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无共识就不做? 彭明敏不齿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月26日讯】自由时报记者范正祥╱专访

台湾总统府资政彭明敏昨天表示,朝野领袖在处理台湾遭遇的棘手事务,包括正名、制宪及国家定位等问题时,应当创造共识、争取共识,启蒙民众,不应以没共识当成不作为或搁置问题的借口。

针对扁宋会引发独派团体与台联反弹,彭明敏表示,有机会的话,他会把自己对扁宋会的意见告诉陈总统,在此之前,他不便先对外表达看法。

彭明敏指出,现今朝野政治人物流行一种说法,就是认为“一切事情只要有争议,无法达成共识,就先不要做,等彼此都达成共识了,再来做”,他对这样的态度,无法茍同,“我对这种说法很有意见”。

他说,面对难题,朝野领袖应创造共识、争取共识,这才是“领导者”。领导者应把符合人民的理想、目标,甚至人民自己都可能不知道的好事,要有勇气和识见加以实现,启蒙人民,引领人民,这才是领导者必须扛起的义务。不能凡事静候民意形成或朝野有共识再来做,那样就不叫领导者。

他举例,欧洲农民运动兴起时,很多遭奴役的农民也未感受己身境遇不平,甚至还攻击、杀害一些想帮助农民争取权益的“先觉”,然而经过先觉前仆后继,农民终于知道自己该争取的权益。同样情况也发生在劳工运动上。

他说,朝野领袖在处理台湾长久存在的棘手问题时,如果动辄一定要有共识,无共识的就搁置、不做,说难听点,就是“借口”,是在“回避难题”,这不是朝野领导者所当为。

彭明敏表示,如果凡事都要有共识才能做,那么台湾的民主能有现今的进展吗?一些先贤过去为了争取台湾民主做出多少牺牲、奉献,难道他们也要和那时的当局达成共识才做?他说,“领导者”在面对争议时,尤其更该表态、站边,这才是“领导者”。像当大家都对“本国”历史的定义出现争议、混淆时,教育部长杜正胜敢站出来清楚表达他认为“本国”就是台湾,这种敢表达主张的做法,才是该有的态度。

他强调,领导者可直接诉诸民众,透过启蒙,为该做的事情创造共识、争取共识,譬如面对正名、制宪及国家定位等问题,陈总统不妨考虑亲自透过发表电视或广播谈话,向民众说明想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