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宝

东敏
font print 人气: 25
【字号】    
   标签: tags:

俗话说:“孩子是父母心头上的一块肉”,孩子再怎么坏,再怎么不好,总是父母心中的心肝宝贝。

时常看到这么一个画面,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总是带着一个身高和他一样高的男孩,唯一不同的是,这个男孩身体必须依靠在父亲的背上,双手攀附在父亲的肩膀上,父亲拉着男孩的双手,才能一步一步的走着。原来这位男孩生病了,虽然年龄很大了,但不会自己走路,不会说话,身体不舒服或有情绪时,也只能像一个小娃儿咿哇伊哇的叫着,来表达自己的不舒服或情绪发泄。但这位老人家每天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照顾着一个不会自理、不会说话的孩子,这样的日子也不知道过去了多少年。

* * *

一位母亲她从小孩幼稚园开始到现在小孩高中了,这位母亲总是为了小孩在学校的行为,不断的到学校跟老师道歉,跟小孩的同学家长低头弯腰说对不起。因为小孩从小就得靠服药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尽管如此小孩在学校,大大小小不间断的事情,总是曾出不穷。这位母亲真的很辛苦,但不管再怎么辛苦,做妈妈的却从没想放弃,总是耐心的教导。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记得小时候上学,课堂上都要学习二十四孝的故事,二十四孝几乎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忠孝节义是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孝敬父母是道德高尚的具体体现。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孝道也是中华民族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

在二十四孝里有这么一个事故,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的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

但是在现代社会,“孝”好像渐渐被遗忘了,还出现“久病无孝子”这样的说法,甚至为了争夺财产杀父母。一位老太太感叹的说,早知道儿子会这样,一出生就捏死他(当然这也只是气话),省的现在老了还在为“他”担心ˋ气的半死。要“他”孝顺,免了,只要平平安安不惹事就好了。

记得父亲说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位父亲对自己的年老的母亲很苛刻,吃饭的时候都给年老的母亲用的是破碗,有一天,这位父亲的儿子把破碗捡起来,父亲说你捡破碗做什么,“等你老了,我就用这个破碗给你吃饭”,儿子笑着说。

人往往都在追求新潮,追求好的,追求名利,但却往往在追求中,失去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古时候的人尊循三纲五常,由于现在的社会发展迅速,竞争日益激烈,人追逐的是金钱、事业、地位名利。

每个孩儿都是父母心中的宝,那父母是否也是您心中的宝呢?手抱孩儿,才知父母心,当拥有时请珍惜,勿让失去而惆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醒来后,得知妻子产下一男婴,知道是以往造的孽,追讨来了。
  • 她接到一位陌生女子打来的电话,警告她:“若不快点来大陆处理的话,你丈夫很快就要为情妇买房子了!”
  • 照片上的女子,手捧一张SOS的图片,平和的脸上透出一股坚信的神态。这是来自芬兰的法轮功学员金昭宇,她手里捧着母亲陈真萍的照片——一位被中共绑架的河南郑州法轮功学员。
  • 《型男亲情日记》The Boys Are Back改编自同名畅销小说,描写都会男性的心灵成长历程与现代亲子关系。
  • 当拥抱梦想、达成目标之际,如何做到释怀与放下?不被名利所羁绊,不成为物品的奴隶才是最难得的。
  • 两个人在一起久了,好多年。感情已经很稳定、彼此了解、不会分手,觉得已经是家人、是亲人了...一个眼神,一个微小的动作,都知道对方在想什么、要做什么,知道这辈子就是他了。一切都顺理成章的进行着,就等着毕业、工作、结婚。
  • 记忆中儿时的广州,冬天的清晨都是雾气,从珠江边蔓延过来,湿气弥漫,雾气腾腾,趁太阳还没有穿透雾霾,小小的我飞快走在长长的骑楼下,穿越一个又一个窄窄的巷口,像谁都挡不住我的前程一样,无所畏惧,奔向菠萝包。
  • 中华传统的母亲花又叫忘忧草。(农粮署桃园提供)
    Yoki几乎没有感受过母爱,3岁时父母就离婚了。长大后,她正憧憬拥有一个自己的幸福家庭时,又被嗜赌的母亲连累,关进了拘留所。这样的成长过程,让Yoki觉得前路一片灰暗,看不到人生的希望。但是,转机出现了。
  • 来吧,妈妈,和我一起。我们来跳一支舞,旋转,旋转,旋转。跳尽生死,跳尽生而为人的重负,跳尽悲欢与离合,恩爱与情仇,跳尽迷离幻象。待灰烬变凉,我们会发现,我并没有错,你也没有错。人世间一切不过是一出戏。
  • “为人须凭良心,初一十五何用你烧香点烛;做事若昧天理;半夜三更谨防我铁链钢叉。”这是我烂熟于心的一副对联,从小到大不知听父亲念叨过多少遍。此刻重温,我似乎找到了父亲的生命底蕴,也在重新审视父亲时认识了独特的中国教化传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