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天子信物“传国玉玺”的不同意义

作者:杜若

秦始皇帝统一天下后,镌造了一枚皇帝玉玺,称为“天子玺”,也称为“传国玉玺”,玉玺正面刻有李斯的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传国玉玺 象征皇权正统

在古代,天子玉玺是继承皇位正统合法的重要信物。因此,历代帝王将传国玉玺视为一统天下、皇权神授的重要象征。一旦失去玉玺,则视为王朝气数已尽。所以,传国玉玺是国之重器。

传国玉玺随着朝代更迭不断易主。唐朝末年,群雄割据,豪杰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下传国玺,建立后梁。李存勗灭后梁,建立后唐,传国玺由此转归后唐。石敬瑭引契丹军至洛阳,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885年—937年)抱着传国玺自焚而亡。至此,玉玺消失了。

但是到北宋哲宗时,一位名叫段义的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宋廷十三位大学士根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以后,认定这就是秦始皇的国玺。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汴梁,掳走徽、钦二帝,也掠走了传国玉玺。自此,玉玺再度失去了踪影。

在古代,天子玉玺是皇权神授、继承皇位正统合法的重要信物。图为清乾隆碧玉“八征耄念之宝”玺 。(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当玉玺再度现身时,它的存在意义,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很大变化。明朝时,两度出现传国玉玺的传闻,但都被臣子挡了回去。

天子重在德 不在国宝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初年(1457年),胡人首领孛来到边境,请求赈济粮米。传说,宝玺就在他那里。大将石亨听说此事,就想带着军队巡视边境,趁机取回玉玺。

英宗征询大学士李贤的建议。李贤辅佐英宗、代宗,是明朝难得的治世良臣,他说:“胡人首领虽在边境,但没有出兵侵犯。现在无故对其用兵,一定不行。况且宝玺是秦始皇时期所造,上面有李斯篆文,已是亡国之物,不珍贵了。”英宗同意李贤的看法。

李贤对待传国玺的态度不是个案。明神宗时期,另一位大臣梅国桢也持雷同看法。

明朝大臣梅国桢(1542年─1605年)镇守边关,担任少司马,统领三镇军政。有一年,一个胡人首领求见,说是在沙漠中得到一个传国玉玺。胡人将玉玺的字印在黄绢上,顶在头上,到梅国桢的军营中求见。胡人想把玉玺献给朝廷,请少司马(中国古代官职名称)代其转奏进献之功。

梅国桢说:“不知道玉玺是真是假?等你拿来后,让我确认一下。如果是真的,我就犒赏你。”

胡人首领说:“历代都有上天传授真命天子信物之事,现在玉玺正是为了圣朝而出现的,这是非常祥瑞的事。如果禀奏皇上,一定会得到封赐。我所希望的不是犒赏。”

梅国桢笑着说:“宝源局自然存有国宝。即使这个玉玺是真的,也没有什么用。我也不敢轻易亵渎皇上圣听。念你一片好意,我给你一锭金子作为犒赏,并把黄绢还给你。”胡人听后大失所望,嚎啕大哭离开了营帐。

有人问梅国桢,为什么不禀奏皇上呢?梅国桢说:“春秋时期周大夫王孙满说,天子在德,不在鼎(国之重器)。何况胡人将其视为奇货。如果轻易禀奏皇上,胡人会借着玉玺挟持。万一圣旨下来,真要征求玉玺,而玉玺又不能准时送到,难道真的要用封赏来购买玉玺吗?”众人听后,叹服他的见识。

梅国桢知道玉玺是国之重器,但也知道国君的德行比玉玺更重要。梅国桢宁可失去玉玺,也不希望君王为了一方玉玺,去和胡人做交易。

昔日,曾经拥有传国玉玺的君王,随着朝代更迭,成为青史中的风流人物。有人看重传国玉玺的象征意义,也有人倾向于“国君修德,会比国宝更加重要”。在不同的历史舞台上,传国玉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也是它的迷人之处吧。@*#

事据《智囊.通简 》 第三卷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