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纽约博物馆二战屠杀纪录:犹太女孩逃难上海

逃离纳粹迫害 获日本外交官、“中国辛德勒”签证移居上海 两民族同受难互同情

人气: 712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18年04月06日讯】(大纪元记者王新一纽约报导)1939年3月29日,十岁的犹太女孩儿叶哈迪斯(Yehudith Cohn Goldbart)和家人,为躲避“水晶之夜”后纳粹对犹太人的升级迫害,从意大利登上“Conte Biancamano”号轮船,希望在遥远的东方寻找安身之地。经过一个多月的海上漂泊,叶哈迪斯成功登陆了中国上海——这个当时全世界除了多米尼加之外,唯一一个愿意,也能够接纳这些远走它乡的难民们的地方。

叶哈迪斯在上海犹太学校的毕业照和中国老师写给她的信。
叶哈迪斯在上海犹太学校的毕业照和中国老师写给她的信。(翻拍展览材料)

4月4日,布碌崙铭记大屠杀苦难的犹太历史博物馆Amud Aish Memorial Museum,开办了“珍贵的礼物:救援与上海”的展览,展现了二战前及战争期间,为了躲避纳粹迫害从欧洲逃到上海的犹太难民的艰辛路程、他们在上海的生活实景,以及那些冒着自己生命危险帮助他们的别国的外交官和普通人们的故事。

叶哈迪斯在上海收藏的木制模型。
叶哈迪斯在上海收藏的木制模型。(王新一/大纪元)

在1938年至1941年之间,共有1万7千多名犹太难民移居上海,当时很多国家拒收犹太难民,而上海港因作为开放港口,是当时全世界唯一不需要签证便可进入的地方。

叶哈迪斯在上海收藏的木制模型。
叶哈迪斯在上海收藏的木制模型。(王新一/大纪元)

尽管如此,这些犹太人在离开欧洲时,仍需要有一个目的地签证或过境签才能离开,而来到上海的这些难民,很多是拿着日本外交官杉原千亩,和被称为“中国辛德勒”,当时中华民国的外交官何凤山的签证才得以逃出欧洲。

犹太人在上海的记忆。
犹太人在上海的记忆。(王新一/大纪元)

大部分犹太人安家后聚集在上海虹口区和法租界,而1942年之后,日本受德国压力,将犹太人限制在了上海隔都(Ghetto)隔离起来。博物馆指导弗莱德曼(Rabbi Sholom Friedmann)向《大纪元》表示,当时犹太人与中国人之间接触并不多,但他表示,“我听到的大部分是友好的关系。”

犹太女孩叶哈迪斯在上海时的收藏。
犹太女孩叶哈迪斯在上海时的收藏。(Amud Aish博物馆视频截图)

两个民族之间的同情

“尽管日本人对犹太人没有像对中国人那样的迫害,但是限制依然很多,”博物馆的馆长塞勒(Dr. Henri Lurtcger Thaler)向《大纪元》表示,“当时,上海对犹太人是欢迎和接纳的,但犹太难民生活依旧十分艰难,然而他们却发现,上海底层社会民众的生活,比他们甚至还要困难。虽然数量不多,但犹太人好歹有一部分来自美国的资助,但上海人连资助都没有,所以,生活在战争和侵略的恐惧之中,犹太人和中国人两个民族之间,彼此是有深深的同情的。”

犹太人在上海的记忆。
犹太人在上海的记忆。(王新一/大纪元)

展览材料介绍,一天,叶哈迪斯在去上学的路上,看到约20名中国人绑着镣铐,在日本军人的看守下挖隧道,而隧道正在叶哈迪斯一位犹太老师曼恩斯(Rebbetzin Mannes)家楼下,叶哈迪斯看到,每当日军看守离开或转头时,她的老师就会将小块的面包从窗户悄悄递给这些人吃。

叶哈迪斯在上海收藏的木制模型。 (王新一/大纪元)

博物馆还展出了叶哈迪斯在上海时收集的木制宝塔、小桥和车夫的模型,尽管叶哈迪斯和很多犹太人一样,在战后离开了上海,但这些模型、中国老师写给她的信、一把折扇和许多代表着她在上海记忆的物件,都一直被她珍藏。◇#

责任编辑:文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