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何忠 写实艺术中的心灵对话

文:陈柏年  摄影:黄中兴
font print 人气: 52
【字号】    
   标签: tags: , ,

观赏顾何忠的绘画,除了纤毫毕现、栩栩如生的绘画技法之外,每一幅画都有着深沉的生命省思,凝聚成一种澄澈剔透,冲击着观者的心灵。

自由自在 平凡童年

谈起他的艺术之路,顾何忠直率的说:“我算台北人,我家是一个平凡的小家庭,从小我就喜欢画画,但是真正接触到美术教育是在高中的时候。”

他谦说儿时不善读书,就喜欢画画。不同于升学主义下成长的台湾诸多艺术家,总为绘画的理想苦苦奋斗或与家人决裂;顾何忠既没有过多的课业压力,也没有受到特别的眷顾与栽培。他说:“我们家就是很平常,最主要是我妈妈很尊重小朋友,一直保持很开放宽容的态度,其实对我们影响蛮大。”

如此顺其自然、无忧无虑的日子中,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国中时期,有一次美术课上,画自己手部的素描,事隔好久之后才知道被美术老师郑重收藏。高中时,顾何忠顺理成章地就读协和工商美术实验班。虽对绘画渐生信心,总抱着成为室内设计师的念头,全无成为艺术家的想法。一直到进入文化大学美术系,遇到以写实油画为终身信仰的老师黄铭昌,才开始认真思考以艺术为生的念头。他说:“老师学的是古典油画,那时候刚从法国回来,看到他的画让我耳目一新,深深着迷。对我来说,那是一个起点。”

生命转折 从版画到油画

谈到黄铭昌对他的启发,顾何忠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他与学生一起作画的过程:“我可以从他操作一张画的过程中,譬如说怎么调色、上色的技法,亲眼看得更清楚。因为古典绘画在艺术理念与技法两者的要求很多,所以这些部分我受益很大。”

于是,顾何忠凭着对艺术的热爱,走上创作的路。虽然1988年,他曾参加文化大学美术系师生美展,夺得油画类第一名,然而他却有很长一段时间钟情于版画。大学毕业后,顾何忠与一群好友成立了“火盒子版画工房”,此名意喻对艺术的爱即如盒中火焰,终将破围而出。而他在版画创作上因获得一些国际大展入选以及国内美术展览版画类奖项的因素,除了自信的提升之外,优厚奖金也让初期的创作无后顾之忧。他说:“对大学刚毕业的人来讲,比较急迫要解决的,是生活费这部分。那这个部分就还好,我在版画创作上得到一些奖,就靠那些奖金当生活费,慢慢的,有渐入佳境的感觉。”

1993年,是顾何忠艺术生命转折的一年。在创作遇上瓶颈的低潮下,他与太太毅然决然放下台湾的一切,到法国住了八个月。远离了尘嚣忙碌的台北,顾何忠对事物的观感更加明晰,对写实绘画的内涵有了更深的认识。他说:“举个例子,我在法国看他们传统市场,看那些待宰的鸡、鸭、羊,就像画册上的图片一样;或是我拜访乡间的法国友人,房屋树林情景如画。这两个例子就让我有很深的感受,就是原来写实对他们来讲,就是平凡生活的一切,其实就是很平凡。”反观自己以前对于创作的想法,似乎太过浮夸,也太过累赘。顾何忠说:“我以前想太多了,似乎有点钻牛角尖,有点故作姿态。可以放下,就觉得一切变得很自然。”

静物 神圣的永恒

疑团解开之后,他豁然贯通,开始提笔作画,一直到现在,投入写实绘画二十多年。他说:“我画的第一张作品就是一个盘子,我们在法国每天都会用这个盘子装菜,它跟我来讲最亲近,我就从这个最亲近的东西开始。”

每当餐后的短暂休憩,他总会凝神注视这个瓷盘,于是与瓷盘之间产生了关联与对话;艺术就是如此穿透外界的表象与界线,展现了永恒的奥秘。因此,在顾何忠诸多的画作中,看到石榴、葡萄、烛台、花卉等寻常静物,置于画中醒目如祭坛地位,引人致以定定的注目礼。因为每一幅画都蕴含深刻的寓意,宣说着画者静观世界的图像,既是画者殚精竭虑直指存在核心的诠释,也是世界与观者心灵对话的窗口。他说:“静物绘画在西方绘画史上主客是对立,但我想建立的是主客平等、物我合一。单纯描绘台桌上事物能让心灵沉淀,空间时间都能在画面沉淀下来。这是一个美妙的经验,我也可以体会物质与精神关系密切,是可以合一的,是一体两面。这是我创作非常非常重要的环节。”

顾何忠的油画从来不仅仅是表象,而是融入画者的修持与省思,让灵魂与形象同在。这也是他最觉困难的部分:“其实画画技法并不复杂,难是难在于说自己的概念要理清楚,概念清楚了就会进行得顺畅。”

追寻到自己的志趣后,顾何忠不但自台北艺术大学创作研究所毕业,沉潜于各种创作理论的研究,成为美术学系讲师,也优游于欧美各大美术馆中大师真迹的游赏。他是极少数绘画中全程写生而不用照片,表达了自己在艺术上的追求与坚持。

画面诉说的语言

水果与食物,是顾何忠常画的主题之一。他说,因为食物也有生命的周期,看到它生老病死的状态,“其实我会把自己投射进去,把自己比拟成我也是那个水果,我也会经历那个过程,这个部分就是我想要表达的重点。我把它记录在画面上,是希望观者可以静静思考这个画面可能在诉说什么,或是里面变化的是什么。画面与观者也可以做一个对话,这个是我想做的。”

顾何忠绘画作品“蕴藏”。(新纪元)

例如有一幅题为〈蕴藏〉的油画,是一个玻璃器皿装了颜色非常饱满的蛋黄果。顾何忠说:“安排成三角形的构图,观者最前面的那颗蛋黄果表面最光滑;三角形右下角的蛋黄果就变得比较斑驳比较皱褶;中间的那一个皱褶最明显,斑驳更清楚。就是要表达它从最年轻经过岁月变化之后,产生出苍老现象。为什么要取名‘蕴藏’,就是说最宝贵的生命是经过岁月后,有更丰富的智慧。所以我才把最苍老的安排在最中间,表现出非常挺立的姿态,表达出内心当中的力量。”

明心见性 在画中看见自己

画展中有一幅巨大的油画,画面中有许多钱币,名为〈天行露〉。谈到这幅油画创作的动机,顾何忠说:“为什么要画那么大尺寸,因为放大以后,那些钱币其实就像上班族,整堆钱就像大家为了生活要簇拥着、忙碌着。但是如果着重这个部分好像有点消极,所以我让画面光线从左上方投射下来,使每个钱币都有非常亮丽的弧线,象征每个钱币、每个生命都有他最好的归处,最好光泽的所在。”顾何忠说做画时意象强烈,但是画名却毫无头绪。后来辗转看到作家愚溪一篇小说,就叫做〈天行露〉,意为黑夜中的露珠亦有澄澈心性,如芸芸众生深藏的慧命。于是他征得作者同意,决定选用此名。

顾何忠一天做画八小时,小幅的油画耗时一个半月,大幅的则要数月才能完成。他说作画过程,往往是画面带领他,给他许多回馈。而观赏他的画,许多人都有洗涤心灵、沉静冥思的感受。他说:“很欣慰我的作品可以让观赏者心灵平静,这是我创作很重要的概念之一,可以让观众感受到,我觉得真的很棒。”

顾何忠将绘画天赋视为上天的礼物,也愿意带给世界美善的力量。

他说自己的绘画天赋是上天的礼物,也愿意带给世界美善的力量:“艺术创作,一方面是艺术家在完成自我,也希望藉由艺术产生更正面的力量。观众看到我的作品可以静下来,慢慢就可以看见自己。看见自己、清楚自己的时候,正面的力量就会产生,就不会在混乱当中迷失。”他笑着说:“我只是想尽我的力,试试看,可能大家有相同的频率,就能引起更多的共鸣。”◇
 
--本文转自新纪元:http://mag.epochtimes.com/gb/361/12997.htm(新纪元周刊/第359期2014/01/02)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shown)张俊杰说,绘画不是技术而是心术,做一个善良、正直、率真的人是绘画的基础,艺术的境界走到高处,表达的是对自然与万物的爱。提升自己的心灵,与自然结合,不断提高层次,是没有止境的。
  • (shown)接待WASC考核官的飞天艺术学校校长、主任看上去都气质高雅,老师们也个个都精神饱满,脸上洋溢着自信的活力。一查简历,这些老师很多都是来自剑桥、普度、史丹佛等名校的博士、硕士,艺术老师也来自世界一流的艺术团队。飞天学生不但成绩突出,气质更是出类拔萃。学生们举手投足和言谈举止间都有一种传统的贵族气息。这在现代化、自由化的美国,哪怕是其他私立学校也是很少有的,这让WASC官员们感到很诧异。
  • 台湾彰化县有位6年级生吕绍楠,从路边摊开始创业,甚至一天才卖出3双鞋,经过九年的时间,如今成为100多家通路的大盘鞋商,并且自创花布鞋,打造MIT台湾制品牌,成功行销国内外。
  • 一位生活在台湾后山乡村的农夫,陈嘉欲言谈间却能自然而然的流露出自豪。品味他的茶叶、品尝他的水果、了解他的生活态度,发现他的自豪来自于他坚持传统的价值,从而建立对自己产品的信心、对人的尊重友善和对万物的珍惜,一种无愧于心的自豪。虽然忙碌,却忙得快乐、忙得知足,还在忙中抽空参与慈善事业,尽自己能力帮助弱势族群。因为陈嘉欲发现“助人是很快乐的事。”
  • (shown)首位联合国中央紧急救援基金的韩国籍咨询委员韩飞野,为了兑现向父亲许下的承诺,韩飞野逐步成为旅游冒险家、人气作家、国际救援活动家。总形容自己是一朵野菊花,尽管属于自己生命的花朵才刚绽放,被外界称为“风之女”的韩飞野,自许是“光的女儿”,带给人温暖与光明。
  • 写诗、作画、著书、藏茶,诗人吴德亮爱茶成痴。不满外来的咖啡竟然征服中国人三、四千年的喝茶习惯,他为了一口气,找“茶”二十年,跑到大陆遍访云南六大茶山,与三千二百年普洱古茶树对话,终得普洱茶真味。
  • (shown)崔钟灿于八年前正式出家成为了和尚,可是“五台山野山参代表”的称号依然跟随他,这也许是因为他与野山参有着无法割舍的缘分。
  • (shown)布袋戏“云州大儒侠──史艳文”曾创下收视率97%的超高纪录,引发全民疯迷,却因为政府政策造成观众流失。现在霹雳公司成为台湾首家以文创事业挂牌的企业。期望透过不断创新的数位科技,再造台湾风靡盛况,并行销全球。
  • 万祥玉在1969年接受纽约大学医学院邀聘,并在1980年成为纽约大学第一位女性正教授,接生超过2500名婴儿。她也引进腹腔镜技术到纽约大学,是美国资深妇产科医师和微创手术领域专家。
  • 超马选手陈彦博表示,自己的成长过程,比极地马拉松还要艰困,高中时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幸好遇到田径教练潘瑞根,把他从边缘“拣”回来,才能创造今天的人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