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辱英/华文化之Chinglish?

先以中文意思和结构思考,再以英文表达及书写,英文称之为“Chinglish”(中式英文)。
人气: 26
【字号】    
   标签: tags: , , , ,

【大纪元2024年04月01日讯】英文不是香港人的母语,香港人日常生活以广东话/粤语沟通,英文主要用来应付校内测验及公开试。大学时期,部分科目以英语授课及评核,接触英文机会增多。进入职场后,最初任教中学会考英文科及历史科,及后在大学任教,英语成为大部分日常生活用语。

在漫长学习及使用英文的过程中,难免受到中文的影响,先以中文意思和结构思考,再以英文表达及书写,英文称之为“Chinglish”(中式英文)。一些运用多种语言的国家/地区,两种语言混杂一起是很普遍。印象较深一句是“Long Time No See”(好久/耐无见),源于19世纪北美洲出版的书籍中;此句子已约定俗成流行于英语世界。

在中国、台湾及香港,由Chinglish引发的笑话数之不尽。作为两文(中文、英文)三语(粤语、英语和国语/普通话)的使用者看Chinglish,发现中英文“翻译”中展示既奇妙又意想不到的化学作用;于此同时,又认为若中文翻译成英文,只要文法正确就没有问题,却忽略英文世界的使用者语文表达的习惯。

我在书柜找到两本关于Chinglish的书,分别于2007及2009年出版(附图为封面及封底)*。作者Radtke搜集自己及其他人在中国及台湾拍摄到显示中、英(或附上第三语言)的图片,包括路牌、警告牌、广告(招)牌、标示、餐牌、指示牌等,当中没有附加任何说明。

Radtke在2007年出版的序言写道:

“我立刻被吸引了,开始到处寻找中式英语的轨迹,我游历遍及各省,到处均能看到它,常常出现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在酒店房门上、明亮的高速公路指示板上、建筑工地上、足球、安全套、铅笔盒里都找到它。

人们(笔者按:外国游客)到世界各地旅游,中式英语静悄悄、不知不觉随之传播;再者,中国对外开放、旅游业、国家宣传机制及互联网也成就之。为了迎接2008年奥运会,北京动用大量人力清除首都的中式英语,中国政府计划将这种语言清理工作扩展到全国其他地区。我的目标是展示中式英语——有如濒临灭绝的物种,应让其在自然的环境中栖息及存在。”(页6。原文是英文,由笔者翻译)

十多年前的互联网没有google translate,遑论有足够及合资格的专业人士检视英文翻译是否在文法、用字遣词及语言习惯三方面是否正确。此外习近平近年推行“去英语化教育”,包括减少或取消英文课。Chinglish的问题不会惹人关注,反成为另类中国的文化亮点。过程中外国人感觉困惑,又引人发笑,这种笑不是耻笑中国人英文差,而是在两种语言及文化互动下产生独特有趣的现象。故作者认为当局不需要追求“语文纯洁性”或“文法正确”而全面清除Chinglish,反而应容许它存在。其间不存在所谓“辱华/英”的伪命题,却反映在文化相对论(Cultural relativism)背后由包容及欣赏产生出来的创意。

最后让各位读者齐齐玩游戏,感受Chinglish的乐趣。

下列32句子,取材自上述两本书的Chinglish图片:16句是Chinglish,16句是中文。读者请先细阅,将A栏(中文)句字配对B栏(Chinglish)句字。注意:A栏采用原图中(简体字)英文显示;并保留图中中英文原句的错误。

 

答案在下期揭晓。◇

文|黄伟国

责任编辑:陈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