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之问” 引发全国范围大讨论

人气 207
标签:

【大纪元11月23日讯】(大纪元综合报导)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去世之后,安徽高校的11位教授11日联合给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及全国教育界发出一封公开信:让我们直面“钱学森之问”! 成为中国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日前教育部作出回应。分析家称,“钱学森之问”问到了中国痛处,在中共统治下,中国人被塑造成依附型人格,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怎么会有创新能力?

所谓“钱学森之问”是指他曾面对前来探望的总理温家宝,多次提出一个刻骨铭心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

教育部:这么多年都没有破解

据中国经济网23日报导,11位教授的信自发出后,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讨论,社会各界对教育部的回应充满了期待。

11月20日下午,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围绕公开信作了“发言”。关于“钱学森之问”,续梅称,这个问题“特别宏大”,“是非常重要,又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不是马上就能分析清楚原因,不是写一篇文章或者简单说几句就能说清楚的。“这么多年都没有破解,你想它的难度有多大?”

教育部似乎又把这个问题扔回了社会。有分析家表示,在当今中国,官员权力缺乏制约、权力被滥用。因此,相对应的就是,个体变为奴性,中国人全被塑造成依附型人格,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怎么会有创新精神,怎么会有创新能力?

11位教授: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此前,11月11日,发出公开信的沈正赋等11位教授说:“几天前,我们满怀悲痛送别了钱学森老人。作为一代科学大师,钱老对国家民族、对科学研究、对青年人才、对科学道德的挚爱,感动了全民族。连日来,人们在缅怀和追思中,不时会被钱老提出的这个问题所震撼。”

很多媒体称,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它是沉重的,也是不容回避的。 这11位教授认为,“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实际上,钱学森离世的第二天,就有评论指出,钱学森对这个国家的发问,已变成媒体之问、网友之问、学者之问。为何钱学森活着的时候,他的发问没有激起反响,他的离世反而引起更大的发问?

(“钱学森之问”问到中国痛处)

媒体人张海英发文(“钱学森之问”问到了中国痛处) ,他说,中国教育界广泛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应试教育、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已有数不清的批评性和建设性的文章,然而,问题始终不见真正解决。归根结底就在于教育系统的改革始终如“老牛爬坡”,导致学校行政化趋势加剧,教师功利化趋势加剧。这样的学校和教师有可能培养出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大师吗?

南都报称,这个解开无数尖端科技难题的科学大师,把为什么中国一直出不了大师的问题抛给了公众。我们没有理由相信,他真的是要向大家讨要一个未知的答案,甚至,或许答案就在他的心里,而这不过是晚年钱学森的一句浩叹。

而就在钱学森提出大师问题之后,还有更多关心教育、关切国运的人士求解。他们说,大师的心灵一定是自由的。他会顽固地、习惯性地怀疑权威。无论何种模式的灵魂塑造、思想灌输,都必同于对大师的戕害。

他们说,大学日益行政化、官僚化的背后,是权力对学术自由和知识创造的扼杀,是权力通吃对大学的污染和毒化。至于,中国最大的博士群体并不在高校而是在官场,几乎就是对“中国何以不出大师”这样务虚的发问最直白的回绝。

网友:中国教育就是要教育庸才

网友们也争相回答:“要想在当今中国真正培养出创新人才,就如同要求国足能捧起大力神杯!!其中原因大家都心知肚明!!根本不改变,一切都免谈!!!”

“谁说中国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出在应试教育上,那是傻子理论。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还是比较公平的,可是走上社会后,都去追求功名利禄了,都去研究咋讨好领导了,谁还安心研究学问啊!创新不是扯淡吗?”

“我国教育根本就不可能培养出杰出人才,因为中国教育就是要教育庸才,庸才才好管,才不会威胁到上面的地位!”

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教授认为:“中国老一辈知识份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始终‘以天下为己任’。我觉得钱学森身上最宝贵的精神也是这一点。把爱国、‘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跟科学、不断追求未知的兴趣融为一体,这正是中国传统知识份子的特点。只可惜我们现在的知识份子正在丧失这种精神。这一点我们需要觉醒。”

而在当今中国没有独立人格的环境下,“钱学森之问”有解吗?大家似乎都心知肚明。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热点互动】如何评价钱学森?(2)
今钟:最难看到钱学森的思想深处
美媒陆续披露钱学森往事 
清泉:“你信不信”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