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踩着Ubike探访宝岛歌王黄三元故乡的胜境

人气: 92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19年09月30日讯】(大纪元记者谢五男彰化报导)【国庆专题】60年代的台湾曾经以一首《素兰小姐要出嫁》的台语歌曲红遍大街小巷,脍炙人口,现今50岁以上的人,大多还能琅琅上口。而原唱人黄三元被誉为宝岛歌王。另外,一部以“桥”为主题的电影,也是名噪一时,拍摄地点、背景就是取镜“柳桥”、“柳沟”。在那个年代不但歌曲、电影充实着大众的精神生活,也让人“神往”那神秘的地方,但是资讯却不发达,人们只知道有“埔心”这个地名,却不知道在何方,直到近年因为农产品金蜜葡萄、金蜜芭乐、金蜜芒果“三蜜”相继上市,声名远播,“埔心”才逐渐浮上国人的脑际,打开神秘色彩。

埔心乡位在彰化县的中心,昔日称为“大埔心”(另有“小埔心”在今之埤头乡合兴村),民国九年改为闽南语近似音之“坡心”,民国34年底,再正名为今日之“埔心”。

现任乡长张乘瑜表示,埔心乡的开发比附近乡镇稍晚,他们的祖先们荜路蓝缕,入垦之时这一带都是荒芜之地,由于中心之地适于居住,故称为“埔心”。现在面积20.9526平方公里,人口3万5千多人。

现今台湾包括福佬、客家、新住民及原住民四大族群。除台湾北部及南部是客家人的大本营外,彰化也有许多客家人,埔心乡就是典型客家庄。乡人中七、八成都是客家人,只不过经历时间的推移,被周围强势的福佬人同化,变成不会客语的福佬客了。

秘境“霖凤宫”文化墙超吸睛

彰化县埔心乡是县内最大客家庄聚落,为保存客家精神与文化,埔心乡公所于2016年向客委会申请1090万经费,规划“芎蕉村客庄文化小径”,民众可透过小径旁的蓝色标记,探访百年罗厝天主教堂、张氏古厝、炽昌堂等景点,完全不用怕迷路,另外知名庙宇“霖凤宫”围墙外的立体陶土文化墙超吸睛,成为打卡新秘境。

在小径中心“霖凤宫”外墙制作11面立体陶土墙、诗墙、杂货店墙面彩绘,往外景点有石佛公陶板地坪、霖震宫开口狮及小孩、张家古厝、炽昌堂等地方特色指示牌与地面引导标线等。

武举人黄耀南与“员林椪柑

黄耀南,幼名丙丁,字绍南,号朴亭。生于同治十年〈1871〉三月三日,卒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享寿六十三岁。清朝政府封官为“都司”,日本政府命官当“大埔心区长”,一生办学校、兴水利,铺路造桥,为乡里造福,贡献硕大,难以缕述,实为一代人杰。他的子孙受到庇佑,也是地方的重要人物,长子黄褒忠出任坡心庄长,次子黄狮保任民选埔心乡长;孙辈也对地方大有贡献。

黄举人从小天赋聪颖,体格非常强健;十岁习武,每天勤奋习武练身,二十岁参加台湾巡府部院兼提督学政办的岁试,获第二名。随后进入彰化县学武生,荣获授紫金花红标带〈金牌〉。二十三岁,到福建省参加“全省特旨恩科乡试”,高中第三十名“武举人”,获得光绪皇帝颁赐华彩旗匾一面,金八十大圆。赐宴,钦命兵部侍郎,授以“都司”官衔。

当他衣锦还乡时,华彩旗匾来不及插上,清政府已因甲午战争失败,把台湾割让给日本。结束了短暂的官宦生涯。他带回椪柑种子,研究栽培繁殖,推广到埔心全乡及永靖、大村、员林,“员林椪柑”享誉全岛,闻名全台、日本、东南亚地区;曾经是日本皇室御用美食。

“武举人”黄耀南的来台开基祖,为十三世祖尚蛾公,原籍广东省潮州府饶平县乌洋乡。由鹿港登陆,数代后定居埔心乡黄厝〈武西堡大埔心庄西门外之地〉。

进入古色古香的大门,见到黄府木造的拜亭,放着二百三十公分长、一百二十台斤重的大刀,由钢材铸造,分成刀刃、刀身、刀刺三部分;经一百年的风化后,现在只剩九十多台斤。石锁是大陆石材,当初有二百五十台斤;现在,只剩一百四十台斤。想像着魁伟的“武举人”,一手擎天的举起石锁,或是双臂挥舞着大刀的雄姿,真是耀武扬威呀!可惜的是,“武魁”来不及建造“旗杆台”,清政府割让台湾给日本,否则,后代子孙更能追慕绍承祖先的成就哩!

拜亭的左后方,是黄举人的故居。是一栋宏伟的建筑,是在光绪年间兴建,占地近坪,三合院建筑,正身七间起,画栋雕梁;左右护龙各有三间。翘起的“燕尾脊”,在清代是有官衔的人家才能建造的。前院花木扶疏,照料得很高雅洁净。

堂上高悬的‘武魁’匾额,匾右写着“光绪癸巳〈1893〉科中式举人第三十名黄耀南”。这一年,正是二十三岁,清朝政府封为“都司”。进入大厅,正面挂着观音佛像,和一副以“江夏”堂号为主题的对联;窗上悬着黄举人夫妇的画像。左右梁柱对称着三副对联,“万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复见黄河清。”正标出黄氏家族对地方的贡献。

天主教中部传教开端

埔心罗厝天主堂是道明会(Ordo Dominicanorum)自打狗(高雄古称)进入台湾后,向北传教的中部首座天主堂,其后大台北的天主教盛况,也是由此扩展到新北市芦洲后,慢慢发展开来。

建于日治时期明治、大正年间,外貌以清水红砖墙面构成的原教堂之教室,门、窗扇周围墙面均保存第二代教堂兴建时期原有样式,现规划作为古文物室,保存创堂以来至今相关古文物,包括台湾第一台罗马字印刷机之印刷本、神父为即将临终者传输圣事的“飞鸽传袖(书)”、西班牙制的“天神钟(三经钟)”等,从建筑到文物都深富历史价值。

埔心罗厝天主堂又名“罗厝耶稣圣名堂”,清朝同治8年(公元1869年),台湾当时已经有传教士受邀前往中部竹仔脚(今彰化竹子村,紧邻罗厝村)布道。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彰化县埔心乡罗厝村民涂心往来中南部经商,在高雄聆听天主教神父讲道深受感动,于是邀集亲友敦请道明会吴万福神父到中部传道。

次年,即有63位村民受洗,为台湾中部天主教传教开端。民国38年(公元1949年)大批美国玛利诺会传教士,从中国大陆撤退来此接手罗厝天主堂,道明会士则把重心迁往南部传教。民国76年(公元1987年)以后改由本地神父接管,开始了新的阶段。历经地震及开教100周年改建,目前圣堂为第三代建筑,属于欧洲歌德拜占庭、文艺复兴及罗马式等综合结构建筑物,民国91年(公元2002年)建于日治时代清水红砖墙面的古文物室,被登录为历史建筑。

张氏古厝的神奇

张氏古厝位于本乡芎蕉村,是一个典型的闽南式传统建筑。张家祖先历代务农,近期则有经营碾米厂及律师等行业。因为张家祖先没有当官封爵,因此古厝虽然占地广大,却没有豪华气派的亭台楼阁,也没有飞檐翘脊的屋宇,是一座造型朴实传统建筑物;象征着张家祖先们在此开垦,坚毅不拔、刻苦耐劳的精神。

张氏古厝的院落,是张贤启先生的祖父张血手中完成,对张氏家族来说是历代祖先心血的凝聚。张家古厝的建筑款式,是极有特色的。后有圆弧形如同靠背的围墙;两旁土堆由墙边往前倾斜,宛如神椅扶手,如同古厝座落在神椅上。

据张贤启先生说,其曾祖父张罗汉,曾借本乡霖凤宫独山国王出签诗一首:“霞海城隍家信传,良宵十二降临坛。清河族群须来候,畅叙亲情晤见欢。”希望后代子孙能于农历四月十二日于庙会相叙。相叙之时,并指示子孙应将张家古厝重新修建,以显往日风貌。

传说张家曾祖父为天庭神祇,由张氏后代所盖建筑主体前之半月池及进门前之小庙保安营供奉的北营将军可显一斑,如板桥林家花园中之半月池一样,都是家中有人做官或者科举考试中举,才得以兴建。

据闻半月池在开挖时,左右各冒出一条金色水蛇,日后于定期清理时,所有池中鱼虾都主动消失不见,待清理完毕后,则又主动游回。

古厝是先人所留下来的智慧结晶,从古厝建构,可以发现并了解先民的生活习惯与风俗文化。我们应激发保存与爱护古迹的心念,让台湾能成为拥有古迹的观光胜地。

宝岛歌王黄三元故居

位于彰化县埔心乡二重村的“黄家洋楼”建于昭和四年(1939),为当时埔心仕绅黄义所肇建,由于黄义任地方保正又是埔心地区制糖会社的负责人,这幢洋楼兴建之初聘请日本建筑师所设计的。

黄义三子黄三元 曾经以一曲“素兰小姐要出嫁”风靡全台,传颂一时,被誉为宝岛歌王。黄家洋楼呈现多样融合风格,配置格局采闽、和折衷形式,外型则交会和、洋装饰手法,十分特别。一楼中央正厅为公妈厅,屋内均采和室设施屋后大面积的玻璃窗,增加通风采光,阳台栏杆则以竹节杆饰,而左右梢间檐墙崁以椭圆窗装饰兼具实用功能,檐下装饰传统木构建筑之托木。

责任编辑:林勤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