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诗 无以言”──专访香江才子陶杰

王文君
font print 人气: 304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2年10月14日讯】素有“香江第一才子”美誉的陶杰生于文学世家,从小就耳濡目染受父母的影响,写作了得。17岁留学英国。16年的英国生活使他东西文化贯通,获得双方面的传统教育和国际视野。亦因年轻时感受过法国、意大利人浪漫写意的生活和态度,及受过绘画名师的指导,因此,对美有独到的鉴赏力和敏锐度。如何培养下一代去发现美,欣赏美?如何能走一条传统的文学发展之路,找回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为此,本报最近独家专访了陶杰先生,请他和读者分享这方面的见解。

在美的熏陶中成长

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却苦于无正确的方法,以为重金堆砌,以为将自己未能实现的儿时理想付诸于下一代身上,强逼孩子就好。从陶杰成长的经历可以看到,如果能从美的教育开始,令孩子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与善,相信为更重要。

陶杰的父母是1949年从大陆随百万逃港大潮来香港的,父亲曹骥云当年投奔的是从上海来港的姨妈,而他的姨丈就是上海第一代从美国引进机器做纱厂(20世纪20年代)的纺织实业首富王启宇。王家当年无论在上海还是香港,都是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

从小深受资深媒体人父亲的影响,陶杰喜欢看电影和戏剧,而他的父亲亦曾深受过他爷爷的影响,因此,使得陶杰有机会接触到旧上海流行的歌曲和一些经典的电影作品。或者对艺术和美的欣赏,就是从那时不知不觉开始的。

时至今日,陶杰喜欢的歌曲和电影作品仍多是中国大陆变色前后流行于上海滩和香港的经典之作,充满着迷人的贵族怀旧气息,和那一代人的美好回忆。歌曲有《夜来香》、《秋水伊人》、《蔷薇蔷薇处处开》;电影有差利卓别灵(Charles Chaplin)的《摩登时代》、及当年利舞台重演的《月光宝盒》……

“我父亲小的时候,我爷爷,就是他爸爸带他去看的。然后他要重温,他要把那个记忆从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他就带我去看。所以,我有机会了解上一代。因为他喜欢听那些老歌,他常常买黑胶唱片回来听。他也喜欢听京戏,马连良的《火烧赤壁》、严凤英的黄梅戏《天仙配》、《碧玉簪》及越剧等。”陶杰说:“我们小时候在香港,刚好是中西文化交汇,所以,我们有机会接触到西方的东西。”1956年希治阁(又译“希区考克”)最著名的作品《擒凶记》中主题曲《Que Sera, Sera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便是令陶杰记忆深刻的英语经典歌曲,无论电影的内涵、画面及插曲都是流传至今的经典。

含蓄 留白 余韵

谈到美学教育,陶杰举每年电视台举办的港姐港男选举活动为例,谈到有女评判看见港男的肌肉就兴奋地上下其手,他不解地说:“大家都去抓,摸完上面又抓下面……我想,哎呀,未免这个世界转变得太快了,我是有点追不上。所以呢,美学,美是要含蓄,要有留白,要有余韵。”陶杰认为,“女人要讲究精神上的一些层次,《红楼梦》好看,它就是要留白,话要说三分,最多说七分,因为女人是有修养的。王熙凤说话,笑眯眯地跟你说,实际上是暗中在骂你。”

陶杰分享几年前在大学教书的经验:“有学生迟到了,我对她说:‘哎呀,你真是了不起呀,还没有毕业,已经有大师风范了。以前的大明星埋位才像你这么施施然……没想到你还没毕业,已经有那么点气派了。’”结果,女同学满脸通红,马上说:‘对不起,下次不敢了。’如果你说:‘你怎么迟到?乌龟王八蛋!’非要这样,这个世界就不美了。”

陶杰认为,不只是香港,整个中国人的社会都缺乏美学教育。美学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中国从来没有。“可是您到法国、意大利的咖啡屋,你会有一种美的享受,它的美学渗透在生活里,渗透在教育里,渗透在音乐、绘画、文学里。而中国的美在文学的诗里面,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我们是诗的民族,现在没人读了没人背了,加上名牌爆发,一切都失去了美感。”

“人性是崇尚美的,不是崇尚丑的,但现在却是人不美,景不美,说话不美。”陶杰说:“以前讲五育──德智体群美,这是朱光潜在20世纪20年代从西方引进的一种理论。其实,德育为第一,智──智慧,体──体育,群──社会,你怎么跟人交往,不要做一个人缘很糟的人。人缘糟怎么能做特首呢?!”因此,才子建议人要看看诗词,看看《红楼梦》,欣赏一下张大千的泼墨画,要有美感的东西,丑的脏的东西不要。

陶杰强调:“文化是立国之本。儒家讲礼义廉耻,道家崇尚自然,佛家返璞归真,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优美的东西,把这恢复起来,把中国人的良好气质重新建立起来。”他还建议,人不要那么贪钱。

榕树下 少了说书人

眼见孩子们被沉重的书包、现代低俗的电视剧、冷冰冰无人性的机械人蒙面超人压得沉重,张嘴吐出粗口却不觉得丑陋,不懂得珍惜感恩却怨气冲天……如何从下一代入手,从根本上扭转社会的风气,大家互相关爱,守望相助?如何从文学入手开始这一切?

陶杰认为,中国文学,两千年的传统文化,渗透着仕大夫的忧患,所以就忽略了小孩,也缺乏对儿童心理学的理解,不知道怎样去表现。而西方文学,近两百年来非常重视小孩心灵。

例如,英国文学有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William Blake),他写的一些诗很适合小朋友看,也有《爱丽丝梦游仙境》、《绿野仙踪》和现代大人小孩都爱看的《哈利波特》。英国还有一个儿童读物出版社叫阿歇特(Hachette Children’s Books),出版全世界英文儿童读物,用精美的图画、浅白有趣的文字,把英国历史阴暗的往事,包括女巫、海盗等角色进行包装,成为有趣的儿童故事。让下一代很小就对英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兴趣。

而在中国,适合小朋友看的书却只有《西游记》。加上中国有一个重要的传统近代丢失了,就是说书人。以前的中国历史故事,《岳飞传》、《封神榜》等,都在农村的榕树底下,由老头儿说故事给小朋友听,这是农村田园文化的一部分。现在这种口述说故事的人却没有了。

在英国,会有明星把故事用嘴说出来,让小孩在睡觉时听,故事情节吸引人,孩子长大了就会接触文学原著。“我觉得在中国,如果能让一些明星,每个人去口述一本中国文学名著,如《西游记》,《封神榜》,《说岳全传》,或者《济公》、《包公》等故事章节,用孩子懂的语言和口吻讲故事,灌制成VCD在书店里卖给四、五岁小孩听,这样就能培养他们从声音进入文字的一个联系。”陶杰遗憾地慨叹,英语世界有这些,中国却没有。

两个世界 两种体会

出生在香港,陶杰自小就接触了东西方两个不同世界的东西。他建议让孩子从小接受东西方两种文化,外国的《小飞侠》,中国的神仙故事《哪吒》、《宝莲灯》、《八仙闹东海》……让他们培养起对两个世界的兴趣,自己去领会和感受这两个世界的不同:神仙、鬼怪不同,情节不同。先不要给他们讲理论,让他们从小自己去感受故事的人物、背景、颜色、声音、图画……从中培养小孩的一种美感。美感是一种感觉,不能用理性去分析,但有了这个基础,长大后他们就会慢慢思考分析,始于美而终于善。诚如他曾经说过:美是一种表达的方式,它要弘扬的价值观是“善”、善良。◇

转载香港《优尚生活》第六十二期

(责任编辑:澹修德)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美国第一名嘴塔克·卡尔森因敢言遭封杀;前美国之音总监之子成保守派媒体斗士;联手川普马斯克坚守媒体真相阵地。
  • 陈云裳福慧双全、进退自如的一生,既有云霞蒸蔚的绚丽多姿,又有光风霁月的明净清爽……是远比娱乐圈的绯闻婚变更适宜年轻姑娘眺望的风景。
  • 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花木兰,迪士尼改编成颇具女权色彩、实现自我价值的超级英雄。而神州千古传颂的木兰则是忠孝节义、智勇双全、贤淑高洁的化身。虽然战功赫赫、封为尚书郎,木兰还是辞官隐退,回归传统的女性生涯。
  • 倪匡,原籍浙江镇海,1935年5月30日出生于上海一知识分子家庭,倪匡是家中老四,本名倪聪。他小时候跑去看过枪毙“反革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那种场面,“回来吃不下饭。”
  • 家常、感情、文学、电影、时政,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界的两大巨擘──夏济安、夏志清夏氏兄弟,18年的鱼雁往返,是一代知识分子珍贵的时代缩影。
  • 李欧梵:夏氏兄弟的生活、学术、感情,都在书中完整呈现,五六十年代美国汉学界的各路人马,也纷纷登场。
  • 王德威:夏氏兄弟志同道合,也是难得的平生知己。他们的六百六十三封通信起自一九四七年秋夏志清赴美留学,终于夏济安一九六五年二月二十三日脑溢血过世,横跨十八年,从未间断。不论就内容或数量而言,这批信件的出版都是现代中国学术史料的重要事件。在历史惘惘的威胁下,夏氏兄弟以书信记录生命的吉光片羽,兼论文艺,饶有魏晋风雅,尤见手足真情。
  • 白先勇:文学导师夏济安夏志清,二人的书信集比美苏轼苏辙的诗歌往来:“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手足情深,真挚动人。《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不仅表露二人的兄弟感情,亦记载了当时的文艺思潮,二人的文学评语,启人深思,弥足珍贵。
  •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界的两大巨擘 ── 夏济安、夏志清 兄弟,18年的鱼雁往返,是一代知识分子珍贵的时代缩影。
  • 《小鹿斑比》迪士尼经典动画片幕后英雄、华裔动画家黄齐耀2016年以106高龄去世。今天是他108岁的诞辰,谷歌搜寻引擎的网站首页特别以简短的动画向他致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