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成语典故:尸位素餐

作者:杜若

尸位素餐是一句常见的成语,有时也会用做谦语。凡是占着职位不做事,凭着人事和特别的关系每月领取薪水俸禄,称其为“尸位素餐”。有时也用于自谦,意思是自己本来没有什么本领,幸蒙东主的照顾,生计问题得以解决,良心上有点内疚,在某些场合也是很得体的谦虚的说法。

看似简单的成语,背后蕴含的典故,可是历经了数千年的酝酿。

何为尸位

《说文解字》尸:像卧之形。《正字通》:本作,俗作尸。以下是三种“尸”的古字体,显示字的本意和字形演变:

尸(同“尸”)位,源于古代的祭礼。周天子、诸侯、大夫、士人的宗庙祭祀,必须要用“尸”。

古代祭祀的时候,因为看不到祖先的神灵享用祭品,亲人就无法安心。祭祀之时,选择一位长得像亡者的嫡孙,或者同姓的孙子辈的亲人,由他穿上先祖的衣服,扮作祖先的神貌,接受族人祭祀。(《礼记.士虞礼》郑玄注)

以“尸”代替祖先神灵,重现先祖的样貌,接受祭拜,享用祭品,亲人会感觉到先祖就在身旁,以此慰藉孝子的孝思。

尸祭引申出:正坐和立齐

祭祀过程中,作为祖先神灵替身的“尸” ,要表现出安祥、尊贵、端正的姿态,再现祖先神灵的庄严和肃穆。所以“尸”的本意,表达孝思和缅怀之义。

由于“尸”全程都是坐着接受祭拜,享受祭品。那么祭拜的人,除了“尸”之外都要站着,由此产生“坐如尸、立如齐”的说法。

尸坐端庄,立者整齐,能摒除懒惰、怠慢的习气,使邪僻的恶气没有空子可钻。

源于祭祀的坐姿和站姿,后来演变为贵族的日常礼仪,也成为传统的正坐、站立姿势。

用“尸”的礼制,直到战国以后,被神像、祖宗牌位取代。

《孔子圣迹图》之“汉高祀鲁”。(公有领域)

汉臣朱云组合“尸位”和“素餐”

尸位和素餐本是两个不同的词。《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提到“太康尸位”,意思是太康只占着位置,却什么国事也不做。

夏朝国君太康沉湎享乐,酷爱打猎,不理国事,荒废朝政,百姓受不了这样的国君。一次太康外出游猎时,后羿将他驱逐到黄河,太康再也没能返国。

夏朝国君太康沉湎享乐,酷爱打猎,不理国事荒废朝政。图为清 孙家鼐《钦定书经图说》插图“太康盘游图”。(公有领域)

“素餐”出于《诗经.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君子不会白白地坐享其成,也不会无功接受食禄。

至汉朝时,朱云将尸位和素餐连接起来。朱云对汉成帝说:“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现在朝廷中的大臣,对上不能辅佐国君;对下不能帮助百姓,都是占着职位,只享受着国家的俸禄,却不尽职守。(《汉书》卷67)

从此,“尸位素餐”作为固定成语,流传下来。这句成语的演变,历经上千年,成为文化潮流中的一朵浪花。@*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