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故事:口无遮拦数世猕猴

胡乃文
font print 人气: 80
【字号】    
   标签: tags:

在释迦摩尼佛驻世时,一位年轻人来皈依,意欲出家。年轻人名叫摩头罗瑟质。出家未久,就获得应真,立刻修得阿罗汉果位,当出外乞讨之时,几乎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有位佛的弟子叫阿难,非常疑惑的问佛陀,摩头罗瑟质为什么有这么好的、这么奇特的因缘。

“你还记得,很久以前,有一位因为没有子息而发愁的婆罗门,名字叫师质,他请我们吃饭的事吗?”

“记得。”

“吃饭后,在经过水泽时,看其中有泉水,甚是清美,我们在那儿休息;有个猕猴向你索取饮食用的钵,意欲供养而你怕那钵给它摔破,不肯给,那件事,还记得吗?”

“记得,师父叫我给它,它拿钵去后就回,还供养佛陀蜂蜜。”

“对,摩头罗瑟质就是那个猴子。那个猴子在过去世,已经修的非常好了。当时的它,见到佛时,欢喜施蜜,就因为那个缘分,出生于师质家中。而且摩头罗瑟质生来就姿貌端正,出家学道,快速成就而无漏。”

“那,既然过去的时间,他已修得很好了,又因为什么缘故,生成了猕猴呢?”佛陀讲了那个因缘……

原来,在很久之前迦叶佛之时的那一世,摩头罗瑟质做小比丘和尚,因为讥笑一位沙门走过沟渠的样子像个猕猴,以后五百世都生做猕猴。因为当猕猴那一世之前的几世,有缘出家且能持禁受戒。由于这种好因缘,于佛驻世的现在这世,能得见佛,才得以尽除诸苦,沐浴清化。

人,能得见觉者当然是很好的机缘。有些宗教说,六道轮回中,有时会生成了动物,有时会得了人身。只有在有人身的那一世才能听闻佛法以及修佛法;于是有这种说法:“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有人身而无佛法可修、有佛法可修而无人身、无人身也无佛法可修都是无缘,而恰好是人身之世,得闻佛法,那当然是太好太好的机缘了。又,如果在得闻佛法之时,又非常欢喜的去修持佛法,该是多么好啊。

释迦摩尼又解释说:当那时候,小比丘所讥笑的沙门,其实也不是个小来头的。小和尚说完讥笑之语,后悔莫及,虽然忏悔、悔过也已来不及,而做了那么多世猕猴。

释迦摩尼说完这个故事,做了个结论,因为那个小比丘他能悔过,才没有堕入地狱,而在最后一次当猕猴那世,能见到觉者。才有释迦摩尼说的“今得见我,沐浴清化,得尽诸苦”。解脱了当猕猴的苦。

原来,人能得见觉者是莫大之福;原来,人说过、做过的事情,都是有记录的,而且会有回报的。修得愈好,愈不能放肆。

我们为什么这样说话、那样做事?不都本是我们心中所想的吗?心中想什么就说什么,心中想什么就做什么,怪不得所有的修炼人都被要求修口。

现在,很多的人,都以为“心直口快”是美德,读了佛经中的这个故事,您认为呢?

(出自佛经《师质子摩头罗世质品第四十七》)

转载 正见文章:http://big5.zhengjian.org/articles/2008/10/1/55130.html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婆罗门教是古印度的一种很古老的宗教,存在的年代已经很久远了。古婆罗门教在历史上不断变异,逐渐出现了杀生等行为。当年释迦牟尼佛传法时,变异后婆罗门教势力起了很大的干扰作用,释迦牟尼佛也很反对当时干扰他传佛法的变异婆罗门教。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也把当时的婆罗门信徒称为“假形婆罗门”,那么真正的婆罗门该是什么样子呢?下面这个故事,讲的就是释迦牟尼佛论述什么才是真正的婆罗门。
  • 董吉是於潜县人,他家信奉佛法,已经有三代了。到董吉这一辈,更精纯独到,他一直奉斋持戒,念诵经书。村中的人如果有了病,一请董吉来诵经,病人绝大多数就痊愈了。
  • 万回是唐代阌乡(古县名,在河南省西部,地址在今灵宝县内)人,俗家姓张。当年,万回的母亲在观音像前,祈求生子而怀孕,后来就生下了万回。但万回生下来就很傻,到了八九岁的时候,才开始会说话,父母也就因此很不喜欢他,把他当作猪狗一样,去养活他,对待他。
  • 阎王见他们俩位和尚到来后,便请他们入座受其恭敬,那位沙弥被请到金座上,而那位出家已久的僧人则是被请到银座上,而且阎王在态度上对那位沙弥更加恭敬一些。阎王礼敬之后,便开始查对关于他们的记载,发现他们都还未到寿,便下令放他们还阳。那位出家已久的僧人心中大感奇怪,又略有些不平,不知为何阎王对那位小和尚更加恭敬一些,便趁机会询问了小和尚在何处出家。
  • 唐朝时并州(今山西太原)有位法名叫释僧衍的和尚。大唐时的并州佛教盛行,几乎全民人人信佛,所以他也至小就相信佛教中的佛法,出家后更是一心念诵佛经,以求能修成进入佛国世界。他每天都把他修的那一法门的佛经念一遍,三年以来已念了一千多遍。
  • 于阗国有一个名叫般若弥伽薄的小和尚。这位小和尚年纪虽小但却能严守戒律,时常念诵他那一法门的佛经,从来不松懈偷懒。日子久了,就常常有些灵异的祥瑞发生在他的身上。
  • 唐朝有一位法名释普明的僧人,他俗姓赵是济川人士。他最初在泰山灵岩寺披剃出家,后来听说五台山常有瑞像显现,于是便决定云游去五台山修炼。到了五台山后,他便在五台山南台的北边,一凿一凿,非常艰辛的凿出了一间小小的石室,并在此专心修炼佛教中的佛法。
  • 在释迦牟尼佛时代,一天,波斯匿王来到释迦牟尼佛的住处。他拖着肥胖的躯体,浑身大汗,向佛顶礼后,气喘吁吁的退坐于一旁。释迦牟尼佛看到后说:“大王,您的身体太胖了。”波斯匿王说道:“的确如此。身体过胖给我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也令我很烦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