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辱英/華文化之Chinglish?

先以中文意思和結構思考,再以英文表達及書寫,英文稱之為「Chinglish」(中式英文)。
人氣: 26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24年04月01日訊】英文不是香港人的母語,香港人日常生活以廣東話/粵語溝通,英文主要用來應付校內測驗及公開試。大學時期,部分科目以英語授課及評核,接觸英文機會增多。進入職場後,最初任教中學會考英文科及歷史科,及後在大學任教,英語成為大部分日常生活用語。

在漫長學習及使用英文的過程中,難免受到中文的影響,先以中文意思和結構思考,再以英文表達及書寫,英文稱之為「Chinglish」(中式英文)。一些運用多種語言的國家/地區,兩種語言混雜一起是很普遍。印象較深一句是「Long Time No See」(好久/耐無見),源於19世紀北美洲出版的書籍中;此句子已約定俗成流行於英語世界。

在中國、台灣及香港,由Chinglish引發的笑話數之不盡。作為兩文(中文、英文)三語(粵語、英語和國語/普通話)的使用者看Chinglish,發現中英文「翻譯」中展示既奇妙又意想不到的化學作用;於此同時,又認為若中文翻譯成英文,只要文法正確就沒有問題,卻忽略英文世界的使用者語文表達的習慣。

我在書櫃找到兩本關於Chinglish的書,分別於2007及2009年出版(附圖為封面及封底)*。作者Radtke蒐集自己及其他人在中國及台灣拍攝到顯示中、英(或附上第三語言)的圖片,包括路牌、警告牌、廣告(招)牌、標示、餐牌、指示牌等,當中沒有附加任何說明。

Radtke在2007年出版的序言寫道:

「我立刻被吸引了,開始到處尋找中式英語的軌跡,我遊歷遍及各省,到處均能看到它,常常出現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在酒店房門上、明亮的高速公路指示板上、建築工地上、足球、安全套、鉛筆盒裡都找到它。

人們(筆者按:外國遊客)到世界各地旅遊,中式英語靜悄悄、不知不覺隨之傳播;再者,中國對外開放、旅遊業、國家宣傳機制及互聯網也成就之。為了迎接2008年奧運會,北京動用大量人力清除首都的中式英語,中國政府計劃將這種語言清理工作擴展到全國其他地區。我的目標是展示中式英語——有如瀕臨滅絕的物種,應讓其在自然的環境中棲息及存在。」(頁6。原文是英文,由筆者翻譯)

十多年前的互聯網沒有google translate,遑論有足夠及合資格的專業人士檢視英文翻譯是否在文法、用字遣詞及語言習慣三方面是否正確。此外習近平近年推行「去英語化教育」,包括減少或取消英文課。Chinglish的問題不會惹人關注,反成為另類中國的文化亮點。過程中外國人感覺困惑,又引人發笑,這種笑不是恥笑中國人英文差,而是在兩種語言及文化互動下產生獨特有趣的現象。故作者認為當局不需要追求「語文純潔性」或「文法正確」而全面清除Chinglish,反而應容許它存在。其間不存在所謂「辱華/英」的偽命題,卻反映在文化相對論(Cultural relativism)背後由包容及欣賞產生出來的創意。

最後讓各位讀者齊齊玩遊戲,感受Chinglish的樂趣。

下列32句子,取材自上述兩本書的Chinglish圖片:16句是Chinglish,16句是中文。讀者請先細閱,將A欄(中文)句字配對B欄(Chinglish)句字。注意:A欄採用原圖中(簡體字)英文顯示;並保留圖中中英文原句的錯誤。

 

答案在下期揭曉。◇

文|黃偉國

責任編輯:陳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