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惠林:为“储蓄”辩正

人气 229

【大纪元2016年09月24日讯】自1930年代世界经济大恐慌出现以来,凯因斯的“刺激需求”政策就成为主流,而“供给创造需求”的“赛伊法则”(Say’s Law)就被打入冷宫,任何政府的各种财经政策都是在创造需求。到了21世纪QE政策、低利率、负利率政策的兴起,更是达到极致,“储蓄”和“节俭”不只不再是美德,还反转成为罪过,而经济低迷和经济的无法复苏,罪魁祸首更指向“储蓄太多”,并且以国民所得总体数据来证明“储蓄过剩”、“投资不足”,以致GDP停滞,成长无力。

“数字会唬人”近几年异常鲜明,尤其国民所得统计更是让人如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总体资料是个体的加总,但如何加总就是一大难题,其数字代表的意涵也很难理解。对于储蓄来说,更有“自愿”和“强制”区别,在现时的台湾,强制或强迫储蓄的比重愈来愈高,劳退、退辅、军公教、年金等等都是,只不知主计总处公布的储蓄数字究竟是属于哪一种?其实,不论是哪一种,都是一种“事后”的资料,也就是当期所得没有消费掉的剩余,而本期的剩余是要留到下期或未来使用的,并非要作为本期的投资之用呢!不论是作为未来的消费或投资之用,都是充实未来的生活也,有啥不好的呢?

我们知道,如果未来的一切开支都有人确切的帮忙准备妥当,一个人是不需要自己储蓄的,而实施社会主义或社会福利完善的国家就是如此作为。不过,构想的确很好,但实施这类制度的社会却往往落得无以为继的民穷财尽窘境,还是不得不进行改革。毕竟“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而现代人终究倾向“利己”,甚至于走入“自私自利”了!而类似国民年金、退休基金的社会安全制度应算是一种“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强迫储蓄”,虽与个人“自愿性”储蓄存在“资源使用效率”的差别,却仍突显出人生“必须储蓄”这个真理。

人生终究以“消费”为最终目的,但人不只活在当下,还有无数的明天要活,不只这辈子,还有下辈子、下下辈子,……或者还有“下一代、下下一代、……”,而且总希望“明天会更好”。因此,不只是“储蓄为明天”或“储蓄是明天的消费”,而且期待“今天的储蓄能产出更多的东西以待明天消费”。而将“今天的储蓄转成机器、设备、厂房等明天的投资”,就是一种好的方式,这样子的过程也就是“健康经济成长”的具体表现,难怪会有“储蓄是美德”的说法。

这样子的分析无非是说,人要储蓄,但不是没有消费,更不是反对消费,而是不要将资源都在今天消费掉,否则就“没有明天”、只“活在当下”而已。怪不得提倡“消费至上”的经济大师凯因斯会有“长期我们都死了”(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的名言,原来他早已警告人类,使用他提出的“创造有效需求”政策,是“没有明天”或“人生是极短暂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呀!

全球政府迄今已都采用凯因斯“刺激消费”做法,也告诉我们节约储蓄是不对的,是否要带领全人类“活在当下”而已呢?

所幸台湾人民是很理性的,不但一直以来都有高度储蓄意愿,而且也还维持着高档的储蓄率,可见台湾人民并没有太受享乐主义的污染,仍然存有根深柢固的“永续发展”理念,不但值得肯定,也相对不怕不景气或通货紧缩的来到,反而会有“价廉物美”的“便宜货”可得呢!只希望政府不要一再以压低利率、通膨政策让善良人民的宝贵储蓄缩水,被五鬼搬运了啦,拜托!拜托!再拜托!!

责任编辑:南风

相关新闻
利率低购买不便 美储蓄债券濒消失命运
房屋止赎数量年降三成 低利率是主因
银行业要求比利时政府降低利率门槛值
可随时本利返还的储蓄保险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