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纽约唐人街正悄然改变

新店涌现 呈时尚化、年轻化 老礼品店“南亚化”

人气: 144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5年08月24日讯】(大纪元记者蔡溶纽约报导)已有十余年历史、位于华埠勿街42号的“超旺饼屋糖水店”上周结业,原因是拖欠高额地税。今年夏天停业的还有摆也街45号“香港站”、华埠中央街“四菜一汤”快餐店等。

一间不到10平米的商铺每月租金6,000美元,如果卖的是一块钱一个的小礼品,每天最少要卖200个才能填补租金。商铺因为租金高或拖欠地税而被迫结业的故事,近年在唐人街经常发生。随着似乎正在进入加速期的“关门潮”,在唐人街年复一年经营的杂货店、小礼品店和中式甜品店正在渐渐消失。

另一方面,唐人街新一轮的发展正在走向年轻化。老店关门,取而代之的是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时尚化妆品店、食尚烘培店和新潮美食餐厅,还有酒店、酒吧和高档公寓,看似衰落的唐人街正在悄然改变,通过吸纳多元文化因素重振生机。

唐人街越来越时尚

唐人街边界的风格正在发生转变,西式时尚店沿果园街(Orchard)和聿劳街(Ludlow)从北至南深入唐人街,位于果园街与坚尼路和地威臣街相交的三角地带,酒吧接二连三的开张,从西往东地深入福州人社区。

位于果园街与坚尼路和地威臣街相交的三角地带,酒吧接二连三的开张,从西往东地深入福州人社区。(凯斌/新唐人)

位于果园街与坚尼路和地威臣街相交的三角地带,酒吧接二连三的开张,从西往东地深入福州人社区。(凯斌/新唐人)

距此十个街区之遥的唐人街心脏地带,在老式礼品店和茶餐厅的包围中,也不断涌现出新式的酒吧与餐厅,位于宰也街11号的墨西哥风味餐馆Pulqueria和宰也街9号的高端鸡尾酒吧Apotheke,茂比利街最南端的Le Baron Club,中央街上的“红蛋”(Red Egg),让夜幕降临后的华埠,越“夜”越“热”,今年有更多的知名夜店投资者看中僻静的华埠小巷、接力申请酒牌,根据第三社区委员陈家龄的统计,华埠哥伦布公园方圆500尺内已发出11~12张可销售各种酒精饮料的酒牌。

在食肆、商店方面,特别为年轻人提供小食店、卡拉OK等夜生活的去处都不断增加,唐人街也日渐变得新颖。越来越多的韩国化妆品牌选择在唐人街开店,主打法式糕点的韩国烘焙品牌“多乐之日”(Tous Les Jours)昨天已完成门面装修,预计很快会开张。

越来越多的韩国化妆品牌选择在唐人街开店。(蔡溶/大纪元)

福州人聚集的地威臣街上,越来越多的韩国化妆品牌选择在这里开店,主打法式糕点的韩国烘焙品牌“多乐之日”(Tous Les Jours)已完成门面装修,预计很快会开张。(蔡溶/大纪元)

年轻人创业引领新模式

唐人街上的新颖小店如华埠雪糕行、“新派煮意”、“西安名吃”等都是年轻人经营,这些融合了美国文化和第二代、第三代华人文化的小店,广受年轻人和西方人追捧。这些新店无一不运用现代的经营模式,让脸书、推特、图片社交平台Instagram、大众点评网Yelp成为他们的生意促销平台。

“新派煮意”成为年轻人推崇的聚会地点。(蔡溶/大纪元)

中华总商会青商部副总干事李国威认为,“新派煮意”等之所以受年轻人追捧,跟现实消费趋势和时尚潮流有关,虽然价格比老式中餐厅要高许多,但是环境舒适讲究,有创新元素,成为年轻人推崇的聚会地点。而很多老式中餐馆“菜品从来没有改变,十几年千篇一律,装修也老旧、服务落后,给人填饱肚子而已,年轻人和朋友聚会怎么可能选在这些地方?‘贵租化’下关门无可避免。”

李国威说,年轻的职业人士才是唐人街的未来,有能力的消费者属于年轻一代,他们花钱不计较,唐人街必须打造成可以吸引二代及三代移民的地方,于是青商部几个月前应运而生。

作为年轻一代移民,李国威和12位青商部的年轻人希望成为“改变唐人街”的推动者,希望这里不再到处是廉价的商品和死气沉沉的气氛,“如果唐人街能够吸引年轻的主流人群,令他们产生归属感,与唐人街产生紧密联系,那么第二代甚至第四代移民就会重回唐人街。”

华人礼品店易手 华埠变南亚埠?

与此同时,由坚尼路224-230号港式商场雇请南亚裔店员开始,唐人街上的不少华人礼品店业主也纷纷尝试改变商业模式,脱手店面,由印度、孟加拉等南亚裔人士接手经营,以便维持生意,想办法扩大客户群。

一口流利的英语、加上亲切的笑容,南亚裔招徕顾客的方式的确跟华人不一样。中华公所楼下的“富华”礼品店,月前转手南亚裔后,店面风格很快焕然一新,由原先满满当当塞得不留一点空隙,转变成开阔、清爽的开放空间,也不再占据半幅人行道摆摊;相对于华裔个性内向、沉默寡言、拘谨被动的特点,南亚裔做起推销员来对人更主动热情。

中华公所楼下的“富强”和“富华”礼品店,自转手南亚裔后,店面风格很快焕然一新,由原先满满当当塞得不留一点空隙,转变成开阔、清爽的开放空间。(蔡溶/大纪元)

老侨:不改华埠传统特色

在这种情况下,唐人街变得更多元。当然,唐人街老一代商人对社区的这种变化怀着复杂的情绪。虽然夜店的增加会为华埠带来多元化的客流,但也带来了垃圾、噪音,甚至酗酒、嗑药和色情。以陈家龄为首的当地居民对此极为反感,不希望华埠成为夜店聚集区。

另一些老侨则希望华埠在发展的同时,可以保留传统特色。美东联成公所顾问赵文笙表示,会尽量把商铺合同给华人,不会转给外面的人,以便尽力保持华埠的面貌。

中华总商会董事长于金山认为,华埠即便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南亚人的“南亚埠”,只要华人团体的总部仍坚守在唐人街,短期之内,“华人仍然是在华埠的主流”。

低收入居民的挣扎

长此以往,唐人街是否迟早会不再属于新移民追求新生活的“避风港”?很多担忧华埠未来“贵族化”发展的市民组成了“保护华埠、保护下东城”组织,强烈反对开发商在这里兴建豪华摩天住宅楼。他们认为,建高楼会导致地税增高,对房价上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唐人街将不再是低收入“唐人”的乐土。

不过,变化已经在发生。

华埠共同发展机构陈作舟说,如今全球一线城市的住房市场都面临严重的“求大于供”的状况,纽约目前有800多万人口,预计未来10年内会再增加100万人口,房屋供给如果不能每年增加10万个单元,住房压力只会更大。特别是处在纽约曼哈顿黄金地带的华埠,一直是房地产和发展商的争夺重心。

“最大的问题是炒楼”,陈作舟说,房地产投资猛增,遍地买楼热,炒一套房一转手就能赚,不断抬高了地价和房价。建高楼豪宅的开发商和反对团体的“楼高持久战”只会让这种状况进一步恶化,“吵来吵去都是纸上谈兵,达不成共识,没有人真正去建房子,最后苦了没房住的人,到头来还是要在16个人的蜗居里再塞一个人进去”。

可喜的是,除了回唐人街经商,也有一些年轻人积极参与社区会议,努力解决唐人街发展压力和低收入者的安居问题。曼哈顿第三小区委员会主席李金枝在唐人街长大,热爱这里的大街小巷,她有意将华埠工作小组酝酿七年形成的华埠土改蓝图接过来,与市规划局开会,根据华埠面临的发展问题,讨论一些可行的分区计划,在振兴华埠与保护唐人街之间找一个平衡点。

责任编辑:钟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