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星:社会发展为什么以人为本

黄晓星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4月9日讯】自从1995年3月12日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在哥本哈根通过《社会发展问题哥本哈根宣言》以及《行动纲领》之后,世界各国都承认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都应建立”以人为本”的基础上。2000年6月26日至7月1日在日内瓦举行的题为”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及其未来: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实现普遍社会发展”的大会中,审查和评析了《社会发展问题哥本哈根宣言》和《行动纲领》的执行情况,并通过了落实在首脑会议上所作承诺的进一步行动和倡议,重申了《哥本哈根宣言》和《行动纲领》是今后若干年,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框架。事过了九年,渴望跟国际社会接轨的中国,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中,胡锦涛、温家宝等领导人,也承认了:”人类社会应以人为本,以人和人的发展为中心,并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战略。”

以人为本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国最时髦的口号,处处都可以看到以人为本,如城市建设以人为本,教育以人为本,房地产发展以人为本,农业发展以人为本,公司的经营和服务也以人为本,甚至监狱和公共厕所的管理也提出了”以人为本”。1995年世界首脑会议通过的《社会发展问题哥本哈根宣言》以及《行动纲领》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一个转捩点。一个以经济发展和积累财富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战略,至少在形式上已经告一个段落,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转了一个大圈,回到了起点,其实也是一个新起点,寄望人类从现在开始步入人类文明的崭新历程。

有记录的人类历史已经发展几千年,以人为本成为世界普遍认同的观点,为什么不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或罗马帝国衰落之前,或在大英帝国衰落之前,或者历史的其他任何时候?为什么是到了1995年3月12日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在哥本哈根通过《社会发展问题哥本哈根宣言》以及《行动纲领》之后,人们才普遍意识到社会发展应该以人为本呢?在这时候提出以人为本,只是说明了以前的人类生活不是以人为本,要么是以自然为本的自然原始社会,要么是以
神为本的神权主义,要么是以政权为本的世俗主义,要么是以资本为核心的资本主义,要么是以技术为本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或者凡俗人文主义(Secular Humanism)。

如果整个人类发展看作一个人成长,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发展应该以人为本,说明了这个时候的人类发展刚刚步入了相对成熟的年龄,而且,只是地球上的一部分人相对成熟而已。在这里通过分析人的意识发展过程,探讨人类的发展历史,进一步说明社会发展到了今天仅仅是进入了成熟的发展阶段。

以经济和政治斗争为本的观点看人类社会发展,无非就是马克史主义的五个历史阶段论,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来自于阶级斗争。那麽,以人为本社会发展的观点,已经否定了阶级斗争的社会发展的动力,那麽什么力量在推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呢?为什么社会发展应以人为本呢?

人类历史的史前阶段,正如人在三岁以前的历史那样,几乎没有记忆,对世界的认知也是无意识的。因此,人类史前阶段的历史是无法证实的。那时,人类的意识和对世界的认知像梦一样,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没有明显的界限,人类史前阶段的历史就如神话童话故事里描绘的世界那样。人类早期的历史,实际上是有历史碎片的民间传说,由可以考证的部分和口头传说的部分组成。人类这段历史就如人三岁之后对世界的模糊记忆那样,童年阶段的记忆只是一些历史碎片,形成了半真半假的早期历史。从人可以记忆任何发生在身边的事开始,人开始贪生怕死,开始承认权威的存在,也有服从权威的需要,从此才确立了人与世界的有意识关系,形成了有记载的人类历史。当一些特别人的个体意识产生之后,这部分人的个体意识表现在政治领袖和精神领袖上,而地球上绝大部分人,其意识都是处与群体或族群的状态,由于个别人有无畏牺牲的精神挑战权威(包括政治和信仰权威),形成了绵绵几千年的血腥和斗争历史,正如进入叛逆年龄的青少年和自以为是的青年期那样无畏权威,那就是人类历史漫长的青少年到青年时期。

人类到中世纪之后,人类的个体意识普遍觉醒,展现和强调个体的自由精神。这个时候,世界很多地方也开始告别了权威年代,人类已经走出了精神迷惑的时期,步入成熟的发展阶段,这时候也是一个人告别了缺乏理性的青少年和争强好斗却迷失方向的青年阶段,准备步入一个相对稳定和成熟的后青年阶段。如果这个时候的人还是无法展现自己的自由精神,这个人的意识就不是一个正常的发展了。如果我们还对权威念念不忘,而姑息人的个体自由精神,实际上是历史的倒退
和人性的违背。这就是为什么在历史发展到了此时此刻,以人为本才成为普遍认同的价值真正原因。

用人类的意识发展分析人类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人类的文明发展跟人的意识发展息息相关,从人类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认知,以及人类跟自然的关系中看到,人类的意识发展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从人类史前阶段的意识来看,那是人类的婴儿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其意识发展始终都处于婴儿意识。当人类进入了可以模糊地记下一些历史碎片开始到完全记载历史这个阶段,应当是人类的童年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其意识的发展最终也只能达到童年期的意识。自从国家建立和宗教信仰形成之后,人类建立起了政治和信仰权威,从政治和信仰权威的建立阶段直到权威消失,应该是人类的青少年到青年时期阶段。在这个历史时期,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其意识的发展不但经过了婴儿意识、童年期意识和青少年期意识,而且进入了青年期意识,并步入成熟的后青年期的意识,也是有历史记载以来,人类的意识发展到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当然,这个时候,也有一部分人的意识进入了成熟阶段以后的发展,所有已经有很多人开始全面检讨人类曾经走过的路,并提出人类将走向何方的问题。

人类是如何产生的?人们究竟是如何生活的?那时的人类对人与自然的意识是怎么样的?人类的史前阶段究竟时间有多长?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站在不同的角度回答都不一样。人类生活完全靠自然界中的水、植物和动物的尸体、甚至人的内脏和血肉为生的社会,人类没有文字沟通,农业耕种,以及政治和社会结构的社会被称为落后的、野蛮的原始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类跟宇宙万物一样自然地出生、生长和死亡,人类的生命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跟日月星行,春夏秋冬的变更一样,人类在这个地球上来来往往,并未意识到这个世界跟自己有什么区别,天、地、人为一体。由于没有文字和历史记载,谁也说不准人类这样的日子过了多久,因此,我们的历史课只是从有记载的历史开始,无法考证的历史留给哲学家、宗教家、科学家、甚至政治家去争论。用人类意识的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人类在还没有学会农业耕种和动物饲养之前,在人的意识中,人与自然为一体,即是无意识的一元状态,人类史前阶段应是人类发展史的第一个阶段。

历史的本质取决与人跟人之间,人跟世界万物之间的关系,我用常识去推断人类跟世界是什么样的关系。在自然状态下生存的人靠植物和狩猎为生,但是时间一长,有时候狩猎回来的动物,一次吃不完,杀了又不能存放太久,于是找一些草和水果之类的植物把动物养起来,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动物生了幼子,食物多了起来,于是人类学会了饲养。动物吃完了草和水果怎么办?人们到别的地方去把草、菜和果树之类的植物搬到自己栖身的地方堆积起来,时间长了,堆积起来的草、菜和果树之类的植物,自然而然地长出新芽,进一步成长为新植物,最后开花结果。人们从中得到启发,并开始了植物的栽培,于是,人类开始了农业耕种的历史。

对动物和植物的栽培、饲养,英文为cultivate,cultivate的名词为culture即文化。人类有了对动物和植物的栽培、饲养的知识之后,希望把这些技术传递给下一代,因此,在人类对动物和植物栽培的同时,也教育了(cultivate)下一代,英文cultivate也有对人的心智的教化,性情以及人格熏陶的意思,人类也从这里开始了教育的历史。经过(cultivated)栽培的人,就是有文化的人,也就是文明的人。cultivate中的cult是指一群有共同信仰的人或一个部落,那麽说明了从农业到教育,都是承传人类的文化和文明成果,但都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而是一群坚持了共同信仰的人在生活活动(劳动)中进行,从而创造了人类的文化和文明。

人类进入了农业耕种时代之后,人们必须学会认识自然才能进行农业耕种。于是,开始观察和学习日、月、星、行,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规律对耕种的影响。人们开始开启宇宙的奥秘,在不断的探索中,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跟天与地的区别,认识到自然对人类生活的限制,并意识到老天爷是何等的深奥和伟大。人们相信大自然是哺育着人类生命的神圣母亲,人类也象森林一样感受着土地,从土地中吸取人生所需的全部养分,因此,人们敬畏和崇拜上天(西方指上帝)恩赐给人类的大自然。无论生活在地球上哪一个角落的民族都相信这个唯一的至高无上的上帝(大自然或宇宙),并在劳动过程中,或春耕和秋收的时候,进行各种敬天祭神仪式和庆典活动,对上天表达了敬畏和感恩之心。

人们为了更好的农业耕种和动物饲养,更加注重学习和研究,不断地改进生产工具,以及发展其他相关的科学技术,也就是说人类开始了农业活动之后,人类在地球上的活动才开始真正意义的文化活动和科学活动,步入了人类文明的时代。当人类进入了农业社会之后,人们的意识中有了”我与大自然”的二元关系,其关系用老子的话来说应该是”顺其道,行其意”,而最终目的是天人合一,这种天人合一是人类有意识的追求,可以说,这时候人类发展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自从人类的意识中有了”我与大自然”的二元关系之后,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的活动开始了人与自然互动的崭新关系。

人类意识中的二元关系,持续了很长的历史,直到人类把上帝和大自然分开崇拜之后,也就是说,在人类的意识中有了人、自然和上帝三元关系之后,人类发展才步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当时,人类经过了多年改造自然,人类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知识,在星象学、数学、几何、植物学、医药和建筑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并认为人类可以征服自然了。因此,从那时开始,人类也漠视自然,漠视自然的直接后果是失去了跟精神世界直接沟通的能力,于是,人们试图通过物质和技术,来获得精神的源泉。据圣经记载,在今天相当于巴格达附近的地方,人们曾想建造一座通天的巴比伦塔,使人类的智慧达到上帝的高度。上帝把他们的语言搞乱了,使他们彼此不能听懂对方的语言,巴比伦塔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座烂尾楼。

那时候,人类已经远离上帝,已经没有能力直接跟精神世界沟通了,人类必需依靠上帝派下来的使者:如耶稣或穆罕默德,或者走出王宫的凡人,在菩提树下成佛的释迦牟尼等等,作为能与天上和人间都可以沟通的精神和物质化身,带领着人间的凡夫俗子开启人生和宇宙之门。只有信从这些至尊的人,并把生命托付给他,人才能得救,才能跟精神世界有缘。人们在跟从耶稣、穆罕默德或释迦牟尼的路途中,听从他们的教诲,建立了基督、伊斯兰和佛教三大主要的宗教文明。在这个地球上生活过的人,绝大部分都被某些文明洗礼过,而且几乎是同时迈进了第三个发展阶段。

自从人类生活兴起了宗教,并通过宗教活动主宰人们的生活方式的那天开始,人类历史步入了另一个台阶,人类的意识发展到了人、自然和上帝三元意识。人类意识经过了一元意识到二元意识的发展,其实质是在人的意识中,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为统一的世界,发展到精神世界归精神世界,而物质世界归物质世界的两个世界。当人的意识中没有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区别时,任何人都可以直接跟精神世界沟通,领悟宇宙的启迪,跟自然世界直接打交道。直到耶稣、真主和佛陀以及其他精神领袖的出现,才说明了人类必需靠精神世界的使者的带领,方能领会精神世界。基督教的意识是上帝、子民和世俗,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的基督乃是神,其本质为一。佛教认为世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宇宙森罗万象,包括诸多的精神现象、物质现象,必须以缘起、性空、中道的智慧来观察这个复杂变迁的宇宙。无论任何一个宗教都有天堂,人间和地狱三层空间,并针对前生,今生和来世来解答”人生之谜”。其中的三个问题是:人从何而来?人到地球上来是干什么的?人的归宿到底在哪里?围绕着这三个长期困扰这人类问题,人们做出了无数种解答,最终成为各教派的经文和教义。但是无论经文和教义如何不同,他们都以追求身体、精神灵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人对宗教信仰的追求目标,从而形成了人、自然和上帝三元意识。

从宗教兴起之后,人人跟随着教会和寺庙,人类生活离不开信仰和宗教团体,宗教信仰的发展也造就了无数的精神领袖。人类生活宗教信仰的有组织发展,客观地建立了信仰权威以及人的心灵内在秩序。同时,随着国家的兴起,统治者通过暴力建立起政治权威和世俗权力,世俗权力通过残酷的法律和刑法建立起人类心灵外在的秩序。在强调权威的时代,人们的心灵和身体都被捆绑起来,人们没有自己的个体意识,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是以群体或族群的形式存在,这种群体意识观念在历史上也存在了很长时间,目前为至,在独裁和专制的社会里,还是普遍存着群体意识。人类经过了漫长的信仰和政治权威的统治,其实也是人类的个体意识的成长必须经过的权威阶段。直到人的个体意识从群体或族群意识脱离出来,成为”自我,群体、自然和上帝”四元意识,人类的个体意识的觉醒开启了人类近代文明。

历史的很长时间以来,由于宗教权威和政治权威狼狈为奸,大大小小的帝国和王朝,都是政教合一地奴役人们的心灵和身体,人类的个体意识被集体埋葬了,直到欧洲的文艺复兴,人们开始挑战信仰权威,才掀开了人类近代文明的序幕。在次之前,虽然,在强大的信仰和政治权威的统治下,世俗生活中不乏有独立的个体意识的人挑战政治权威,但是这些挑战权威的人,其目的总是希望代替现有的权威,从而造就了绵绵几千年的暴力和血腥的阶级斗争历史。在斗争哲学占主流的社会里,认为人类的存在实际上是为了交替使用和拥有生产资料和政治权威而斗争。历史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一度成为不可逾越的真理,那就是为什么人类历史也一度进入了对精神世界迷茫,以及对抗权威的阶段。

经过基督教洗礼的欧洲,基督教文明成了欧洲的代名词。基督教教义塑造了欧洲人的基本道德意识形态、人格模式和行为规范,也给欧洲人增添了关于人具有道德意识和内在自由精神的观念。文艺复兴以前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几乎都是以歌颂上帝,为宗教服务的。突然间,意大利的艺术家和诗人米开朗其罗(Michel Angelo)(1475-1564),在他的画《原罪行逐出伊甸园》中,改变一成不变的传统,他高度赞美了人的肉体和生命的完美,表达个人意识和预示近代人的思想意识迈向强调个体精神灵魂的自由,实际上,也是人的意识从群体意识走向个体意识。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很多都是在这种宗教文化背景下,人的思想意识开始解体,重新发现人的丰富的个性。他开始对人的存在和精神自我,以及情感和思想的丰富多样性进行了探讨和描述。其他艺术家和文学家也开始意识到个体意识的存在和注重表达个人价值观,并通过文学和艺术来表达其个体意识和个性的人文思想,并创造与宗教题材无关的艺术作品,甚至批判、攻击和丑化宗教以及传统,从此之后,人类的个体意识开始从宗教信仰和偏执中解放出来。

在欧洲,人类的意识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之后,人的个体意识普遍觉醒,并宣告每一个自由的精神灵魂不再需要神父、牧师和传教士作为拐杖去认识上帝(获得心灵自由)。历史已经到了每一个独立的精神灵魂,该行使用上帝赋予自由的权力,以及履行自由的责任的时候了。在迈向精神世界的途上,必需自己背负自己的十字架,自己体验耶稣基督(Christ in Me)。基督教中有个叫基督科学教派,就是这样强调:在个人体验和理解的基础上信仰上帝,才是科学的信仰,否则是愚昧的盲从。每个精神个体都有责任去寻求自己的精神经典,用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的话说是:寻找自己的《灵山》和研读《一个人的圣经》。有些人经过了一辈子的苦苦追寻,终于还是找到了自己的上帝,也许都象八十岁才洗礼的林语堂老先生那样,那个一辈子苦苦追寻的,原来就是一开始就谋面,但又故意避而不见的上帝。不过,也有些人一辈子都跟上帝无缘,到头来也是”尘归尘,土归土”。上了天堂和下了地狱,也许都一样,因为天堂和地狱,只有相信才存在。

然而,在迈向精神世界的荆棘途上,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是:”为什么万能的上帝造人的时候,不把信他的基因放在人的身上,而是故意让人类成为一群迷途的羔羊呢?”

耶和华创造整个世界之后,并用泥创造了二女一男(莉莉乎,夏娃和亚当),他们住伊甸园里,后来因为吃了分辨善恶树上的果实使上帝大怒,并将他们逐出伊甸园。而自从神将亚当和夏娃逐出伊甸园之后,人类开始跟上帝作对。虽然,那座半途而废的巴比伦塔,已经说明了人类是何等的渺小,但是,人类从每停止过违背上帝的意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更是到了疯狂的状态,人类的技术发展到了可以解读基因的今天,人们也学着做造物主,造植物,造动物,甚至造人,人类宣称终于掌握了上帝的技术,解开了生命的谜团。人们可以解读人类身体的所有物质部分,甚至可以改造人的结构,但是,组成人的自由精神(free spirit)并非由基因构成的,如果聪明的人类可以创造人的精神,那一定不会象上帝那样给与人类自由精神(free spirit),他们一定是创造一个可控制的精神。如果试图创造人的精神,肯定找不到组成自由精神的”基因”,依我看来,上帝又耍了人类一次猴子,人类试图跟上帝作对的基因工程,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豆腐渣工程。

人类是精神的人类,没有哪一种生物,能够像人类一样热爱独立、自由和尊严,所以,在世界上,凡有人类聚居的地方,都有着同样涵义的成语在世代流传:”不自由,毋宁死”。人的自由精神是与生俱来的,在基督教中说是上帝恩赐给与人类的。人的自由精神表现在人独立的个体意识上,人有了个体意识才知道自己的自由精神,人才有顺从或叛变上帝的主意的自由。在欧洲的文艺复兴发生之前,人们归附于上帝并非出于自己的自由精神和意愿,乃是出于生活环境和传统权威的压力,无意识地归附了上帝。当人类的个体精神普遍觉醒之后,并开始全面挑战宗教和政治权威,人的个体意识才从群体中独立出来,并形成了个人、群体、自然和上帝四元,构成了近代人文主义的根本材料。同时,在欧洲也出现了排斥性的人文主义,或者说科学主义所代表的人文主义。这个人文主义,在西方叫做凡俗人文主义(Secular Humanism),其思想是突出人征服自然的能力,人跟自然之间是抗衡的,人和人之间是斗争的,人和上帝是绝裂的,这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斗争哲学。这一套适者生存,优胜劣败的思想,正是科学主义最有代表性的思想。正是这种思想的存在,说明了在人类的自由精神灵魂觉醒之后,并非都回到上帝的旁边。

由于人有了与生俱来的自由精神,人类才可以象亚当和夏娃那样创造了人的原始罪孽,但是,人也可以象历史上众多的圣人那样给人类带来福址。创造人类的福址,就是要依靠人类的自由精神。因此,人类的自由精神不但是上帝给人类无偿享用的权力,也是给人类做回”人”的责任,上帝给人类一个地球,甚至宇宙为舞台,让人来这里实现做”人”的愿望,可是,人类长期以来都试图征服、破坏甚至毁灭这个地球(拆自己的台),这种”人”还算是真正意义的人吗?人类长期以来为了满足人的七情六欲的动物性需求,在地球上行尸走肉;在政治或宗教专制和极权统治下,人放弃自由精神和人尊严,去屈服、迎合、甚至跟腐朽的政治或宗教政权同流合污,失去自由精神和尊严的”人”还算是真正意义的人吗?

人类发展历史的长河也可以说是从人如何做”人”开始,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在如何做”人”的过程中,完成一个人的历史,但人类的历史还是在继续。在如何做”人”这个问题上,无论何种宗教几乎都是为作恶者建立了地狱,奉劝世人修善和进天堂,或者超脱生死,或者追求永恒的精神。儒家学术不相信前生和来世,追求的是今世的”为己”,为了完成自己的人格,不是为了社会,也不是要成为社会的工具,而是做圣人。儒家学术讲人性和讲天命;讲圣人之学以及怎么样做圣人,人做到更全面、更真纯、更完整的人,就是圣人。但是,在这种”学习榜样为主的理论指导下,人的自由精神体现不出个体意识,以及自己的内在价值,这就是儒家传统的限制。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也是为什么到目前为止,中国人的个体意识依然在昏睡之中。上个世纪的中国,受到西方的影响,在知识份子的倡导下掀起了五四运动,虽然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但是其实质是个体自由精神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自由精神觉醒的新文化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未曾有过的思想启蒙运动。这次的运动本来可以让中国人的个体精神的走出群体意识,可是由于各种原因,五四启蒙却半途而废.

在中国,个人的自由精神依然被困在群体意识里,或者在权威面前表示集体无意识。然而,追求文明的现代中国人,不知道目前提倡的以人为本,是否仅仅是以一部人为本,或者是以好人为本,或者是以坏人为本,还是应该以人的自由精神和个体意识为本。无论社会的发展以什么为本,我相信生活发展的最终都应该是建设一个文明的社会为目标。而人类的文明归根到底要落实到个体身上,人类文明的最小单位就是个人,只有个人的文明才有社会的文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文明单位和文明个体的渐趋合一。尽管文明史上,一直是部落、宗教、国家等文明单位唱主角,但文明其实一直是生命个体创建文明单位元并突破文明单位回归自身的过程,这个文明创建过程是个体得以生存获得保护的过程,这个文明突破的过程是个体充分社会化的过程,这个文明回归过程是社会充分个体化的过程。(孙丰,《什么是本》)在这个社会化的过程中,只有政治力量才能保障人类在文化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权利与责任生活)和经济生活(物质生活)充分体现出自由精神,只有让人类的自由精神表现在政治结构和经济建设上,才能说是以人文本的文明社会,才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方向。

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中,胡锦涛、温家宝等领导人也承认了人类社会以人为本,以人和人的发展为中心,并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战略。其以人为本的实质是在教育、文化、政治权利和经济发展领域都应尊重和保障与身俱来的自由精神为本;人与人的发展为中心,实质是确立人与人群的社会关系。这个社会关系在精神文化方面应该是自由的,在政治权利方面是平等的,在经济生活方面是兄弟般合作关系,而不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也不是适者生存和优胜劣败的关系。因此,政府作为政治力量的代表应该维护人与人的这种关系为中心,来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最初进入农业社会的人类社会文明是个体化的生活活动中造就的人类社会的文明,而现代的人类社会的文明应该是从社会化的生活活动中造就的人类社会的文明,因此,在这个社会化的生活活动中,追求个体精神、人群、自然和天道(上帝)合一,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新起点,寄望人类从现在开始步入人类文明的崭新历程。

转自“网路文摘”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黄晓星:谈谈个性化的教育
孙丰:论“文明”----答黄晓星君
黄晓星:灌水的教育理论
黄晓星:透过云层看台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