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居屋“乐”与“忧”

人气 12
标签: ,

【大纪元2011年10月08日讯】(大纪元记者黄静荣、韩忆莲综合报道)政府施政报告将于10月12日(下周三)发表,其中一个大众关注的议题,非复建居屋莫属。近期媒体纷纷报道指特首曾荫权届时将宣布复建居屋,每年推出5,000个单位,并微调原来计划,申请入息限额较“置安心”计划要求略低,同时,已获资助房屋的公屋居民不符申请新居屋资格。

不过,当局即使定复建居屋,首批单位最快需时3、4年才落成,难解燃眉之急。理工大学建筑及房地产学系教授许智文指出,政府若每年只兴建5,000个居民单位,并不足够,因为相信若复建居屋,合资格申请或跌入居屋网的家庭多达10万个,即要20年时间才能让这些家庭上楼。

建议只售予港人 只供自住

“这些居屋都是垃圾,都是砌积木那样砌出来的,在大陆倒了模,再运来香港砌上去。你不想你间屋漏水,最好买新鸿基这些大地产商起的楼。”一名新界的士司机抱不平地说道。当各界都在闹哄哄地争取复建居屋、舆论热烈地讨论复建的数量及销售对象时,有些人却因为对居屋的品质没信心而持不同的意见。

另有地产界人士认为,即使复建居屋也不能解决本港的住屋问题或压抑楼市,建议政府拨出土地,规定兴建的楼宇只销售予本地人或某类收入水平以下的人士。中原集团董事施永青早前在《城市论坛》指出,香港的房屋市场和以前不同,因为香港楼市不单纯是本地市场,不少内地人来港投资房地产,使房屋价格反映投资需要多过自用需要。他认为港府应拨出一些土地,规定兴建的楼宇销售予本地人或某个收入水平以下的人士。他认为如限制销售对象,价格自然受到该对象的购买力所制约。

亦有学者认为,居屋只可为自住,限制购买与售卖都只能跟政府作交易,不应炒卖,并不能补地价后流向私人市场成为私人商品。将满足住屋需要的房屋与私人市场完全脱勾,避免房屋作为资本累积的商品去炒卖。香港城大商学院MBA课程主任曾渊沧博士认为,买居屋的目的只是自住,是消费行为,居屋的投资价值不高,是自住不应作投资。

让白表家庭买未补地价屋

另一方面,港府研究改变现行的居屋补地价安排,以增加业主转售居屋的诱因,以增加市场上居屋单位供应。当局考虑接受白表家庭及单身人士,直接购买未补地价的第二市场居屋单位。但有政党关注,在楼市高企之下,有关做法可能存有“双重资助”成分。

全港共有约有32万个居屋单位,当中有超过25万个未补地价。当局有意放宽让白表家庭及单身人士,购买未补地价的第二市场居屋。近期向政府建议白表家庭可以直接购买第二市场居屋的,包括专业界别及民主党议员。

向当局提出相关意见的民主党议员李永达认为,本港现时以月入2万元的3人小家庭,生活最为吃力,既不能申请公屋,也没有能力购买私楼,应容许该阶层人士购买未补地价居屋,让他们不用“捱贵租”;公民党的梁家杰则认为,从地区上留意到不少个案,早年购入居屋的业主,近年生活已有变化,应增强居屋二手市场的灵活性,容许他们不用补价放售居屋单位,再购入另一区的未补价居屋单位。

有地产业界人士不认同政府兴建居屋,认为这是概念上的混淆。地产界余先生说,居屋卖买首先要补地价,“未赚钱先让政府赚一笔!”,而且因为居屋能进行卖买,对于屋主是一种诱惑,作出短视的决定,将居屋卖掉后,很可能又要重新回到租屋一族,失去居屋的原来意义。他认为,以前香港在狮子山下经济奇迹时期,有廉租屋,对低下层起到保障作用:“没有能力赚钱的,可以受政府照顾,解决住的问题”。同时,对于有潜力的人士,可以冲出廉租屋一族,最后变成有楼阶层,而因为是经过努力,有赚钱能力,不容易打回原形。


香港兴建居屋的丑闻之一是接连被揭的短桩楼事件。图为天水围天颂苑其中两座短桩楼:颂波阁和颂浩阁,肉眼也看到有点倾斜。(摄影: 王文颖 / 大纪元)


香港兴建居屋的丑闻之一是接连被揭的短桩楼事件。图为天水围天颂苑其中两座短桩楼:颂波阁和颂浩阁。(摄影: 王文颖 / 大纪元)

短桩丑闻后的信心危机

居者有其屋(居屋)计划是香港政府的公共房屋计划之一,由香港房屋委员会负责兴建,计划于1970年代开始推行,为收入不足以购买私人楼宇的市民,提供出租公屋以外的自置居所选择,亦可让收入相对较高之公屋居民加快腾出公屋单位,供有需要人士居住。

这个让想置业但入息并不高的市民露曙光的政策,却因为接连不断的居屋短桩事件,以及2002年,港府推出“孙九招”,宣布无限期搁置居屋计划而梦断。

短桩居屋在1999年1月首次曝光。廉政公署调查发现,东涌第30区第四期工程的商场和停车场工地出现严重的偷工减料现象,用于支撑建筑物的桩柱中,有十多根比合约规定的长度短了近一半,达十多米,令整个建筑物有潜在的倒塌危险。同年3月,同是东涌第30区,调查人员发现,已经建了11层的第一期居屋和建了7层的第三期居屋,地基也出现短桩情况。

房屋署同年9月又发现天水围天颂苑5栋居屋出现不平均沉降,其中两栋出现严重的短桩情况,楼宇随时可能出现裂缝甚至倒塌。2000年1月,房屋署抽查沙田园洲角愉翠苑两栋几乎封顶的33层居屋时发现,几乎所有桩柱都不符合要求,而部分被抽查到的桩柱比正常桩柱短15米,差距相当于4、5层楼。港府最后把它们全部拆除。加上还要对有关方面进行赔偿,港府前后耗资逾2.5亿元。

这些丑闻不但影响政府库房收入,更让市民对居屋的质量失去信心。看来当局除了要透过复建居屋解决市民的住房问题外,还要挽回市民对居屋的信心。

相关新闻
美国人为买房做了哪些牺牲?
预测:珀斯房价三年内或飙涨30%
西澳年轻夫妇在哪里买房攒首付时间最短?
美国到底有多少种房型?一次全解析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