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福水彩画特展 传达台湾文化生命力

台湾屏东知名画家陈文福与其展出的画作合影。(罗瑞勋/大纪元)
font print 人气: 571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9年01月20日讯】(大纪元记者曾晏均台湾报导)“一幅画一个故事”。有着过人艺术天分的屏东画家陈文福,堪称画坛奇葩,早期从事音乐教学,48岁时放下提琴改拿画笔,游走于水彩与乐器之间,一笔一画充满音乐的律动,也堆叠出丰彩的人生。

现年71岁的陈文福,学音乐也教音乐,让他的作品笔画间有如乐符般的律动,可谓“画中有乐”。 1月18至3月10日止,于屏东美术馆展出其人生中的第25次特展“一幅画一个故事”,透过画作,他将声光影像所交汇合流的美感,综合呈现在众人面前,邀请民众细细感受其创作故事。

屏东知名画家陈文福“一幅画一个故事”特展,与其画作合影。(屏东县政府提供)

由于崇尚自然与乡土,陈文福的作品充满浓厚人文情感,画中主题多从生活体验领悟而来,他将儿时记忆、屏东乡村景物的砖瓦墙篱、幽幽古厝、树木花草,人与物,透过多层次明暗的强烈对比,以纯熟的技巧、细腻写实的笔触及光影的变化,精确的呈现形色、质感,同时更传达出台湾本土文化的生命力与深刻的内涵。

走入他的绘画世界,犹如跌入时光隧道一般,失落已久的记忆在光音交错的律动中寻回,心灵也在历史的影像中沉淀。

陈文福表示,这次特展有两大主题:乡土情系列,表现对台湾这块土地的礼赞;心情系列则表现母爱的伟大。回想以前的妇女,要到田里工作,还要带小孩,回到家还得煮饭、洗衣,如今他以画作礼赞女人的坚强与伟大。

提及创作灵感,陈文福说,其实很简单,起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为“只要是对社会有正面意义的影像,我都想画它。”

陈文福画作《猫、鱼、砖、圆锹》代表着“年年有余、盖新厝”的寓意。(罗瑞勋/大纪元)

屏东县政府文化处表示,在现今重视历史与文化传承的年代,陈文福以彩笔绘出昔日乡土的记忆,为后代子孙留下历史见证,以过来人的身份引领人们应当饮水思源,恢复中华文化遗产中勤朴坚韧的精神。

虽然没有美术学院科班背景,但陈文福凭借过人的艺术天分,以及对绘画的热情,短短六年时间内,获得了美术界梦寐以求的教育部文艺创作奖第一名、全省美展金牌奖、南瀛美展首奖、屏东美展首奖、台阳美展连续二届金牌奖、南美展首奖,总共七面金牌及法国艺术家沙龙铜牌奖。@*

责任编辑:茉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每当落山风吹起,四重溪温泉就进入泡汤旺季”,2018四重溪温泉季开锣,11月10日正式点灯,夜晚的温泉公园披上了梦幻紫色灯海,伴随着日本轻音乐,璀璨浪漫美翻天!吸引许多游客打卡拍照。
  • 昔日,这里曾住着许多曾经驰骋沙场的将军。如今,将军住处摇身一变成为亲子书房,推开纱门造访传说中的“将军之屋”,屋内格局仍能见到往昔眷舍风采。
  • 2019 台湾灯会在屏东
    2019台湾灯会,屏东县政府发表《海与光(我们在屏东见吧!)》MV影片,网红黄小玫将屏东美景、美食全部收录在歌曲中,可爱清新风格大受网友欢迎。
  • 来到屏东万峦猪脚街商圈,人潮聚集排着队等着买猪脚,空气中弥漫着卤猪脚的浓郁酱香。
  • 一年四季,天道循环。从二十一岁那年起,我的四季循环中多了一季特别的存在——神韵季。第一次邂逅神韵是在渥太华,那天我迟到了。看到的第一个节目是精忠报国。大幕揭开,我的眼泪跟随而下。
  • 历史上的今天,徐悲鸿:生命本是天上来,却撒彩墨在人间。得失去留只一念,重返画中神仙卷。
  • 提起杜莎夫人,人们很自然地会想到蜡像馆。的确,她的一生跟蜡像有着不解之缘,命运多舛,她的坎坷经历又缔造了她的传奇。是什么原因使她开始学习制作蜡像?她又是怎样与法国王室结缘?她最恐怖的经历是什么?她又为何背井离乡远赴英国?第一个杜莎夫人蜡像馆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 2023年4月中旬,经好友推荐,喜欢艺术的我认识了旅居瑞典的中国画家范一鸣先生。4月23日,受他和他夫人的邀请,我们到他家做客,观赏他的画作,听他聊创作灵感和中国文化。我也顺便采访了他在中国时的遭遇。
  • 漆器珍贵与耐用之特性,发展出独树一帜的漆工艺,是东方文化的精髓之一。“台湾茶文化与漆工艺结合,是翻转、是重生”,于是黄佳隆开设了“漆器茶道具制作教学”课程传承这项古老技艺。
  • 对文艺复兴艺术感兴趣的人很快就会熟悉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这个名字,他不但是佛罗伦斯的建筑师、艺术家,还是艺术史学家。1568年瓦萨里汇编的《艺苑名人传》(Lives of the Most Excellent Painters, Sculptors, and Architects)是文艺复兴艺术史上最重要的著作。16世纪意大利许多顶尖的艺术家都是他的友人或熟识。朋友圈里也有很多人认识15世纪的艺术前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