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影响日益广泛深入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11月15日讯】(美国之音记者方冰报导)一项历时两年完成的有关互联网在中国的使用及其影响的调查报告显示,市场经济力量是中国上网人数高速成长的主要动力,大多数互联网使用者期望互联网为他们带来更多的言论自由和创造更多表达政治观点的机会。

由美国马克尔基金会赞助、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郭良指导下完成的这项研究,在中国的12个城市对2457名互联网使用者和1484名非互联网使用者进行了走家串户的实地访问。郭良是中国研究互联网的主要学者之一。星期四,郭良应邀在马克尔基金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这一研究报告。

*中国上网人数仅次于美国*

中国的上网人数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截止2003年7月,中国使用互联网的人数达到6800万。这一研究报告指出了互联网在中国快速成长的几个主要动因。首先是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竞争;其次是中国政府的鼓励,认为信息技术是经济成长的火车头;第三是个人使用者的旺盛需求;第四是网吧的兴起。虽然政府为避免社会问题而大大减少了大城市的网吧,但网吧却在各省会和小城镇里快速增长。郭良说,小城市互联网发展之快令人吃惊。南海市上网人数占人口的百分之37,高于上海。从90年代中开始,市政府每年投入两个亿实现信息化、网络化。

*电子政务改变政府运作方式*

郭良说,电子政务的开展正在改变当地政府的运作方式。他说:“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上法院去,你到法院告我,我正好认识法官,我要你把这案子接下来。我的朋友接这案子,你想是什么结果?但现在就不行了。现在一进去,把这一交进去,当时输入电脑,电脑自动排法官是谁。”

这份研究报告发现,大部分中国互联网使用者和非使用者都认为,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政治观点的机会,使人们更好地认识政治,使政府更好地了解老百姓的观点,使人民有更多批评政府政策的机会。同时,百分之50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对互联网内容加以管理和控制。郭良说,大部分人认为对色情和暴力内容必须加以管理和控制。郭良说:“很少受访者认为政治内容因该被管理和控制。”

*上网多为浏览新闻*

研究报告发现,百分之57的使用者上网是浏览和阅读新闻。郭良说,研究显示,受访者一般比较信任中国国内的新闻媒体,最受信任的是国内电视新闻,其次是国内广播、国内报纸,以下依次为外国电视新闻、报纸、广播,最后是网路新闻。郭良说:“我也问了哪些网路新闻你们最信任? 首先是国内传统媒体网站,如人民日报网站和中央电视台的网站,其次为国内入门网站、海外中文新闻网站,最后是外国入门网站。所以看上去人们不太信任外国传统媒体的网站新闻。”

与会的“中国人权”执行主任谭竞嫦在发问时说,中国至少有69名网路记者或活跃人士被政府监禁,其中包括大学生刘荻,进行研究时应该把人们获取信息受到严格限制的因素考虑进去,谭竞嫦说:“一、两年之后,当人们对于中国政府怎样处理传统媒体对萨斯、艾滋病、拆迁户的报导再进行这样的研究时,是否会改变他们的看法?”郭良表示,这些问题过于敏感,超出了他研究的范围,他没有办法加以回答。

*社会需求不能忽视*

不过,对中国政府曾下令关闭Google搜寻网站一事,郭良表示,这件事典型地反映了社会需求是当局所不能忽视的。郭良说:“这个搜索引擎有很高的需求,是无法被关闭的。但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被阻挡,是因为并没有很多人看。所以,我认为最主要的是社会需求。”

马克尔基金会致力于挖掘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巨大潜力,促进使用这些技术来表达重大的公共需求,尤其是在健康和安全领域。该基金会执行主任菲尔胡斯特说,了解互联网对中国经济、文化和政治等社会各领域的影响很重要,因为中国将成为一个互联网大国。菲尔胡斯特说:“我们认为,首先中国领导人应该更多地了解正在发生的变化,同样也需要了解这些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菲尔胡斯特说,这一研究的价值在于,在中国社会,互联网这一领域其实比其他任何领域受政府控制都要少一些,政府对互联网的控制是一种可协商的控制,可协商性是非常有价值的概念,能使没有到过中国的人更好地了解其内情。(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21世纪新科技将给人类带来巨大危险(5)
21世纪新科技将给人类带来巨大危险(6)
证据不足 刘荻案发还公安重查
传刘荻案证据不足退回公安续查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