不但重视舞台、灯光、音乐、服装等设计,也建立导演排练制度,并增添舞台监督,要求一出戏码应不断排练,让歌子戏朝向精致舞台的路线。唯有这样做,才能提升歌子戏的艺术价值。

对于政府的文化政策,刘钟元表示,真正为台湾文化努力的艺术团体,得不到应有的辅导政策和经费补助。“像每年的元宵节灯会活动,各县市都要办,不但浪费资源,又无法真正提升台湾文化。”

6年前,刘钟元因脑溢血中风被送进急诊室医治。他病情稍稍稳定后,因挂念一出即将上演的新戏,坚持抱病上场,亲自制作。中风后10个月,又因心血管疾病,动了一次手术,在心脏旁边装了两个支架。刘钟元大病之后,元气大伤,但是,为了台湾歌子戏的发展,他始终努力不懈,奋勇直前。如果有好的剧本,与充裕的经费补助,我们相信,刘钟元仍将不断地制作精致歌子戏,展现坚忍不拔的台湾精神。@

(本文转载自邱斐显部落格“台湾艺术花园”http://www.wretch.cc/blog/phesha0822)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曾道雄教授,我国著名的男中音,也是台湾声乐教父。除了从事歌剧演唱、教学之外,曾道雄也积极参与指挥、导演与编剧的工作。曾道雄本人文笔流畅优美,不但把莫札特歌剧作品“可爱的牧羊女”,填上中文歌词,甚至还以自己的生活经验,编导一出“稻草人与小偷”青少年歌剧。他涉猎的范围之广,令人不得不敬佩他的精力充沛。
  • 高子洋,本名赖飞龙,卑南族原住民,因随母姓,后改成“高飞龙”,从前亲友都叫他“阿龙”,从小在台东知本部落长大。部落里有三条大马路。第一条马路住的大部分是汉人;第二、三条马路,则大都是原住民。高子洋的家座落在第一条马路和第二条马路中间,四周围的邻居,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皆有。这样的成长环境下,让高子洋的创作歌曲,包涵了多种语言文化的丰富性。
  • 王金樱期待,有朝一日,台湾能成立一个“文化电视台”,让台湾的艺术文化,有更大的表演空间,不但可以保障奉献艺术的表演者,也可以让全民随时都有艺术节目的选择。
  • 2023年4月中旬,经好友推荐,喜欢艺术的我认识了旅居瑞典的中国画家范一鸣先生。4月23日,受他和他夫人的邀请,我们到他家做客,观赏他的画作,听他聊创作灵感和中国文化。我也顺便采访了他在中国时的遭遇。
  • 为什么以前的画家可以画出庄严的天国世界及神在人间的事迹呢?是这些画家被选中、有信仰、相信神,所以才能看到天国以及神显现出来的世界?疫情肆虐下,找回人类的传统道德及善良风俗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也是艺术家的使命,用画笔完成真正的美好作品。
  • Jan Kath,过去25年来全球最传奇的地毯设计师之一。他设计的地毯享誉全球,包括纽约、柏林、温哥华、多伦多等多个城市。(Jan Kath提供)
    一名当时只有20岁出头的德国年轻人,却在地毯时代眼见就要终结的时刻,“天真地”接手了一家位于尼泊尔的地毯工厂。但就是这名年轻人,在短短数年内一手扭转了整个地毯业的颓势。他的理念,不仅打造出了一个横跨各大洲的地毯商业王国,而且引发了整个地毯界的“文艺复兴”。他就是Jan Kath,过去25年来全球最传奇的地毯设计师之一。Jan Kath地毯,在柏林、纽约、温哥华、多伦多等全球多个城市有展示厅。
  • 赛尔维亚有一位被称为天才的少年画家,名叫杜辛‧克尔托理察(Dušan Krtolica),今年只有17岁,可他却有15年的绘画经历;俨然大师级的绘画功力让人惊叹不已,至今已开过6次个人画展,并多次接受电视等媒体采访。
  • 唐美云出身歌仔戏世家,感于父母对歌仔戏的热爱,不忍见其逐渐没落,故投身歌仔戏成为一代名伶。
  • 唐美云戏演得好不说,出身戏曲家庭,她对于自己的生命角色有深深的承担,更有深深的自觉。她成立戏班,培养后进,年年推出新戏,作可能的探索却永远不忘戏曲的立基,她将全副心力何只花在表演上,更直显一个演员在生命承担与文化重振上的可能角色。
  • 相对于贝多芬戏剧般的磅礡气势和莫扎特灵动隽妙的天使欢笑,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之一的海顿要平淡得多。但是风霜雪雨、时光飞逝,也许在中年的某一天,海顿的旋律会扣你心弦。一如陈年老酒越久越淳,一如你为人父母后再看双亲,才能体会出平和中的自然淳厚,淡然里的从容睿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