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放不下的责任 她用青春岁月守护全村老小

【大纪元2016年11月30日讯】(大纪元记者李熙综合报导)位于台湾屏东县牡丹乡的旭海村是个偏乡,与台东满州乡比邻,交通很不方便。但是有一个旭海姑娘,二十几年来每天天未亮,就从恒春开一小时车回到旭海,帮村里小朋友送便当,接着开始为村里老老少少准备午晚餐,从未间断。她就像是旭海的太阳,温熙照拂着村里每个需要的家庭,她是潘仪芳,人们都称她芳姐。

左上角照片是芳姐灿烂的笑容:

 

47岁的芳姐,将大半的青春岁月都献给了旭海村,为了照顾全村的老少,她辞去公职,卖掉两栋房子筹千万元(台币)办学堂,至今已拉拔80多名孩童长大。她最大的满足,是看到家乡的老小“吃饱、睡暖、开心、不输人”!

旭海村濒临太平洋,有好山好水,但位处偏远,这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工作了,留在村里的只有老人和小孩。

 

在创办旭海小学堂前,当时芳姐在中科院上班,但心里总是挂念着旭海的孩子,每到周末假日就往旭海跑,后来干脆辞去工作回到旭海创办小学堂。

芳姐说,之所以会想创办学堂,其实是因为她小五时,老师要她辅导小一、小二的学弟妹,她发现大孩子其实也有能力能照顾到小孩子,但现在的孩子却缺少这样的关怀。

现在旭海小学堂已经是全村小朋友的生活中心。而她不但照顾这里的小孩,还照顾三十几位年长者。

旭海村没有小学,牡丹国小校车固定在学堂前方接送,每天早上六点五十分发车,她每天要从恒春家开车过来,赶在这时间前给小孩送便当。下午约五点时小朋友放学回到旭海村,芳姐笑称:“放学时,小学堂像打仗!”孩子们放下书包就急着向她撒娇,忙着分享学校大小事,再开始第九节课程、晚自习或课辅。

芳姐创办小学堂不收费,她跟小朋友说只要他们进步,她就满足了。

芳姐说,偏乡小孩不笨也不差,就是缺乏教育资源,将学生集中在一起学陶笛、乌克丽丽或钢琴,看着来自不同家庭的小朋友在脸上挂着笑容,是她“为人母”的最大收获。

小学堂紧邻一家“潘朵拉简餐”,五坪大的小木屋,加上小得连转身都困难的厨房,这是芳姐经营的简餐店,也是提供小学堂开销的重要来源,她的医生丈夫也用存款支持她,但仍远远不够支应每月一二十万的开销,她为此还卖掉两栋房子。

芳姐说,偏乡的小孩不是不会读书,只是有时候找不到人问。由于小学堂是免费的,长期来资金都很吃紧,但她表示,并不后悔,也从不认为小朋友跟老人家是她的负担。她对小孩说:“我花了二三十年的时间照顾你们,我不求回报,我只希望你们长大后,也可以回来照顾这里的小朋友,就像我当初这样照顾你们。”

芳姐:“本来只想让孩子有地方去,没想到变成放不下的责任。”墙上有一幅孩子的画作《像天堂的小学堂》,她说,“我就要把小学堂做成这样!”

中国的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芳姐身上散发着最纯挚的光芒。

责任编辑:陈宜容

相关文章:

行医60年 老医师偏乡服务展爱心

年仅18岁就随部队来台的玉里慈济医院医师张凤冈,从炮火中行医到偏乡服务,历经58年的奉献,因体力不堪负荷,不得不在81岁高龄选择退休。(中央社)
年仅18岁就随部队来台的玉里慈济医院医师张凤冈,从炮火中行医到偏乡服务,历经58年的奉献,因体力不堪负荷,不得不在81岁高龄选择退休。(中央社)

【大纪元4月22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刘嘉泰花莲县22日电)年仅18岁就随部队来台的阿兵哥张凤冈,因缘际会踏上行医路,他曾在乌坵和越战炮火下抢救无数生命,在花莲偏乡行医救人无数,一直到81岁高龄才选择退休。

张凤冈回忆起当年从大陆随部队来台湾时情景,“还来不及和家人道别就离开家乡,从此和家人断了音讯。”

40年后他才辗转从亲友口中得知,母亲曾追到火车站送行,“但是当时已搭火车离开,没想到这一错过,就是生死永别”,张凤冈讲到这段往事时,不禁红了眼眶。

老家在大陆江苏无锡的张凤冈,于民国38年5月抵达台湾后,因部队严重缺乏医疗人员,再加上他对医疗工作有兴趣,民国41年参加军医训练班,开始踏上行医路。

经过1年半训练,分发到部队负责医护工作,但没有执照无法执行医师工作;为了能够真的成为1名济世的医师,他决定报考国防医学院,在接受4年半专业医疗训练后,终于从阿兵哥变成1名合格医师。

张凤冈从国防医学院毕业后,于民国51年分派到金门乌坵乡守备区服务。他说,当时乌坵属于前线战区,仍时常有大小战事,大坵和小坵两座岛的总面积不过1.2 平方公里,除少数居民外,绝大多数都是反共救国军,可是岛上只有他1名医师。

他包办乌坵两座岛的所有医疗工作,不论是妇女难产、外科开刀或截肢手术,样样都来,甚至还要兼任法医,协助军方相验工作。

在乌坵服务时,让张凤冈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就是为1名急性阑尾炎病患开刀的惊险过程。

当时因病情相当紧急,只能硬着头皮开刀,自己包办开刀器械、消毒和全身麻醉等所有工作,张凤冈说,没想到手术进行到一半时,麻醉药效竟然已经消退,看到病患痛着醒过来,他慌忙脱掉手套再进行麻醉,还好病患在手术后逐渐康复。

乌坵前线行医还不算是最惊险经验,民国59年越战期间,他奉派随援越医疗队前往越南战地服务。张凤冈说,他们在越南平顺省潼毛县村落工作时,有一天突遭攻击,大家躲进宿舍楼梯间,连大气都不敢喘,当时越共在屋外巡逻,他还可听到越共讲话声音和脚步声,幸好没有进屋搜索,幸运逃过一劫。

张凤冈在军队行医45年,66岁退伍,选择到偏僻的花莲玉里镇,进入鸿德医院继续行医,民国88年慈济基金会承接鸿德医院改为玉里慈济医院后,他仍选择继续留院服务,一待就是11年。

张凤冈在玉里慈济医院期间,几乎如同便利商店般,全天候深入社区部落出诊。每天行程满档,在花莲偏乡服务10几年下来,已是81岁的“老医师”了。

“老兵不死,只是逐渐凋零”,行医半世纪的张凤冈期许自己,“希望未来在义诊活动中,能再有机会服务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