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随地吐痰”等中国人的恶习究竟拜谁所赐?

刘晓

人气 1170
标签:

【大纪元9月17日讯】自上海世博开园以来,中国人的随地吐痰、上卫生间不冲水、随地乱扔东西、随地乱躺、大声叫嚷甚至小孩随地大小便等种种不文明举止再次让世界大开了眼界,在外国人惊诧、厌恶的同时,不少国人亦羞愧难当。当然,类似不文明的举止,并非只在世博园呈现,在走出国内的中国人身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更让人不解的是,许多中国人对此等行为并不以之为耻。

对此,不少人撰文分析原因所在,有人甚至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根源,称此乃我们先人留下来的陋习,因为古人“科技落后,生活不发达”,所以当然就不讲卫生、不讲文明了,几千年的陋习当然是绝非是短时间能改的了。

抱有此种观点的人可谓大谬矣。事实上,虽说中国古代并没有今人的飞机、汽车、电话、家电等所谓高科技设备,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质量较今人为低。实际上,中国古代的科技走的是另外一条发展道路,并达到了今人难以想像的先进程度;而中国古人的文明,不仅体现在日常礼仪方面,更体现在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乃至对卫生的讲究上。

当几百年前欧洲的贵族尚将整个牲畜、家禽等摆在餐桌上进行野蛮分食时,当几百年前欧洲人在戏院观赏歌剧随意吐痰之际,当几百年前不少欧洲人终其一生都不洗澡时,在文明业已高度发达并遥遥领先的中国,却是迥然不同的场景,这场景曾为许多国家的人所仰慕、钦羡。

早在两千多年的先秦时期,古人就开始讲究个人卫生,主张“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沐浴有时甚至是一种很重要的礼仪,体现了尊敬之意。比如皇帝在祭天之前,都要沐浴。汉代还规定官吏每5个工作日后有一天可以休假洗澡,叫做“沐休”。喜爱干净的南朝的梁简文帝萧纲还写了本《沐浴经》。

最早的浴室当然为皇家所有,至少在周代就业已存在;大约在汉代,民间浴室就在寺庙中出现,如始建于东汉的陕西扶风法门寺遗址就曾发掘出浴室。据宋朝人记载,当时仅占全寺面积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另据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所载,宝光寺中也置有非常大的浴室。

宋代,专门针对平民百姓的浴池出现,并一直延续至今。宋代洪迈《夷坚志》还记录说,一般人家建房都有澡浴的房间。当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元代来到中国后,曾发出这样的惊呼:“中国人每天都沐浴洗澡!”而这在当时的欧洲来说是不可以想像的。除了平日的沐浴外,元代《析津志》还记载:有士庶之家,在女儿出嫁前,一定要将其送入浴池彻底沐浴,可见洗澡已融进了婚俗礼仪。

重视身体洁净的古人,对于自己的仪容当然也十分在意。古人在熏香沐浴、擦脸、擦身体上,各有不同的材料,非常讲究。珍珠霜、粉、胭脂、桂花油、发蜡、香袋……等都是古人修饰仪容的日常用品,他们对于头发的顺滑更是十分在意。甲骨文中的“若”字,是一个人洗完头之后在梳理头发的样子。头发梳理整齐后,还要挽成发髻,插上用骨或者玉做的笄,把它固定住,发髻外面要用帛包好,然后再戴上冠,非常讲究。一个人如果头发杂乱,只能说明此人生病或遭遇了不幸。

而对于口腔卫生,古人也是十分注意的。早在公元前3000年,中国就有了保护牙齿、清洁口腔的记载。古人通常用酒、醋、盐水、茶及温水漱口或以青盐擦牙等方式来保持口腔卫生,后来也从僧人那里学会了咬杨枝清洁口腔的习惯,即依靠咬嚼一种叫做齿木的枝条,摩擦牙齿表面,同时还用它刮舌,确保祛除细菌。史料亦载,早在6世纪的南梁,就有一种名为“口齿乌髭”的东西可以起到对牙齿增白留香的作用;唐宋时期更是出现了含中药的“牙膏”,如宋代的《太平圣惠方》中就已载有详细的药膏药齿法。

古人对于卫生的讲究,甚至从小孩子就要教起。如蒙学名著《弟子规》中就写道:“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一个从小就养成了卫生习惯并懂得礼仪的孩子长大后会是一个不讲文明之人吗?

对于生活垃圾,古人随手乱扔的现象更是极为罕见。早在三、四千年前,古人就懂得将垃圾集中处理,利用天然的或挖掘而成的土坑来堆放垃圾;并且知道解决垃圾最快的方法是直接烧掉,烧不掉的就掩埋起来。战国时期甚至有将乱倒垃圾的人处以砍手的重刑。再有像做豆腐、酿酒的人家必须修好排水沟渠,否则会遭人唾弃。对染坊之类污染更大的作坊,古人就更加注意防范了。如苏州虎丘山山门内壁上嵌有一块题有“永禁虎丘染坊碑”字样的碑石,当地人称之为“禁染碑”,就是因为清朝时期,这一带染布的作坊太多,作坊主不注意环境保护,将污水任意排入河中,污染河水,所以官府禁止在这里开染坊。

此外,打扫卫生,保持环境整洁,也是古人必修的功课。古人有定期打扫屋舍的习惯,周书《秘奥造宅经》中记载,古人经常要“沟渠通浚,屋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至今很多节日还保存这样的习俗。《朱子治家格言》中要求儿童“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至于古人是否有随地吐痰的习惯乃至古代王朝是否有限制国人随地吐痰的告示,包括野史在内的中国史籍都不见记载。大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沐浴下,古人以立德为本,而且遵循礼仪。心中有德,言行自然会考虑是否妥当,随地吐痰属于人们所不齿的行为,古人自然不屑来讨论其合法性的问题。

有今人研究认为,古人吐痰,往往是拉开袖子,将口水吐在袖中,或者用方巾裹之放入怀中,一些地方还配有“痰盂”专门用来备给不方便之人吐痰之用。唐朝时甚至有对随地吐痰的胡人(外国人)的罚款,用以警告他们不得在大街和公众场所内行如此不雅之行为。可见,随地吐痰乃是不文明之举古人早已认识到。因此,我们可以说,随地吐痰,绝非中国人正常的习惯,也绝非是老祖宗传于今人的陋习。当然,古人有“吐口水”的习惯,但多是在对某人、某事极其愤恨之时才会行如此之事,表示唾弃,与吐痰还是两码事。

那么,从什么时候起,中国人变得如此不文明起来了?变得如此粗鄙起来?当然与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背离乃至摒弃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释、道三家思想为基础的,“天人合一”代表着古人的宇宙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成为规范人和社会的道德基础,“忠孝节义”是人生于世的标准。浸染在这种博大精深文化中的中国人,自然是敬畏天地、忠于社稷、重视家庭、讲究文明。

但是自宋代起,传统文化开始不断遭到破坏并发生了对传统的背离。“五四”以后,一些急功近利的知识份子也试图从否定传统文化、靠拢西方文明中寻找中国的出路,但是文化领域的冲突与演变一直是学术性的争鸣,并没有国家暴力的介入。民国时期,民间尚保存着许多传统的习俗。对于许多人、特别是受过教育的人而言,衣冠整齐、谈吐优雅、不随地吐痰等依旧是评价一个人修养的重要标准。
1949年中共建政后,把文化的冲突上升到关系中共自身存亡的高度,因此对文化采取了捣毁砸烂式的直接破坏和“取其糟粕,去其精华”式的和滥用式的间接破坏方式。“文革”更是将对传统文化的破坏推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共产党颠覆着人们的良知理念,使人们背离着民族的传统。为了否定传统文化,它宣扬以粗俗为美,并发动了“上山下乡”运动,要求人们向那些没有受过什么教育、行为粗鄙的工人、农民学习。经过中共的数次运动,中国人、即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不再追求礼仪,不再讲究文明,甚至也不再认为随地吐痰、衣冠不整、行为懒散、满嘴脏话之类是失礼行为,更有人认为言谈举止不雅,无碍大局。这一切难道不是拜中共所赐吗?

看来,在这个礼乐崩坏的时期,中国人若想不再在世人面前出丑,若想恢复曾经有的文明和礼仪,一定要抛弃殚精竭虑破坏中国传统文化并与之根本不相融的中共,因为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巨大伤害,而且还正在将我们的民族带入深渊。@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台开放中国客自由行 争议四起
维护清洁 逾千民众签“三不”宣言
袁斌:成都“市长妈妈”打人事件,警方“辟谣”可信吗?
杨威:拜登给中共“新质生产力”当头一棒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