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寶

東敏
font print 人氣: 25
【字號】    
   標籤: tags:

俗話說:「孩子是父母心頭上的一塊肉」,孩子再怎麼壞,再怎麼不好,總是父母心中的心肝寶貝。

時常看到這麼一個畫面,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總是帶著一個身高和他一樣高的男孩,唯一不同的是,這個男孩身體必須依靠在父親的背上,雙手攀附在父親的肩膀上,父親拉著男孩的雙手,才能一步一步的走著。原來這位男孩生病了,雖然年齡很大了,但不會自己走路,不會說話,身體不舒服或有情緒時,也只能像一個小娃兒吚哇伊哇的叫著,來表達自己的不舒服或情緒發洩。但這位老人家每天一日復一日,一年復一年,照顧著一個不會自理、不會說話的孩子,這樣的日子也不知道過去了多少年。

* * *

一位母親她從小孩幼稚園開始到現在小孩高中了,這位母親總是為了小孩在學校的行為,不斷的到學校跟老師道歉,跟小孩的同學家長低頭彎腰說對不起。因為小孩從小就得靠服藥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行為,儘管如此小孩在學校,大大小小不間斷的事情,總是曾出不窮。這位母親真的很辛苦,但不管再怎麼辛苦,做媽媽的卻從沒想放棄,總是耐心的教導。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記得小時候上學,課堂上都要學習二十四孝的故事,二十四孝幾乎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忠孝節義是五千年中華傳統文化,孝敬父母是道德高尚的具體體現。正所謂「百善孝為先」,孝道也是中華民族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之一。

在二十四孝裡有這麼一個事故,在三國時,有一個孝子,姓孟,名宗,從小就喪了父親,家裏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後,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麼,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的竹筍呢?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

但是在現代社會,「孝」好像漸漸被遺忘了,還出現「久病無孝子」這樣的說法,甚至為了爭奪財產殺父母。一位老太太感嘆的說,早知道兒子會這樣,一出生就捏死他(當然這也只是氣話),省的現在老了還在為「他」擔心ˋ氣的半死。要「他」孝順,免了,只要平平安安不惹事就好了。

記得父親說過這麼一個故事,一位父親對自己的年老的母親很苛刻,吃飯的時候都給年老的母親用的是破碗,有一天,這位父親的兒子把破碗撿起來,父親說你撿破碗做什麼,「等你老了,我就用這個破碗給你吃飯」,兒子笑著說。

人往往都在追求新潮,追求好的,追求名利,但卻往往在追求中,失去了自己最寶貴的東西。古時候的人尊循三綱五常,由於現在的社會發展迅速,競爭日益激烈,人追逐的是金錢、事業、地位名利。

每個孩兒都是父母心中的寶,那父母是否也是您心中的寶呢?手抱孩兒,才知父母心,當擁有時請珍惜,勿讓失去而惆悵。@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醒來後,得知妻子產下一男嬰,知道是以往造的孽,追討來了。
  • 她接到一位陌生女子打來的電話,警告她:“若不快點來大陸處理的話,你丈夫很快就要為情婦買房子了!”
  • 照片上的女子,手捧一張SOS的圖片,平和的臉上透出一股堅信的神態。這是來自芬蘭的法輪功學員金昭宇,她手裡捧著母親陳真萍的照片——一位被中共綁架的河南鄭州法輪功學員。
  • 《型男親情日記》The Boys Are Back改編自同名暢銷小說,描寫都會男性的心靈成長歷程與現代親子關係。
  • 當擁抱夢想、達成目標之際,如何做到釋懷與放下?不被名利所羈絆,不成為物品的奴隸才是最難得的。
  • 兩個人在一起久了,好多年。感情已經很穩定、彼此瞭解、不會分手,覺得已經是家人、是親人了...一個眼神,一個微小的動作,都知道對方在想什麼、要做什麼,知道這輩子就是他了。一切都順理成章的進行著,就等著畢業、工作、結婚。
  • 記憶中兒時的廣州,冬天的清晨都是霧氣,從珠江邊蔓延過來,濕氣瀰漫,霧氣騰騰,趁太陽還沒有穿透霧霾,小小的我飛快走在長長的騎樓下,穿越一個又一個窄窄的巷口,像誰都擋不住我的前程一樣,無所畏懼,奔向菠蘿包。
  • 中華傳統的母親花又叫忘憂草。(農糧署桃園提供)
    Yoki幾乎沒有感受過母愛,3歲時父母就離婚了。長大後,她正憧憬擁有一個自己的幸福家庭時,又被嗜賭的母親連累,關進了拘留所。這樣的成長過程,讓Yoki覺得前路一片灰暗,看不到人生的希望。但是,轉機出現了。
  • 來吧,媽媽,和我一起。我們來跳一支舞,旋轉,旋轉,旋轉。跳盡生死,跳盡生而為人的重負,跳盡悲歡與離合,恩愛與情仇,跳盡迷離幻象。待灰燼變涼,我們會發現,我並沒有錯,妳也沒有錯。人世間一切不過是一齣戲。
  • 「為人須憑良心,初一十五何用你燒香點燭;做事若昧天理;半夜三更謹防我鐵鏈鋼叉。」這是我爛熟於心的一副對聯,從小到大不知聽父親念叨過多少遍。此刻重溫,我似乎找到了父親的生命底蘊,也在重新審視父親時認識了獨特的中國教化傳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