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则通 境随心转

郭微言
font print 人气: 47189
【字号】    
   标签: tags:

西方哲学家尼采说:“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人生就是苦,人就是为吃苦而来着,人就是要在困难中生存,就得要有“吃苦当成乐”的心理准备,随时能禁得起苦恼、困乏、逆境的磨练与挑战,纵使是巨难也得坦然面对。

一 . 换个角度看事情

当我们在身体病痛、身心苦楚的时候,在受到欺负的时候,在吃亏、委屈的时候,甚至于在遇到什么严重工作瓶颈、挫折的时候,都尽量的不把它放在心上,并且要求自己用一种正面、达观、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去克服,少了一些执著、怨悔、气馁与欲望,而多一些冷静、宁静、用心、祥和,放宽心,用一种愉悦、平静、和善、快乐的心情,放宽视野,换另外一个角度去看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

顺其自然,境随心转,你会发觉自己的内在能量忽然间强大了许多,抗压应变的功力将大为增进,一切的苦恼、难题都会迎刃而解,峰回路转,这是营造快乐过活的漂亮做法。

心理学家发现,快乐其实是一种习惯。不论环境怎么变,我们何不尽力做到“以苦为乐”,那么,EQ高手的称号和快乐将与你我永远同在。

二. 与人为善 以和为贵

人与人之间相处,难免会有好恶、矛盾、摩擦、麻烦、争执的事情发生,尤其是在工作职场里有着更多、更复杂的人际关系让我们必须去面对,但是,工作职场也着实提供我们很好的媒介和机会去认识更多有趣而又精彩的人们。

其实,碰到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能够坦然面对,冷静的处理,切记一定要先自我反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微笑、谦让和忍都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法宝。生气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生气伤及己身又伤人,非常划不来。我们要以祥和的欢喜心来接受横逆,就可以化解一些误会,化解一段恶缘。

人生不是图个痛快的去争一时的一口气,而是“与人为善,以和为贵”,不仅要把这口气吞下去,而且还要把它消化得无形,船过水无痕那才是真正的放下。当我们肯为他人着想,能用心对待他人,他人也一定会以同样的热情回报你,让我们都是用心的人,都是有心的人,迎接美好的生活。

三. 提高心性 柔弱胜刚强

人们在陷入瓶颈、困境或危机的时候,往往陷入自以为是的过度悲观氛围,怨天尤人以为希望很渺茫而遥不可及的,刹那间贵人、好点子就像藏在名山云深不知处去了。其实,越是危困,越需沉着冷静,更进一步的换个角度去看事情,彻底反躬自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好好的去思考反败为胜的方法。实实上,好点子、好提示就像路边俯拾皆是的小石子,它就藏在自己身边非常不起眼的地方,自己却舍近求远而浑然不自觉,一旦灵机一动起出了病灶,对症下药那就是转危为安,成功的关键所在了。

在真正面临人生的种种困境的时候,我们才会猛然发现,原来唯有心性好、心性高,又具有厚实人文涵养的人,才更容易转危为安度过难关。综观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他们成功的秘诀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质──“坚持”,贵在于“柔弱胜刚强”,贵在于锲而不舍,稳健踏实的勇往直前迈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们不妨把人生的考验譬喻为成台风。当台风警报来袭时,我们先把台风想像成最猛烈的状况,并且先做好一切防台准备。

    如果台风真如同预期般强烈,我们不至于手足无措,损失也能减到最低;如果台风强度远不如预期,自己其实也没太多损失!

  • “逆境是上天给的机会,让我学到更多、更成熟”,总统教育奖得主陈冠伶满心感谢的说,“虽然我的家庭不完美,但一路受人帮助,拥有的比很多人还多”。
  • 本周抵达东京的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主编戴维.皮林今日(18日)撰文称,在日本这次大地震和海啸中,给他留下最为深刻印象是:在灾难面前,日本人那种处世不惊、克尽职守以及不失礼仪行为,犹如一句日本谚语所说:“善处逆境”。
  • 经历两次失败的婚姻,八十年代韩国红星金惠仙从漫长而痛苦的泥潭中解脱出来,心中惦记着的是如何帮助有困难的人。她的精神犹如屡被推倒而屹立直起的不倒翁,更像经受高压高热之后熠熠发光的宝石。
  • 近两年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很多美国企业倒闭关门,很多人失业,加州也是如此。但加州也有一批人,他们把危机视为机会,在逆境中创造出令人羡慕的奇迹。今年4月份上市的Ellie Mae贷款服务公司,就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
  • (大纪元记者明雅、林达瑞典斯德哥尔摩报导)库尔特•拉森是一位退休工程师,曾经从事有关工业煤气及其推销的技术工作。4月4日晚,他与太太古尼拉一起观看了神韵国际艺术团在斯德哥尔摩的首场演出后,非常高兴。
  • (shown)我曾是那么不起眼的一粒小沙石,经过岁月的磨砺之后,现在的我已经变成了高贵无比的珍珠。我现在一点都不怪你,反而觉得应该感谢你......
  • 郎艳霞博士的名字,在亚特兰大华人社区,不能沿用老生常谈的说法如大名鼎鼎、如雷贯耳,但她怎么也应该算得上是家喻户晓、人人有所听闻的人物。成千上万的亚城人,相信每星期都受益于她的“英语专栏”,就这样润物细无声、一点一滴的帮助华人社区的同胞提高英文水平。但无论如何,今年7月的一天,当笔者在郎博士私立学校的教室里第一次见到她时,还是多少吃了一惊。倒不是因为她手里捧着的那碗阳春面 -她正在办公室里吃简单的午餐,而是她看起来也太柔弱、文静了,与“郎博士” 的鼎鼎大名多少有些反差。
  • 从内心涌出的真诚的礼貌、对人的尊重和感恩,打通人与人之间的心径,也打通了通往机会和成功的路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