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惠林:“师道”今昔谈

人气 641

【大纪元2018年09月26日讯】9月28日是台湾一年一度的“教师节”,不过,这个节日似乎愈来愈不受重视,四年前我曾发表〈教师节名存实亡吗?〉用的问号,应可改为肯定,甚至是感叹号了。“尊师重道”不被肯定可能是主因,而“师道沈沦”则是核心课题,由吵嚷9个月的“台大校长聘任”这一案更可见一斑。

该案早被列入“政治攻防”,完全漠视“师道”,将“道德”摒除在外,而台大校训“敦品励学爱国爱人”更被置于脑后。我们知道,“道德”早已在社会中若有若无,而且不只在某个社会,几乎全人类社会都如此,由“道德一斤值多少?”已被琅琅上口也可了然了。你对年轻人提道德,更会被嗤之以鼻呢!

年轻学生轻乎品行道德,原因众多,而学校教育和老师的教导及身教应是重要原因。那么,老师的角色,或者“师道”到底是什么?最熟悉和最被称道的应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其《师说》中所说的吧!全文第一段如下: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认为讲授学业、教人读书、熟习断句点读是“小事”,传道则是“大事”。至于谁能当老师,韩愈认为,不论贵贱、年长、年幼,谁有道,谁就能当老师。这与“至圣先师”孔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也就是说“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几乎是一样的。

何为“道”?公元前500年左右,老子在《道德经》中告诉我们:“道可道,非常道。”亦即,可以说出口的“道”并不是恒常的道,也就是说“大道无形”,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所以为师者本身就拥有道,而道德不就是最基本的道吗?

今日的教师节,是订在孔子的生日,可见现代人认为孔子就是教师的典范,但由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名言,可知孔子认为人人都可为人之师,也是说任何人都有可被学习、教别人之处。究竟什么时候开始,教师或老师才成为一种专业、不是轻易可当的呢?

好早以前、私塾、家教、学堂就出现,都聘请老师当家教或教一批学子,这应都属民间,到后来才有公学堂,直至演变为今日政府负责学校教育,老师要有证书才能当,而要取得证书需具有起码的专业知识并经检定合格。如此,或者物以稀为贵或老师真有让人尊敬之处,“尊师重道”就一直深入人心。

不过,自魏晋南北朝出现科举制度以来,读书的目的就愈来愈明显主要为了“名利”,于是功利主义越来越盛行,老师传的“道”逐渐向功名利禄集中,讲授的学业知识、解答的疑惑也聚焦于此。韩愈眼中的“大事”逐渐变质,而争权夺利、欺骗、尔虞我诈也司空见惯,“为五斗米折腰”、“一切向钱(权)看”、“趋炎附势”更是赤裸裸的现实,教师地位的陨落毋宁当然。

其实,早在宋真宗的《劝学诗》中就明写着:“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愁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愁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将读书为的是“功名利禄”写的淋离尽致,而师道是“赚钱成名之道”也就非常自然了。

到明朝又出现“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揶揄讽刺话语,显示师道再往下落。那么,如今是否又更为沈沦呢?

责任编辑:高义

相关新闻
中国教师节成腐败缘由 网友建议废除并重建师道
周若水:师道衰败念恩师
“教师节”成“送礼节” 师道何存?
胡维刚律师:秉持律师道德行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