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转动台湾】番薯不惊落土烂 开台第一乡的思想起

164线两侧番薯田满眼青葱,阡陌相连至牛挑湾溪畔。(吴雁门/大纪元)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2018年12月04日讯】(大纪元记者吴雁门台湾报导)开台第一庄“颜厝寮”,是水林乡接邻北港镇的一个小聚落,方块造型的第一庄地标,与北港镇圆环内“颜思齐开台登陆纪念碑”相距数里;颜厝寮与北港镇,在颜思齐率众登陆地点上,究竟是孰先孰后,两乡镇乡土文化界人士,各自援引稗史杂记佐证,谁是第一?各有说词。

“颜厝寮”开台第一庄方块造型地标。(吴雁门/大纪元)

海贼王的老巢?开台第一乡沧桑史

水林,旧名水漆林,水漆木是一种水生植物,日治时期更名为水林,乡民在文字书写上使用水灿林,水灿林三字入耳乡音,对老一辈的人言倍感亲切。水林乡有24个村落,人口数2万5千余人,是一个以种植花生、稻米、番薯与蒜头等农作物为主的偏远小乡。

2018年九合一选战硝烟止息,派系分明的水林乡,在议员、乡长与村长席次上,两党各有胜出。但以开台400年文化结合产业,串联起口湖、水林与北港的“金水164线”观光旅游规划,选前选后,无分颜色,观点却是出奇的一致。

“先民登陆地点先后,一点也不重要!”水北村村长洪茂仁认为,水林乡与北港镇是共同生活圈,于台湾400年开拓史上,同位居纽带地位,宜一起关注文化的保存与传递。“将饼做大,以颜思齐文化贯穿‘金水港’164线开发!”投入颜思齐相关研究20余年,洪茂仁志在寻找文化真相,他同时提醒计划单位要将北港纳进来。

水灿林文化工作者,水北村村长洪茂仁。(吴雁门/大纪元)

明天启元年(1621),颜思齐由东瀛避祸台湾,率部众渡黑水沟,从北港溪出海口溯流而上,登岸后,于水漆林、笨港立十寨屯垦,跨海来附的漳、泉人士有3千之众,后人尊颜思齐为“开台王”。

洪茂仁指出,十寨有七寨在水林乡境,“主寨”设在颜厝寮,做帅营用,马蹄型主寨部落构筑,利于防卫,颜氏后人聚居于此。“有厝依依似马蹄,回篱曲巷瓦檐低”,诗人所咏者,即指此。海防寨、粮草寨、左寨、右寨与后寨,均各有所司;人物与庄寨,都曾是开台历史扉页里晶亮的光点,日月更迭,遗迹率多湮没,那光点也就成为动人的乡野传奇了。

薯中极品─台农57号黄金薯。(阿甘薯叔提供)

《台湾县志》将颜思齐冠上巨盗头衔;《彰化县志》更直指颜思齐为海寇,引倭奴剽掠海上,以台湾为巢穴。巨盗、海寇,这与“开台王”的尊称落差巨大。大北港生活圈又口耳相传是“海贼窟”,历史的遇合,鲜有人介怀的;番薯落土,触处生机勃发,水灿林人的脉搏里,还澎湃着海潮音呢!

番薯落土  他们正在改变水灿林文化

番薯厝多出法官、检察官、书记官、律师等司法界子弟;水北与水南村则高产中、小学校长,没事想谈教育改革,那就到水林来;大沟村以地瓜驰名,“大沟地瓜甲宝岛”,一种早年庶民餐桌上的主食,成为台湾人的念想;至于北漂与南漂,水灿林24村的人可多了,开枝散叶结果,番薯是毋惊落土烂的!

茑松国小王国兴主任所撰颜思齐开台史诗。(吴雁门/大纪元)

/李高章─“校长地瓜”点亮地方产业

“大沟村近300户人家,家家户户种地瓜!”车子离开水南、水北,西行进入大沟村路段,164线两侧满眼青葱,生机盎然的番薯田,阡陌相连至牛挑湾溪畔。退休校长纪力有种稻,蔡遂初种蒜,年纪最长76岁的李高章种地瓜,他们隐退田园外,更携手点亮地方特色产业。

退休校长李高章,自创“校长地瓜”品牌。(吴雁门/大纪元)
(吴雁门/大纪元)

李高章栽种5甲余台农57号黄金薯,全都经过产销履历认证的安全地瓜,他还自创“校长地瓜”品牌。“藤栽落土寸来深,番薯饲儿父母心!”大沟村地瓜肉质金黄、口感绵软,堪称是薯中极品,但大沟村人纯农业所得有限,供需失衡与行销通路,是李高章和农民必须面对的课题。

/苏嘉益─“阿甘薯叔”产业分水岭

苏嘉益“阿甘薯叔”品牌的创立,是水林地瓜产制品多样化,附加价值提升的分水岭。洋芋片的价格与包装,原让地瓜产销业者难望其项背,阿甘薯叔开发甘薯脆片、地瓜香松、地瓜蔓越莓牛轧糖、地瓜燕麦及黄金地瓜餐等近40项产品,翻转了消费者对地瓜食品的刻版印象,其质感与身价大幅度提升。

菁英主厨“阿益师”(中),创立品牌提升水林地瓜附加价值。(阿甘薯叔提供)
另种代表台湾传统零嘴─甘薯脆片。(阿甘薯叔提供)

辞去五星级饭店行政主厨,回云林做总铺师,苏嘉益仍以菁英名厨的手艺服务乡里;2013年成立琼埔合作农场,和农民契作地瓜,翌年创立阿甘薯叔品牌,以“阿益师”独特的料理技术,生产色香味俱全产品,行销国内外,丰富了水林地瓜的食用价值。

/郑旭伸─用烘焙说文化

水北村是颜思齐练兵勇的北寨,时空移易,水林路一条记忆中改变不大的老街道,给养了乡民生活所需。“玉记号”一制作蛋糕、面包的老店家,就在北寨水林路上,怡然度过了慢悠悠的80年。第二代面包达人郑旭伸,将玉记号转型成手制烘焙工作坊,并融入了地方文化与产业元素。

结合产业与文化,玉记号面包达人郑旭伸。(吴雁门/大纪元)
玉记号地瓜烧。(吴雁门/大纪元)

思齐饼、地瓜烧、地瓜卷与桑葚蛋糕,在众多烘焙品项中颇受青睐。思齐饼外层的日本抹茶香,红豆和麻糬内馅,连结着开台王和先民纠结的乡思。地瓜烧、地瓜卷透出的芋头香气,有着族群融合的隐喻。“七角井”是玉记烘焙手作坊的Logo,水北村七角井相传12代,现为柯姓人家所有,与车港村的另一口井,共同见证水灿林的开拓史。

/陈敬芳─乌克丽丽原乡情

年前夏末,在南方澳观景台上,巧遇一位斜抱着乌克丽丽弹唱情歌的青年,当知道我来自乌克丽丽原乡时,青年欣喜莫名的回说:“冠弦吉他乐器社在田中央,我去过!”偶像剧让一把“小吉他”征服了无数的人们,冠弦也随着爆红,打卡朝圣的人潮络绎于途,水灿林着实让乌克丽丽优雅的行销了一回。

水林是台湾乌克丽丽制作的原乡。(冠弦吉他乐器社提供)
“冠弦吉他乐器社”第二代负责人陈敬芳。(吴雁门/大纪元)
冠弦吉他乐器社二代负责人陈敬芳认为,乌克丽丽属于长情乐器,是可陪伴人一辈子的,无须追逐时潮。在政府推展“客厅即工厂”的年代,冠弦接单以吉他为主,2011年搭上乌克丽丽顺风车,小吉他的订单增为9成,风潮过后,又回到了原点。冠弦客制化吉他、乌克丽丽是以纯手工打造,面对大陆生产线制造的竞争压力,陈敬芳边打磨琴体,边凝听窗外的车声,内心幽幽的问着:“雅客们,还记得冠弦吗?”

/张淑燕─“音乐造乡”重要推手

冠弦吉他乐器社制作乌克丽丽乐器,社区钢琴老师张淑燕应邀作推广教学,8年来她指导过的学生逾千人,全乡有15所中、小学在社团活动开办乌克丽丽课程。学习者含括幼稚园、中小学、社区大学、新住民与乐龄群组,并由县内推广至全国。

乌克丽丽推广教学老师张淑燕。(吴雁门/大纪元)

2018年,水林乡公所办理第七届全国乌克丽丽嘉年华,全国有50组乌克丽丽表演团队共襄盛举,400人参加检定。“全民共学乐器,是项重要的文化指标!”乌克丽丽轻便、容易上手,是高亲和性的弹拨乐器,张淑燕相信这是“音乐造乡”运动成功的重要因素。

/李明远─社会改革行动者

“产业必须注入文化灵魂,激发文创设计,建立自己品牌!”一位温馨理性的社会改革行动者,李明远理解以在地文化、产业、信仰、观光与文创活化乡里的迫切性,他本身就属于水林文化的一部分。骑着一辆脚踏车,穿梭在24个人口老化的村庄,传递着改变与提升的愿景。

社会改革行动者李明远。(吴雁门/大纪元)

建立平台连结和关注友善小农、老人照护、长青食堂、教育关怀、弱势扶助及社福工作等议题。“水林曾是第三大人口乡,来台漳、泉人士械斗后转趋没落!”历史情愫丰沛了对水灿林的归属感,李明远提及水南村的“项王庙”信仰在台湾极为少见,运用文创串起宗教旅游是值得开发的。

某年春日,经项王庙,闲眺庙前田园油菜花开,得诗三首,其一黯然藏有“文化水林”与两岸焦虑时局的冲突情感呢!诗曰:

闲史千年一纸灰,灵祠黄日且徘徊。
春潮十里金湖水,疑挟军声渡海来。

 

责任编辑:黄郁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