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筝曲重三六调

【中国传统筝曲介绍】寒鸦戏水

杨佩璇
font print 人气: 507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19日讯】潮州有许多种类的乐器作为潮剧伴奏,潮剧中的许多曲牌和乐曲也与“细乐”、“弦诗乐”合奏通用。传统潮州筝主要依附于“细乐”(三弦、琵琶、筝)的合奏与潮剧的伴奏,所以自然也受到其所伴奏的剧种与合奏的影响,例如:早期的庙堂音乐和汉调音乐的乐曲,也成为潮州筝的独奏曲。普遍来看,潮州筝的乐曲来源仍是以“潮州弦诗乐”和“潮州细乐”为主要依据。

“弦诗乐”原为潮州民间用弹拨乐器演奏古乐诗谱的总称,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弦诗乐”有十大套曲,如:“寒鸦戏水”、“昭君怨”和“平沙落雁”等,此类乐曲多半出自唐代的大曲和宋元的套曲;此外,“弦诗乐”还有不少曲目来自其它的传统古曲,如:“柳青娘”、“粉红莲”、“秋思曲”、“浪淘沙”与“出水莲’等;以及部分来自潮州民间流行的民歌小曲及各地戏曲的伴奏音乐,如:“景春罗”、“西江月”和“粉蝶采花”等。

“潮州细乐”的演奏形式为独奏或小合奏,小合奏是以琵琶、筝和三弦为主,演奏风格以清新、细腻著称。据传较完整的“细乐”曲谱,分“软”(即“重六调”)、“硬”(即“轻六调”)两套曲。“硬套”由“寡妇诉冤”、“胡笳十八拍”等十三曲组成;“软套”由“昭君怨”、“小桃江”等六首组成。

潮州筝的曲目除了源于上述二种乐种外,亦有源于“潮州笛套古乐”和“潮州小锣鼓”者;前者如:“南进宫”;后者如:“画眉跳架”等属之。

此曲为“潮州弦诗乐”十大套曲中最为潮洲乐人所推崇的一首乐曲,属于〝重三六调〞,六十八板,乐曲旋律优美,格调清新,凡潮乐所流传之处,必可闻此乐声,故人们常戏称此“寒鸦戏水”乐曲为潮州之洲歌。

与其它“弦诗乐”一样,此曲具有民间“大套”的曲体结构,是由“头板”、“拷拍”以及“三板”三部分所组成的六十八板乐曲,民间称为“大套曲”,实为民间的一种变奏曲。

“寒鸦”是水禽鸥鸟的俗名,亦有人将此曲易名为“水上鸥盟”或作“寒鸭戏水”。而有关“寒鸦戏水”的题旨,历来解释不一,一种说法为,它描写的是乌鸦不畏严寒而嬉戏于水天之间,并藉以表达失意者的一种傲世心态;另一说则指“寒鸦”为会游水的“慈鸟”,而且乐情悠然,并无激愤不平的感慨;第三种解释说“鸦”为“鱼鹰”,其曲意着意刻划寒鸦徘徊、嬉戏于水天之间的情趣。第四种说法则认为全曲具“寒”与“戏”两种气氛,“寒”是人们对寒霜凛冽的自我感受;“戏”是物类顺应自然,不惧严寒,以寒为娱的具体表现。

乐曲旋律别致优雅,除了运用按音变调的方式达到调式的色彩变化之外,采高低八度交替变化的手法并配合流利轻快的“花指”,在乐曲的慢板部分表现细腻、深邃,富诗情画意;快板部分则以亲切感人的音韵和跌宕明快的节奏呈现,宛如一幅富有南国情调与诗意盎然的水墨画,别有一番意境。

潮汕语言比较平和,潮州话轻飘、甜美,这与潮州筝十分注重文静、柔美、典雅的表现方法,以及委婉、细腻、多韵等特别强调“以韵补声”的演奏风格可谓一脉相承。

潮州筝其音程的跳动幅度不大,左手“按”、“滑”技法的起伏变化则细腻微妙,潮州乐人有所谓“弹按尾随”的手法,就是右手弹弦后,左手运用按音的各种技法主要起润饰作用,除了这一手法的运用之外,再加上乐曲“加花”的频密使用,形成潮筝流畅华丽而又旑旎迷人的风韵。
演奏潮州筝曲,“指序”有一定的规律,一般的演奏顺序为:“勾、托、抹、托”,符合规律称“顺指”,否则称”逆指”。

“催奏”是潮州音乐藉以揭示主题,渲染气氛所使用的一种独特的变奏形式,在传统大套曲里,“催奏”多用于快板乐段(即“三板”,又叫“落三板”或“三板催”),慢板(即主曲)部分没有;后来逐渐发展之后,慢板也有了“催奏”,但是速度较慢,此曲即是这种形式。

左手技法的掌握与熟练,是潮州筝的一大特色,例如:以“重吟”、“揉滑”、“双按”、“上下八度连音按滑”等按弦技法,主要是运用按中有揉、按中带滑的按音手法,使音色跌宕、诙谐与夸张的效果得到充分的表现。

“点压”的手法,是以左手快速轻压琴弦的方式来表现,过程中宜迅速的“点压”一下琴弦,一瞬即逝,可以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煞音”多用于“拷拍”,具有休止符的效果,基本上有两种用法:一种为右手弹弦后,左手煞弦;另一种为右手弹弦后,即用右手指肉煞弦。@*


http://www.youmaker.com/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本曲是板头曲中流传较广的乐曲之一,取材于汉朝苏武出始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始终坚定不屈、忠贞不移的著名故事。乐曲内容刻画苏武在塞外的艰苦生活,牧羊北国十九年,历尽千辛万苦,始终坚定不屈;乐曲除了表现其高尚不屈的节操,并寄寓深沉强烈的爱国情怀。
  • 这首乐曲的内容取材于与戏曲同名的古典小说《二度梅》,描写唐德宗时,忠臣梅伯高一家为奸相卢杞所害,仅梅伯高之子良玉只身逃出,改名喜童,在已被罢官的前史部尚书陈日昇家当园丁。腊月初二,梅奎忌日,梅花盛开,日昇偕妻、子(春生)、女(杏元)摆案祭梅时,风雨打落梅花,杏元、良玉哭跪求神,败梅重开。
  • 佛斯特的歌曲贴近当时市井小民的生活点滴,加上其从小就接触过许多黑奴,深入了解黑奴的处境,所以,从他的作品中可以一窥当时新大陆移民潮的欢乐与哀愁,那也是为什么他的歌曲始终屹立不摇
  • 客家音乐又称“汉乐”、“汉调”或“中州古调”,是我国古老的民间乐种之一。传统汉乐包括“中军班音乐”、“庙堂音乐”、“舞台音乐”以及“八音音乐”等锣鼓吹、弦索和中军班这样合奏与吹打的形式,也有只用筝、琵琶和椰胡三件乐器来演奏像“丝弦音乐”这类的清乐,客家筝亦由此而来。
  • 十三、十四世纪时,胡琴类乐器在各地流行,从明代《麟唐秋宴图》卷中所使用的胡琴来看,已经是卷颈龙首、马尾琴弓并使用千斤,与今天的二胡形制已很相近了。明清以来,随着各种地方戏曲的发展,胡琴除了被广泛用於戏曲、曲艺音乐及江南民间小戏的伴奏之外,亦用于小型合奏及江南丝竹等器乐合奏。
  • 由于古琴长期受到文人气息的薰染,古琴音乐已建立起自己一套完整的美学、乐律、记谱法、演奏技法以及指法等体系,故历来有琴道或琴学之称,因此,古琴音乐比起其他中国乐器较深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观念与审美情趣;在意境与韵味的呈现、古朴典雅与清渺悠远的精神境界方面,更有其独到之处。
  • 筝发展到汉代已出现了转调,候瑾在《筝赋》中记有:“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是采移动筝柱来转调的。十三弦筝,在隋代就已流行,隋文帝开皇雅 乐中首见载有十三弦筝的使用
  • 《史记》中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崑谿,斩而作笛,吹之作凤鸣。”由此可见,远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经选用竹做为制笛的材料。因此,笛与箫被视为“八音”中的竹类乐器。在古代不论横吹还是竖吹的竹管,在名称上是混淆的,多以“笛”通称,就如同一些弹拨乐器在魏晋时期被通称为琵琶。
  • 此曲表达了南宋灭亡后,人民深切悼念故国之情,曲调悲壮凄切,极具感染力,属于客家筝曲之“大调软弦”乐曲。这首曲子运用不同的弹奏位置,用以达到丰富音色的对比,如:靠近岳山处,音色高雅明亮;靠近岳山和雁柱的中间处,音色则柔美动听。
  • 潮州筝是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民间乐器,流传于广东、潮州一带。潮州筝历来以“秦筝”自居,源于秦始皇统一中国,收服百粤之后,秦地的文化艺术,随秦人从陕西传入潮汕地区;时至今日,潮州人还习惯称筝为“秦筝”。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