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纪录乡土人文 郑文裕创作展现生命力

台湾石雕艺术家郑文裕及其石雕作品樱花钩吻鲑《传承》(廖凤琳/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1100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9年02月21日讯】(大纪元记者廖凤琳台湾高雄报导)“希望我的作品能够抚慰人心,带来希望!”2019年开春之际,石雕艺术家郑文裕以“守护”为主题的系列作品,在高雄市立文化中心连展10天,许多前来观展民众感受到作品散发出的温暖,这是他践行创作理念后获得的共鸣。

石雕造型艺术,伴随人类历史发展源远流长,精美传世之作,难以计数。郑文裕认为,天然石材质朴厚重,种类繁多,可依个人喜好随物赋形,创作空间大,且能经久保存,这是他选择石材发挥创意的原因之一。

郑文裕不是雕刻科班出身,自幼对石头有种特殊情感,国中一次工艺课,做出平生第一枚木雕图章,大受老师赞许,使他对雕刻萌生兴趣,却无深入涉猎机会。直到成家后,他转行从事当时薪资丰厚的运输业,得以和石头再续前缘。

为搜集各类雅石,郑文裕走遍台湾东、西海岸,艺术细胞似乎也被激活了,在人生盛年之际,决定放弃高收入,家人亦全力支持,让他一头栽入石雕创作领域,成为专业工艺师。

作品以《传承》为名,象征樱花钩吻鲑逆流而上,展现复育成功的生命力。(郑文裕提供)

从土法炼钢、自我摸索,进而参加砚雕研习班,在观摩实做中学习多年。后来因缘成熟,于2007年师从国际知名玉雕师陈培泽学艺,入门前后7年,郑文裕开拓了国际视野,2012年成立个人石雕工作室。

郑文裕表示,陈培泽老师在技法、经验传授,如何使用复合媒材、如何突破创作瓶颈等,给予许多启发,摆脱过去依样画葫芦的制式教学规范,任其自由发挥想像与创意,因此得以将个人理想色彩融入作品,成就了独特的美学风格。

石雕茶盘系列取黑面琵鹭为题材,意在唤起对湿地生态的重视。(郑文裕提供)

真实感情与生活经验 成为创作泉源

作品由真实感情与生活经验提炼而成,“我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来自于生活中的真实感悟。” 郑文裕娓娓道出一段刻骨铭心记忆:“1999年921大地震,家乡竹山受创严重,身为受灾户之一,我庆幸全家人能够安全逃出,但在灾难巨变中,我切身感受到人们寻求心灵安顿的渴望。”

灾害现场满目疮痍、生死瞬间的场景,引发郑文裕对土地、环境、生态以及历史文化等诸多问题的深度思考,这也成为了他日后创作的泉源,郑文裕将感情具象化呈现出来,在作品里,可以看到他用心的轨迹。

石雕茶盘系列2016年获第19届台中大墩美展工艺类第二名作品《心灵的故乡》,以教堂与阳光构图,画面充满宁静与光明意涵。(郑文裕提供)

雕像作品猫头鹰系列,灵感便源自于921大地震,当地一座超过百年历史的寺庙受损重建后,某一天突然进驻两只猫头鹰,昼伏夜出,安静驻守,长达近10年,被民众视为安抚人心的灵鸟。在西方古老文化和日本民间、台湾原住民图腾中,猫头鹰有智慧、学问、吉祥、福气多种象征意义,郑文裕以此做为题材,取《守护》为名,传递祈福之意。

台湾石雕艺术家郑文裕作品-猫头鹰《守护系列3》。(郑文裕提供)

此外,他刻画樱花钩吻鲑及黑面琵鹭,以纪录台湾在生态环境、物种保育努力的成效。摹刻历史建物如台中中山公园湖心亭、台南安平古堡,有对在地文化保存的教化意义。

以虔敬之心为神佛塑像或以著名教堂和寺院为创作背景,彰显人类寻求心灵依托的共通性。郑文裕多件作品以太阳构图,用极细致的手法表现光芒四射之景,把人的思维导向光明与希望。

石雕茶盘系列2014年郑文裕荣获第19届大墩美展中工艺类第一名作品《释放》。(郑文裕提供)

相由心生 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

郑文裕以石材为基体,巧用如树漆、宝石、螺钿、金属粉、不锈钢等媒材,为作品增色,其中有许多个人创新技巧,但他自己的体会是,“技法其实并不难,能否作出韵味,达到‘神似’境界展现艺术底蕴,难度较高。”长时间在机具切割噪音及粉尘飞扬的环境下,苦中作乐,他深切感受创作本身就是一个修心过程。

“相由心生,创作时的心态会投射或转化到物件中,当心境平和时,往往会突发新意,带来变化,石头好像会引导我进入另一种情境,得到预期之外的效果;如果心浮气躁的话,绝对做不出好成绩。”郑文裕深有体会地说。

所以多年琢磨下来,郑文裕觉得最大的收获,不在于技法刀工的突破,而是心性的提升,郑文裕感到自己心态变得越趋淡定,他引述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名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阐述心得,认为凡事顺应自然,是天地万物和平共生的法则,因此可以不计名利得失,为追求完美,自甘于平淡简朴。

他表示,手作虽然辛苦,但融入个人情感的作品,机器量产无法形塑,别人也难以复制,郑文裕笑说:“这就好像我的DNA一般,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石雕茶盘系列《春之颂》,将台中市标的台中公园湖心亭刻划入作,立挂可做壁饰,平放桌面兼具茶盘实用功能。(郑文裕提供)

秉持初心 为石雕艺术倾注心力

带着一家3口远道而来观展的张小姐表示,在面对一尊石雕佛像前,内心自然产生静定肃穆之感,她笑盈盈说,特别喜爱郑文裕独具风格的石雕茶盘作品,早已收藏多年。

另一位高龄95岁退休老医师,用“传承中华文化 造福后代子孙”两句简要话语,向郑文裕致意,老医师真诚举动,带给郑文裕莫大鼓舞。

郑文裕在各地美展中,屡获佳绩。2014、2016年分别以《释放》、《心灵的故乡》两件作品,两度获得台中大墩国际美展工艺类第一名和第二名,更激发他锲而不舍的创作动力。他充满自信地表示,未来仍将保持初心,为石雕艺术倾注心力。@*

郑文裕及其石雕作品《大慈》。(廖凤琳/大纪元)

责任编辑:曾晏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走入陈文福的绘画世界,犹如跌入时光隧道一般,失落已久的记忆在光音交错的律动中寻回,心灵也在历史的影像中沉淀。
  • 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在他的《王征南墓志铭》中,记述过太极拳祖师张三丰的一件奇事。张三丰曾梦见玄武大帝传授他拳法,从此就拥有了以一对百的神力,梦中承传技艺的事在近代也不少,在此列举三个著名案例。
  • 美国纽约有一个满头白发的乐器匠师,他的手工电吉他独一无二,用的是纽约市的古建材,­而买吉他的不乏摇滚乐界的大明星。
  • 这个雄伟的古代武士雕像实际上是由巧克力制成的,整整120磅!著名的巧克力达人阿莫里.基琼(Amaury Guichon)和好友联手创作,共耗时 18个小时,细节令人惊叹。
  • 对意大利著名珠宝设计大师迭戈·帕比(Diego Percossi Papi)作品的印象,可谓是艺术完美的结合。
  • 2016台北国际建材家具大展,11月18~21日在世贸一馆盛大举行,来自云林斗南的“铭木专业木工厂”也参与这次的展出,他的展位没有任何的装潢,只有参展的原木和参展的作品。坚持正宗榫卯工法的铭木第三代传人李界煌自豪地说:“我们的展位是最环保的,绝不会留下任何垃圾,一切都可以带回去。”为了让民众见识正宗的榫卯工法,李界煌在展位上开讲“古代建筑是现代经济困顿的解药”,希望能唤起世人对传统工法的关注。
  • 铜锣响起贯彻云霄、音震八方的台湾工艺之家“林午铁工厂”,铜锣的制作如同宝石鉴析,讲究成分与精工经验,在林烈钟、林烈辉和林烈旗三兄弟齐心经营 下,对品质坚持始终如一,更多了从传统庙宇音色到现代表演艺术乐符的创新运用。为了传承铁工与铜锣制作文化精神,新开发的小铜锣文创商品,提供游客参访时 DIY的纪念品,逐步朝铜锣文化馆目标前进,手作出品的铜锣声响穿透着古今中外,带领传统铁工产业打造铜锣工艺的钻石价值。
  • Anja Slapničar来自欧洲、斯洛维尼亚,现为专职陶艺家,自四月起在竹南蛇窑展开为期二个月的驻村时光;5月20日上午,Anja展示她月余来的开窑作品,近百件作品,线条优雅、色彩温润,外型宛如欧美的典雅;开窑时安雅展示她来台柴烧成果,她首次以高温柴烧窑烧制的作品,她很开心,长久以来的愿望终于成真。
  • 国立联合大学艺术中心于4月25日起至6月24日止,为期2个月,在该校第二(八甲)校区图书馆三楼展出“蕴菁陶采 李仁燿30年陶艺创作巡回展”;李仁燿致力于小口瓶造型创新开发及设计研究,蕴藏三十菁华,即日起精心挑选十余件作品于联大展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