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

西施浣纱记(17)戏外旁白

清朝赫达资所绘西施(局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公有领域)

吴越争霸 戏外旁白

在吴越争霸的这段历史中,除孙武、范蠡功成身退外,文种和伍子胥皆被他们的大王赐死。

范蠡能够见微知著,懂得持满戒盈、功成身退。他前半生从政扶助越王勾践,以10年光阴使一个濒临灭亡的国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在他的声名达到顶峰时又适时引退。从商19年三度富甲天下,财富千金。因他“富好行其德”,在社稷危难百姓流离之时,他又三次散尽家财,济救黎民,被后世尊称为“陶朱公”。

范蠡像。(公有领域)

对于夫差的结局,则为后世留下一个深刻的教训,做事要“慎始慎终”。当年,他的父王阖闾被杀后,为了给父亲报仇,他立庭起誓,居孝守丧的三年中,每天都会回答:“不会忘记勾践的杀父之仇”。

而当勾践入质吴国,就在他的面前时,夫差却没有杀他。不能慎终如始,不仅霸业半途而废,大好江山也因此改换了颜色。所以老子警戒后人:“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昔日,孔子说“殷有三仁”,即箕子、微子和比干。因为纣王无道,妲己擅政祸乱朝纲,所以微子带着宗族神器离开殷都;箕子被纣王关押后,在监狱中装疯;比干则是直言死谏,被纣王剖心身亡。他们的仁心带着刚烈和不妥协,就是绝不助纣为虐,不与恶为伍。

孙武像,清故宫南薰殿旧藏历代圣君贤臣全身像册,纸本白描,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公有领域)

对比殷末三仁,伍子胥更像比干。他明知道夫差不可谏,却还是一再提醒,以尽臣职。有人说伍子胥太过迂讷,其实并非如此,当年是伍子胥推荐专诸刺杀王僚,是他推荐要离刺杀庆忌,同样是他推荐孙武协助吴国训练军师,伍子胥看人非常精准。

当然,伍子胥也知道夫差的为人,在他把儿子送到齐国时,就已经知道吴国必会灭亡。但是,他还是选择留在吴国,以死身报吴国的知遇之恩。

在这场争霸的大戏中,历经重重磨难的伍子胥为后世留下悲怆浑朴的仁风,贯穿千秋,青史流芳。

伍子胥像,清故宫南薰殿旧藏历代圣君贤臣全身像册,纸本白描,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公有领域)

至于西施,她作为越国的亡国贫女,能够舍身洗雪国耻,就这一身的义胆刚肠,不仅女界之中无人能及,就是今日的豪杰,又有几人能像她一样使那破碎不堪的越国、为人奴役的越王得以重新扬眉,图霸称王。

后世一些轻薄的文人,既不能以文力保社稷,又不能以言宣弘文道,却专把这笔墨的漆黑尽往美人身上涂抹,使她蒙垢千秋。说她既然受了吴王的恩宠,就不应使吴王沉湎酒色,以致越兵乘隙而入,生生断送固若金汤的吴国、轰轰烈烈的夫差。更不该在吴国灭亡后,跟着范蠡浪迹五湖,一舸容与,去享清福。

而且据正史记载,并非如此!

西施(柚子/大纪元)

待吴国灭亡后,西施既报了越国之恩,又以身投江以死身报吴王的恩宠。她生为越国之忠民,死为吴国之忠魂。像西施这般的志向和作为,这般的苦心孤诣,恐怕史上算来也没有几人能与她相比。

大唐诗人罗隐《西施》写道: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诗的大义是:自古以来,家族兴亡,朝代更迭有很多,吴人何必埋怨西施呢?如果西施是倾覆吴国的罪魁祸首,那么后来越国灭亡,又要怪谁呢?人间风云本就是一场大戏,何苦陷于恩怨是非,而忘了下世的初衷?

这篇诗作跳出个人恩怨,把思想放在更广的境地,以开阔的心胸去看待朝代的交替。世间的一切,无非也像生老病死,六道轮回一样罢了,都是常理、天道运行的一部分而已。(全文完)@*

责任编辑:苏筱薏

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