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博覽

孔孟之道判釋(13)

二、何謂「儒學」?

《禮記.坊記》篇說,「禮者,因人情而為之節文,以為民坊者也。」這是「役使群眾」的一切行動綱領。防民於水火的最好方法。在《大戴禮記.禮察》篇更清楚地說明「禮」的作用:

「孔子曰,君子之道譬猶防與。夫禮之塞,亂之所從生也,猶防之塞,水之所從來也。—-故婚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鄉飲酒之禮廢,則長幼之序失,而爭鬥之獄繁矣。聘射之禮廢,則諸侯之行惡,而盈溢之敗起矣。喪祭之禮廢,則臣子之恩薄,而倍死忘生之禮眾矣。凡人之知,能見已然,不見將然,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法者禁於已然之後。—-禮云,禮云,貴絕惡於未萌,而起信於微眇,使民日從善遠罪而不自知也。」

荀子對禮非常重視,他說,「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世,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此禮之所起也。」1荀子還稱讚「禮者,人道之極也。」2

從上我們看到,古人說的這個「禮」,其實就是我們現今所說的「憲法」,或說基本法。而古人說的「法」,相當於現在的刑事法。憲法是禁於將然之前法律,刑事法是禁於已然之後的法律。禮,其實就起著當今憲法的作用。以此來看儒家聖賢為何這麼重視這個禮?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3等等之禁令就不足為奇了。一個國家大法,關系到王朝的統治延續問題,它至高無上,做君臣的,孰能無視之?孰能無慎之?當然要謹言謹行,符合禮節了。況且禮是執天意而定出的行為規範,人要想更上一層樓,抵達知天命,沒有禮來做行為規範,如何知天人之分際?不知禮,就等於沒有了方法和方向。故人要知禮,識禮之後,方能邁向「知人」的步伐。孔子說他「三十而立」4,就是說,他三十歲就知禮了。孔子七歲就可以設禮陣與伙伴玩遊戲,從小就在「禮」的浸淫下生活,這樣的聰明人,要到三十歲才完全懂得「禮數」,可見孔子是如何重視這個「禮」了。

可以說,禮,是古代皇朝的憲法,由於代代相傳,人們都照著去做,久而久之,就變成了一種習俗,一個傳統。它有點像宗教的教條,被祖祖輩輩固定下來。用我們現代人的眼光來看,禮也可以叫「習俗法」。它有些繁瑣的禮儀,不會變通,就成為現代人說的「死禮節」。但是,禮,它是儒家天道文化的表現行為準則,沒有它,則天道不可見,天道沒有了,整個儒家傳統文化就倒塌了。(待續)@

1《荀子》,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248頁。

2《荀子》,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253頁。

3《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222頁。

4《論語》,藍天出版社,2006年8月第一版,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