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振强:外国政要该不该与兵马俑零距离接触

人气 20
标签: ,

【大纪元2015年05月16日讯】最近几天,一脸敦厚、朴拙的印度总理莫迪在中国访问的消息,很是刮起了一阵中印友好的煦风。

莫迪在中国的访问,第一站选在了西安。与其他外国政要到访西安一样,莫迪到访西安,兵马俑必是其重点造访之处。甚或说,正是兵马俑的魅力,吸引着包括莫迪总理在内的一波又一波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到访西安。

笔者猜测,与其他外国政要一样,莫迪总理在兵马俑博物馆,一定会下到俑坑中,或在文物修复区,与兵马俑进行零距离接触——果不其然,的确如此。

看着一脸惊诧、一脸率真的莫迪总理在与兵马俑“对话”,一个疑问涌入笔者的脑海:外国政要参观兵马俑,或下到俑坑中,或来到文物修复区,与兵马俑零距离接触,这似乎已成为惯例。试问,这样的惯例合适吗?应该吗?

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可谓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乃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据称,从1976年至今,兵马俑博物馆共接待了近两百位外国政要。

1976年5月14日,刚被发现两年的兵马俑,迎来了第一位外国领导人——新加坡总理李光耀。李光耀说:“兵马俑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1985年,李光耀再次访问了兵马俑。

自李光耀之后,每位到访的外国政要,一定都会发表各具特色的、新颖的褒赞语。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说的最“狠”——“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希拉克也是两次到访兵马俑。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更是前后五次到访秦陵博物馆。

而所有这些外国政要,基本上都会下到兵马俑俑坑,或在文物修复中心,与兵马俑零距离接触,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气息。

有资料显示,1979年9月,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到访兵马俑时,提出要“下坑”参观。当时,没等工作人员搬来梯子,女王便已迫不及待地纵身跳入兵马俑1.5米的深坑中。她是第一个“入坑”参观的外国政要。

此后,博物馆工作人员报上级研究批准,作出一条规定:可以安排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下坑参观。

1984年4月,美国总统罗奈尔得·雷根率领一众300多人的庞大队伍,由北京至西安,专程参观兵马俑,并下坑参观。雷根站在秦俑和陶马前问:“我可以摸摸马吗?”征得同意后,他小心翼翼地把手放在马背上,一边由前向后地摸着,一边上下打量着马,“它不会踢我吧?”翌日,一位外国记者撰文称,雷根这是在“拍中国的马屁”。

1998年6月2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夫人希拉蕊参观了秦始皇兵马俑。克林顿的“马屁”拍得更响:“真希望到这里来当馆长。”

美国总统奥巴马夫人蜜雪儿2014年3月24日抵达西安,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后留言:“令我着迷的中国古代奇迹”,称她和家人“会永远珍视这次访问”。

而今,盘点这些外国政要略带夸张与逢场作戏的恭维,仔细品味,内中其实包含着对中国方面能够应允其下到俑坑与兵马俑零距离接触之“慷慨”的感激,甚或不乏几分出乎意料与受宠若惊的意味。只因为,这种应允,在世界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这实际上从一个侧面,佐证了笔者的判断——零距离接触兵马俑,无论是国家元首,还是政府首脑,皆不合适,皆不应该。

据报导,进入兵马俑俑坑或文物修复区的贵宾,一般需事先提出要求,经过审批即可。而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来访,会由秦始皇陵博物院副院长、翻译、讲解人员、外交部官员等陪同,其他随行人员不能进入。进入俑坑的人,全程都有警卫和管理人员跟随,“确保文物不会产生意外的损害”。

至于贵宾们提出触摸的要求,为避免手上的汗渍、有害物质等给陶俑彩绘带来损害,博物馆会选择一号坑修复区几个没有彩绘的陶俑让游客触摸,接触者须戴手套,触摸力度要轻,不能有过重、过多的动作。

如此,我们不难看出延续至今的此“惯例”的诸多经不住推敲之处。

其一,下坑或进入文物修复区进行参观,除了徒增参观者个人冒险、刺激的人生体验外,与参观、了解本身并无太大的关系,与国家间的友好交往、外交关系并无太大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要求有十分过分的成分,这种应允同样也有令人不可思议之处。

中国外交,一向有热情、好客的传统。这种热情、好客,有时实在有些过梭——对于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更是有求必应、求一足十。即如要求进入兵马俑坑,甚或触摸兵马俑,即为一例。

笔者相信,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莫说几千年的文物,就是一两百年的文物,包括元首、首脑在内的任何人,都不可能被允许进行零距离接触,更别提去触摸了。在其本国,面对选民,这种“特权”,给他们一千个胆儿,他们也不敢行使。

外交是外交,文物是文物;外交有尺码,文物有法度,这完全是两码事。并且,元首、首脑代表其各自国家的外交与文化参观,也不会支持如此过分的要求——这里面,更多体现的是政要们个人的猎奇、好奇心,更多满足的是其个人的愿望、要求。

这种情况下,委婉地拒绝,根本就不构成不礼貌与外交上的失分。相反,更能凸显要求的过分与唐突。

其二,下坑或进入文物修复区进行参观,显然不利于文物保护,存在着极大的毁损文物的隐患与危险。

从前述报导的情形看,所谓提出要求经过“审批”云云,现今已完全沦为一种形式——恐怕没有未被通过的例子吧!

让人担心的是,外国政要下坑或在文物修复区参观,“由秦始皇陵博物院副院长、翻译、讲解人员、外交部个别官员等陪同……全程都有警卫和管理人员跟随”,浩浩荡荡的一干人,前呼后拥、警戒护卫,这对于珍贵的兵马俑,会存在多大的隐患,构成多大的威胁!

随从人员的闪失甚或打个喷嚏,政要们舟车劳顿的一个晕眩、一个公众场合的pose,有可能转瞬就是珍贵文物兵马俑的毁损,转瞬就是稀里哗啦一地陶土。如此,这究竟是谁的责任?又如何收场?

所谓“为避免手上的汗渍、有害物质等给陶俑彩绘带来损害”而进行的“选择”,还有“触摸力度要轻”云云,同样站不住脚。至少从公开报导美国前总统雷根的所为看,我们看不出所说的这些属实。

其三,起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这个“惯例”,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这样的“惯例”,是否早就该与时俱进地进行变革?

40年前的中国现实与中国外交,与40年后的中国中国现实与中国外交,显然已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理解,40年前的中国外交为了打开局面、招揽人气而做出的一些规定之存在的现实合理性,不管那些规定与国际惯例如何相忤、脱节,如何不符合外交惯例与法规、道义。

但是,时过境迁,老规矩不能总是用、一直用,不合适、不合理甚或有屈辱意味的规定,就应该以当今的眼光进行一番打量,进而改进。

从该不该进入兵马俑坑与兵马俑零距离接触这类小事,到事关国家核心利益的大事,我们都应该体现自信、自尊、自爱,体现有礼、有节、有度,体现大国外交与国家新常态,体现依法治国以及积极、健康、不卑不亢的对外开放。

但愿莫迪总理是最后一个与兵马俑零距离接触的外国政要,但愿我们能由此迈进一小步、进步一大步。

--转自作者博客

责任编辑:南风

相关新闻
王骏:若兵马俑是活的 会问他什么?
王骏:悠悠青史 埋葬的是短命的暴政王朝
伦敦“兵马俑远东电影节”聚焦香港电影
鞋底取泥样 福建农科院兵马俑芽孢杆菌遭质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