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蓬安:“万吨小麦被忘7年”藏着多少罪恶?

人气 1705

【大纪元2017年05月11日讯】“将近7年啦,中储粮才想起来把存在我们仓库里的16,000多吨粮食拉走。如今这些粮食已经坏了,连猪都不能吃。”近日,河南新野县金硕粮油有限公司负责人向记者反映。(5月8日《中国新闻网》)

中国历史上就曾无数次出现饿殍遍野的悲剧,国人因此对食物特别珍惜。学前班的孩子就会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而《朱子家训》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就是教导大家不要浪费粮食。

可专门从事储备“救命粮”的中央储备粮南阳向东直属库光武分库,却将16,000多吨粮食“忘”在租赁的仓库里,弄成“猪都不能吃”的废料,按照农村老人的话这就是“作孽”,作了天大的孽。

笔者理解,中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即使在完全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环境下,也会面临“买啥啥涨价,卖啥啥跌价”的尴尬。因此,国家制定“18亿亩耕地红线”以确保国内有足够的粮食生产,让普通百姓感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并组建国家级粮食储备机构,通过“以丰补歉”手段达到市场平衡。

具体做法是在丰收之年以高于市场的价格即“最低价收购”大量收购粮食,以避免“谷贱伤农”,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在减产之年以低于市场价格投放市场,以达到平抑市场粮价的目的,尽量减少粮食价格波动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

而以较高价格收购粮食的主体当然是中储粮分布于全国的各级分支机构,这些机构按照收购的数量获得相应的国家补贴。

应该说,这是一个看起来不错的制度设计,但因为目前官场腐败已经严重渗透到中储粮系统,渗透到不少基层粮库,导致围绕粮食储备的腐败案频频发生,也让老百姓担心这种“保命粮库”在关键时刻是否真的能确保14亿人口的粮食安全?

记得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袁隆平就提交了一份反映部分国家粮食仓库存在虚报、瞒报现象的提案,希望有关部门微服私访摸清情况,温家宝总理还作出批示,要求粮食局长找袁隆平了解情况。后来一查,果然发现不少“空仓”现象,而国家却要照样支付粮库储备粮补贴。

笔者悲观地认为,“空仓”现象至今可能从未断绝过,河南就更是“重灾区”了。如2011年11月,中储粮周口直属库原主任乔建军携款3亿多元外逃,其敛财手段就是通过粮商勾结,让粮商销售粮库中的储备转换粮,或虚报“托市粮”收购数量,骗取国家粮食收购资金和差价补贴。检察机关顺藤摸瓜,又摸出了在中储粮河南分公司系统110名大硕鼠,查出利用国家“托市粮”收购政策,空买空卖“转圈粮”28亿斤,骗取国家粮食资金7亿多元。

几年前,又出现一种全新的“骗补”行为,即“以陈顶新”。两年前,有粮商实名举报,辽宁吉林等地一些粮库和粮商相互勾结,用陈粮顶替新粮赚取差价,每吨达700元,若买2万吨,差价可达千万!从业10年的粮商透露,陈粮变新粮在业界已不是秘密。散发霉味、质量难保的陈粮就这样走向百姓餐桌。

国家建立储备粮制度,本来是防止灾荒、调节粮价的有效手段,可因为腐败的大环境所致,一些贪官将这一关乎国家安全的政策当作“大肥肉”而肆意中饱私囊,其最大的危害还不仅仅是攫取国家钱财,而是谎报储备粮数量会误导决策,最终极有可能铸成民族大灾难。仅就这一点来说,在储备粮问题上弄虚作假,已经构成对国家安全实实在在的威胁,因此必须从严惩处。

就该案而言,暴露出来的问题恐怕还不仅仅是中储粮系统。中储粮8日晚的回应,不但暴露出该系统善于推卸责任的习惯,或许还牵扯到司法的无力或人为的“不给力”。
看了这个声明,我是真的想骂人了。2010年收购的小麦,应该在什么期限内处理,肯定有个规矩吧?直到“2014年6月,该批小麦经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定向拍卖销售后,金硕公司因自身利益未得到满足,拒不出库”。那么我要问,该批小麦时隔四年才拍卖,也就只能给饲料及工业酒精加工企业当工业原料了,为何不早点出售?这四年时间里,中储粮究竟做了些啥?

中储粮的粮食长期储存在他人的仓库里,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行规?但金硕公司2014年6月“拒不出库”,中储粮为何等到2015年9月才发起诉讼?要知道,这15个月时间里,不仅仓储费要增加,粮食更会加速变质啊。这15个月里,中储粮究竟做了些啥?

对于这样一件“等不得”的案件,我不知道官司为何能历时19个月才进入强制执行阶段?中储粮声明指出,在多方协调未果的情况下,2015年9月向新野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于2016年9月经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终审判决南阳向东直属库胜诉。在直属库履行法院判决义务的情况下,金硕公司仍然不配合出库。为此,直属库申请法院于2017年4月8日依法实施强制执行。

因为声明内容不够详细,我无法判断法院那边究竟耽搁了多长时间?只能更加怀疑中储粮这个声明仍是重在推卸责任,缺乏应有的担当。因此,笔者不得不怀疑,这“万吨小麦被忘7年”的背后,是否会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罪恶?

因为粮食系统腐败案频出,让我对国家粮食储备政策有了一个完全相反的认识,那就是在幅员辽阔,气候多样化的中国,应该不会出现席卷全国的全域性“歉收”,更不可能出现连续的、全域性的“歉收”。即使多灾之年,也应该是“东方不亮西方亮”,不会出现大量的缺粮。因此,应该重新考虑粮食储备制度的重要性了。

--转自作者博客

责任编辑:南风

相关新闻
中储粮极度腐败骗7亿多粮食金 110人涉案
王岐山对利益集团动手 中储粮两名高层换人
中储粮高管被查折射中国粮食危机
中储粮粮仓“以陈顶新”16,000吨稻谷被查封
纪元商城
这种肥皂不会耗损 永远陪伴你
每日更新:春天里的素色清道夫 不知疲倦
这种杯子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个被捕
这些亚马逊好物 让你生活品质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