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文化(1) :百家争鸣 老子授道

人气 131
标签:

【大纪元3月14日讯】在春秋战国数百个诸侯国家兵戎相见、弱肉强食之际,却出现了道家、儒家、兵家、墨家、法家、纵横家、阴阳家等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且《左传》、《春秋》等详尽记载当时历史的著作也相继诞生。这场“百家争鸣”的壮观场面比欧洲的文艺复兴早了将近2000年。连接收听

为什么在这个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私欲的增加,上古时代的大道以及夏商西周时的贤王治世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让位于现实的“利益”,比如君王谋求疆土的扩张,以获得国家的强势地位;百姓则“货力为己、各私其私”;因而各国间征战十分频繁,弱肉强食、强者为王的法则代替了德行而逐渐成为人们的衡量标准。

处此乱世之时,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迫切希望寻找到治理国家、挽救时弊的方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诸子学说纷纷登台,针对现实的社会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解决办法,其中包括如何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不过,虽然学说众多,但代表整个时代变化的主要是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等。特别是儒道两家,对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后世诸多学者称颂这一时期为中华文化、思想与智慧大发展的时代,但是被后世尊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却十分怀念远古大道盛行和周公治世的时代。他在晚年的时候,喟然叹道:“凤凰不再飞来,河图不再出现,我也很久没有梦到周公了。泰山啊,将要崩颓;梁柱啊,将要坠毁;圣人啊,将要枯竭了。”

而和孔子同时代的大觉者老子也在他千古流传的《道德经》中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无疑老子认为道德远远高于仁义,所以说:“大道废,有仁义。” 意思是说,因为大道没有了,才追求仁义。

老子进一步阐述道: “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在现代人的概念中,仁义、智慧、孝子、忠臣的出现都是值得庆幸的喜事,然而老子却认为这些都是大道没落、社会混乱、道德下滑的结果。

为什么二千多年前的老子和孔子会发出如此的喟叹呢?我们又是否可以从中得到某些启示呢?

老子姓李,名重耳,字伯阳,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的人。传说他的母亲有一次看见空中大流星飞过后就怀了身孕。由于是上界的神灵之气出现在李家,所以老子生下後姓了凡人的姓李氏。有人说,老子生于开天辟地之前,是天的精灵神魄,自然就是神灵了,又有人说,老子的母亲怀了他七十二年才剖开左腋生下了他,一出生就是白发苍苍,所以才名叫老子。后世的另一种为众人所普遍采纳的解释是,“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 “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称。

老子十分长寿,据说活了二百多年。他历经文王、武王时期,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和柱下史(相当秦汉的御史),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相传其气质禀赋也与众不 同。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老子受牵连而被罢官。为了避免祸害,老子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

后来老子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守关的令尹喜通过占卜预知会有神人从这里经过,就命人清扫了四十里道路迎接,果然是老子来了。老子在中原一带都没有传授过什么,他知道令尹喜命中注定该得道,就在那里停留下来。

有一个叫徐甲的人,从少年时受雇于老子作仆人,老子每天大约应付给他一百钱,一共欠了他七百二十万钱的工钱。徐甲见老子出关远行,想尽快讨回自己的工钱又怕不可能,就求人写了状子告到令尹喜那里。替徐甲写状子的人并不知道徐甲已跟随老子二百多年了,只知道他如果索回老子所欠的工钱就会成为富翁,就答应把女儿嫁给徐甲。徐甲见那女子很美,更加高兴,就把告老子的状子递交给令尹喜。

令尹喜看了状子大吃一惊,就去告诉了老子。老子对徐甲说:“你早就该死了。我当初因为官小阂穷,连个替我打杂的人都没有,就雇了你,同时也就把‘太玄清生符’给了你,所以你才能一直活到今天。你为什么要告我呢?我当初曾答应你,如果你将来进入了‘安息国’,那时我会用黄金计算你的工钱全数还给你。你怎么竟这样急得等不了呢?”说罢就让徐甲面向地下张开嘴,只见那‘太玄真符’立刻被吐了出来,符上的朱砂字迹还像刚写时一样,而徐甲则顿时变成了一具枯骨了。

令尹喜知道老子是神人,就跪下磕头为徐甲求情,并自愿替老子还债。老子就把那太玄真符又扔给徐甲,徐甲立刻复活了。令尹喜给了徐甲二百万钱,打发他去了。令尹喜向老子恭敬的执弟子之礼,老子就把长生之道的秘方授给了令尹喜。令尹喜又向老子请求更进一步的教导训诫,老子就口述了五千字,令尹喜回去后记了下来,这就是老子著名的经典《道德经》。因此, 老子被认为是道家的鼻祖。后来令尹喜按照老子的教导去修行,果然成了仙。

老子的思想,大都保存 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 5000多字。因为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其基本思想范畴是“道”,故称道家。“道家”之称最早见于汉代司马迁的《论六家之要旨》。

后世有许多人将《老子》一书只看作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但是真正有缘的人却将其视为得道修炼之法,并依此进行修炼,达到了返本归真的人生目地。正如老子在开篇中就讲:“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的“道”不是“常道”,而有道的他与俗人也有着天壤的差别,《老子》二十章中有云: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在第七十章中,老子进一步说明真道的可贵:“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有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正因为他不是一般的“道”,不是随随便便让人得的,所以才非常珍贵。而大道传出,身在迷中的世人态度也是不一样的,《老子》四十一章有云: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为了让有缘人得道,让上士最终返本归真,老子在短短的5000字中告诉了人们这个“道”的含义以及与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的关系,如何做人并最终如何达到返本归真等一系列问题,而对其他问题的阐述恰恰是为了那个最终的目地做铺垫。老子为了让修道之人明白修道之法,还多次谈到了有“道”的圣人在面对各种问题时是如何做的,以此作为人们的榜样。

转自《希望之声国际广播电台》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三国时期的人才学:建立你的人脉资源
罕见春秋战国短剑 福建出土
山岳仙迹探微:崂山─海上仙山
金代医家张从正重胃气的养生观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