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杂谈

从慎终追远看神传文化的铺陈

文╱楚一丁
每到三月春暖,梨桃杏李争妍的时节,家家户户的老人们就会开始张罗后人们:要作准备了,又该踏青上坟,祭祖拜神了。图为北京一处公墓的树上系着黄丝带,以纪念一年一度的清明节。(STR/AFP)
font print 人气: 37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西方人拜上帝,中国人拜祖先。

每到三月春暖,梨桃杏李争妍的时节,当房前屋后的缤纷重启,左邻右舍的枝头再绿,家家户户的老人们就会开始张罗后人们:要作准备了,又该踏青上坟,祭祖拜神了。

中华文化中有慎终追远的说法。在古代的礼仪与习俗中,上达天子,下至黎民,清明的节日意义就以“慎终追远”这四个字为最。

问题是,这千百年来代代相传的习俗中,“终”之极点在何方?“远”到哪里才是尽头?有过定论吗?

答案只能是:无。

于是乎,故事来了。在道家的理念中,“无”者,有之初始者也。所谓无中生有,从无到有。宇宙的存在、物质的存在、意识的存在,归根结底,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那么,慎终追远这朝朝相袭,代代接力的传承;这场年复一年,从皇室到民间,从天子到黎民的盛典,源于何方,来自何处呢?

炎黄血脉的创造者 不是一般的神

根据“左祖右社”的祖制,紫禁城门口的左面设祖庙,祖庙又称太庙,是皇家祭祖的地方。图为紫禁城太庙。(Frederic J. Brown/AFP)

如果你对人说:炎黄祖先与血脉的创造者不是一般的神,是个很高的神,那今天的人可能会不信,也可能会说你是在吹。但我们的老祖宗确实就是这么认为的。不信吧,那就证明给你看。

北京的紫禁城始于元代,是蒙古人根据《周礼》的文化传承规划和建造的(另见拙文《燕京风流,从老北京的城市布局谈东西文化》)。根据“左祖右社”的祖制,紫禁城门口的左面设祖庙,右面为社稷庙。

祖庙又称太庙,是皇家祭祖的地方。至于社稷庙,“社”之一字,左为“示”右为“土”,即土地神;而稷,则指的是管粮食的谷神。

由于古代在左右之间的排序上是以左为上,所以从“左祖右社”的安排中不难看出,祖先血脉的传承,比土地神和谷神要来得高。也就是说,老祖宗们相信,传下了炎黄血脉的华夏先祖,至少有着比管土地和管粮食的神更高的神位。

当然,这还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我们还可以接着问更多更大的问题。

再来看华夏民族的第一位母亲,女娲。在炎黄代代相承的传说中,女娲不但是造人的神,而且还曾炼五色石补天,拯救天下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

现代人做文化比较的时候,将西方的夏娃与中国的女娲相比较。但夏娃不过是亚当的一根肋骨,如何能够与造人的女娲相提并论?夏娃无法与女娲比,那亚当呢?亚当是否能够与伏羲比?

亚当被化身为蛇的魔所引诱,没听神的话。自作主张吃了伊甸园里的苹果,结果和夏娃一起被神赶出了伊甸园。他又如何能与始创八卦,位列三皇的伏羲相比?

更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接着往下问:是谁造了伏羲和女娲?造了伏羲和女娲的神是否是一个更高层次的神?那么,答案又将会是什么?这样一步步追问下去,就不难弄明白为何在古代的朝堂之上,祖辈们有那么一份,对自己血脉之中所承传的荣耀和执著。

然而更大的问题来了:中华的列祖列宗和古代的先贤大能之中,又有谁知道这伏羲、女娲的创造者姓甚名谁,源于何处,来自哪方?

当然不知道。伏羲未传,女娲没说,史书之上更无记载。

我们所知道的,只有老子在《道德经》中传下的寥寥几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不知道那个创造了天地万物的东西是什么,于是他用大道来代表其存在。老子穷极一生追求大道,他找到了吗?我们不知道。但后人确实受道家文化的启迪,知道宇宙中的那个大道,才是中华民族文化和血脉的根之所在。道家返本归真的文化,其实就是一种寻根文化。

而慎终追远,就是这种寻根文化在世人习俗之中的体现。

儒家与道家文化中的寻根特质

从儒家文化到道家信仰,再到宇宙、物质和意识的起点,这个追寻创世本源的寻根过程,才是慎终追远习俗背后之最为深刻的文化底蕴。(Fotolia)

在人类历史上,畅销总量排名在前两位的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则是《道德经》。如果将这两本书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就不难发现道家文化中的寻根特质。

《圣经》中价值体系的来源简单而直白,就是神告诉摩西的“摩西十诫”。

而反观《道德经》,其价值体系的建立就离不开观察、思考和探寻——一个反向寻根的过程。

由于不知道中华文化在宇宙之中的根在何处,终极来源在哪里,所以早在远古时期,修道人的返本归真之路就离不开对天地与自然的观察。逻辑很简单:虽然我们不知道我们的根在哪里,但我们至少知道,有一个大道的存在创造了天地、万物与人。所以,如果我们仔细地去观察这个创世者是如何创造我们身旁这一切的,我们应该可以从中找到他开创这一切的逻辑和本意。

于是,求道之人在寻根的路上,从对自然界的观察中悟到了类似于“上善若水”等不同境界的道理。

而儒家文化是建立在道家思想之上的。所以,儒家文化中也不乏寻根的特质。

《孝经》中开宗明义说,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即孔夫子说:“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的教化都从这里开始。”

孔夫子为什么把孝道说成是德行的根本?说到底,这背后的原因还是归结于寻根的思维模式。

孔学的核心是仁爱,而孔夫子建立这个仁爱体系的方式,也是遵循着道家反向求真的探寻和思索过程。与道家观察天地万物的方式相似,孔夫子观察生老病死的人生。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先与自己有关系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顺应大道的自然逻辑,仁爱的起点当然就应该始于对自己父母的爱与尊重——这就是孝。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孩子的爱的教化便从对父母,到对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再到邻居,社会,最后达到孝天下——将天下的人当作自己父母一样去爱。孝天下,这就是儒家思想中所说的忠的最终涵义。

孔学中整个仁爱的建立过程,都是顺着道家观察天地万物自然造化的过程逻辑而行。所以,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求道的寻根过程。只不过,这个寻根过程所追求的是:人道。

《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在这里说:人效法于地,地效法于天,天效法于道,而道则是先天存在的。

反观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形成,儒学的作用是教化世俗社会如何去遵循和效法于天地之道,而道家思想的作用则是在进一步去追寻那个作为天地万物之根本的大道的存在。

所以,从儒家文化到道家信仰,再到宇宙、物质和意识的起点,这个追寻创世本源的寻根过程,才是慎终追远习俗背后之最为深刻的文化底蕴。也是神传文化为炎黄子孙留下的一条回天之路。@*◇

——转载自《新纪元

责任编辑:王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