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宫殿陵寝

燕赵武灵丛台

--传说宫苑似蓬莱 丛台高耸去霄外

台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早期形式,是上古时代人们利用山峰高聚的自然形态,用人工把山顶夷成平面,再累土而成。于是,在自然山水中,出现了一种非常壮观的独特建筑形式--台。它是中国园林的起源。

最早建台的是禹之子启,在《竹书纪年》和《左传》中记载:启在夏邑(今为禹州)建钧台,召各方诸侯在钧台大宴,以示自己正式继承王位。《水经注》载:“水(即颖水)东经三峰山,东南历大陵西,陵上有启筮亭,启享神于大陵上,即钧台也。”

《春秋左传》曰:“夏启有钧台之享。”古人认为天帝居住在天中央,叫钧天;启把钧台看做与钧天相对应的地方,是地的中心,谓之钧台。而台这种最初的园林建筑,即是连通天神和人主的纽带,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邯郸武灵丛台

位于邯郸的河北邯郸丛台古称“武灵丛台”。唐初史学家颜师古《汉书注》称,因楼榭台阁众多而“连聚非一”,故名“丛台”。古人曾用“传说宫苑似蓬莱,丛台高耸去霄外。天桥接汉若长虹,雪洞迷离如银海”的诗句,描绘丛台的壮观。

武灵丛台相传建于赵国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年~前299年),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武灵丛台上原有天桥、雪洞、花苑、妆阁诸景,结构严谨,装饰美妙,曾名扬列国。丛台曾是赵武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正所谓“台上弦歌醉美人,台下橐鞭耀武士。”

据史载,战国时赵国起初势弱,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国君。为了使国家强大起来,赵武灵王受北方游牧民族身着轻巧衣物作战的启发,对作战方法进行改革,变车战为骑战,推行“胡服骑射”,并身体力行,训练兵马,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当时操练的场所,据说便是在丛台。

丛台“据胜亭”忠孝节义二度梅

据地方志载,武灵丛台自明朝中叶以来,就修复了十多次。现存古台雄伟壮观,是明、清以来的修复建筑,虽已非原貌,但仍不失古典亭榭的独特风格。

现存古丛台,重修于清代同治年间,是一个方圆1,100多平方米、高28米的三层青砖高台。丛台的第一层是个院落,层南北各开一门,北门高阶上的大石碑,是 清朝乾隆皇帝游江南路经邯郸登丛台时亲笔书写的诗碑,正面刻有清代乾隆皇帝〈登丛台〉的一首律诗,背面是他的古风〈邯郸行〉词。

第二层台面距地表7米。台北有5间大屋,名“武灵馆”。室前的小亭为“回澜亭”,建于1931年,台面周围台壁上嵌有进士王韵泉和举人李少安分别画的“梅”、“兰”石碣。

台的顶层,距地表13.5米,门额上题有“武灵丛台”几个大字,原是平台,俗称“武灵平台”。明嘉庆13年(公元1534年)建据胜亭于其上,意为在防御上据此者胜。登上据胜亭,远眺太行山,近观邯郸,赵都风光尽收眼底。

据胜亭圆拱门门楣上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个朱红大字,流传很广的“忠孝节义二度梅”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相传,公元8世纪末唐朝德宗年间,忠臣梅伯高被奸相卢杞诬陷遇害。梅伯高之子梅良玉逃脱后,被陈东初招为家僮。陈东初与梅伯高结交甚密,终日寻梅子不见。后来梅花二度开放时,陈东初得知家僮即梅良玉,便将爱女杏元许配给他。

卢杞又欲加害于陈东初,便奏明皇帝将杏元封为御妹嫁至外邦,并将陈东初夫妇下牢。到外邦和亲的陈杏元由梅良玉相送,一程泪一程血行至邯郸,携手登上武灵丛台,由此哭别。

丛台的北侧有座七贤祠,为纪念赵国的“七君子”:韩厥、程婴、公孙杵臼、蔺相如、廉颇、李牧和赵奢而建立的。“七君子”的故事在《史记》等史书里均有记载,依据史书编写而成的《东周列国志》在“围下宫程婴匿孤”等章节里,就记述了“三忠”(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为救赵世孤儿舍身忘命的史实。

武灵丛台是赵都历史的见证,成为古城邯郸的象征。登上武灵丛台极目远眺,西边的巍巍太行山层峦起伏,西南赵国都城遗址赵王城蜿蜒的城墙隐约可见,西北便是赵国的铸箭炉、梳妆楼和插箭岭的遗址。俯视台下,碧水清波、荷花飘香、垂柳倒影。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文人,如:唐朝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曾多次游览丛台,赋诗赞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