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租金地税暴涨 唐人街路在何方?

人气: 9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5年06月16日讯】(大纪元记者蔡溶纽约报导)“辛苦赚的钱大部分都交给了房东和政府(地税),”陈作舟感叹说,地税连连涨,而且涨幅还不小,无形中抬高了租价。对小商家来说,最无法应对的变化就是租金的飙涨。

变化已经在发生

在商家们叫苦不迭的同时,纽约华埠的面貌正在悄然变“洋气”。越来越多的外族裔人口逐渐入住,华埠居民中出现越来越多的高收入专业人士。像Milestone Equities之类的地产集团从2013年先后买下了包厘街的11栋大楼,还有消息称一些来自中国的资本也准备进军。

金玉珠宝表行的老板岑灼槐说,早期华埠作为华人的家,承担着众多功能,是华人面对新环境“同舟共济”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华埠角色的变化,经营业务也将经历一系列变化。华埠传统的商业策略需要改变以应对人口结构、核心顾客群的变化。

据他观察,华埠的经营业务已经发生了不少转变。除了传统的餐饮等行业外,小商家、零售业日渐衰退,服务业崛起。“医生就有500个,药房也有40~50间”。

中型资产生意亦在推进。岑灼槐说,华埠现有30~40间银行,华资银行就有将近20间,华裔的储蓄率很高。而在曼哈顿的唐人街,情况更是如此。“唐人街有65亿的银行存款,比法拉盛和布碌崙的加起来都多”,岑灼槐说。

唐人街转型契机

在陈作舟看来,唐人街的商业型态面临转型是迟早之事,唐人街能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维持唐人的核心价值,关系到唐人街的未来存亡问题。

站在华埠共同发展机构所在的圣占士坊街与包厘街相交的街角,看着开阔的且林士果广场,7条街道在这里相汇,陈作舟感慨万分:“历史正在重复。这里当年是小意大利社区,爱尔兰人在对面,非洲裔的教堂在侧面,当年全世界最大的犹太人社区也在这里。比以色列还多的犹太人就在后面这块地方,那边是德国人社区,他们的势力范围从东百老汇一直到东河400个街区都是。”

“德国人这么努力,犹太人这么聪明,小意大利和我们中国人这么接近,如今这些社区都消失了。纽约很多族裔起家都在这里,但是守不住,如同一个个浪潮,只剩下华人社区。”

陈作舟说,1973年意大利人也成立了一个“小意大利复兴”机构,也未能力挽狂澜。他的意大利朋友警示他说,现在唐人街的“病状”和当年的小意大利一模一样,“这是一个很奇妙的难题,这个地方要守得住不容易。”

唐人街转型 文化是核心

“就像一个越来越强大的浪潮,你除去加入它、迎合它以外,似乎找不到别的出路。”陈作舟说,互联网购物和共享经济正在改变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成为日渐重要的消费方式;传统商业要能立足市场,关键是要产生价值。如何在文化交汇中展示自己特有的文化特色,才是守住唐人街的关键所在。

陈作舟举例说,“很多在唐人街开餐馆的同胞,在国内根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烹饪培训,文化程度偏低,半路出家,放下农具拿厨具的后果,就是将中餐做成了快餐和低档餐饮的代名词。”

每一种产品和服务,最后都将因成本降低而降价,最后演变成价格战。唐人街真正需要的是人的脑和人的心,打破供过于求的格局,让客户留下独一无二的体验。“引进人才做正宗中餐,让客人有感到在享受的感觉,才是华埠生意好起来的关键问题”。

“根本要救唐人街,华人还要对社会有贡献、有选票、有纳税,获得主流社会的重视才行。”陈作舟说,巴士公司被卡牌、柏路被封、华埠停车难等问题的根本,是唐人街在主流社会眼里“Not relevant”(不重要),现在华埠只剩下坚尼路上卖假包、假名牌手表的吸引了一些游人,但是华埠繁荣能靠这些吗?

责任编辑:钟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