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子女回國撫養 海外華人父母面對「成長的煩惱」

人氣 66

【大紀元2012年11月14日訊】導讀:或者考慮子女未來發展的需要,或者迫於生存壓力,許多海外華人家長把子女送回國接受早期教育或者選擇由父母照顧。對於在海外創業的華人來說,這種貌似不錯的選擇,卻在孩子身上留下了諸多「成長的煩惱」。

隔代寄養存在的隱患、中西文化的碰撞、不同教育理念等,海外華人父母在承受長期骨肉分離的痛苦時,還面臨隨之而來的諸多現實問題,心中充滿矛盾與困擾。

(大紀元記者沈玉清綜合報導)2009年,紐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社會工作學院鄺錦文博士曾對一家服務紐約華人的社區醫療中心約200位接受產前檢查的孕婦做調查,發現57%的華人移民家庭計劃在嬰兒出生後將孩子送回中國大陸的家鄉撫養。

相關調查顯示,讓父母決定將孩子送回國的理由通常因為:很多華人移民後,首先自己要能站穩腳跟,事業上要打拼,夫妻二人忙於打理生意、工作,沒有足夠的時間照顧孩子,因此,將孩子送回國由父母照顧;其次,擔心孩子忘本,希望自己的子女從小不失去母語的學習環境,認為學習說、寫中文必須要從孩子幼年開始打基礎,否則孩子很難將中文作為母語。所以他們寧願孩子從初涉人生階段就開始瞭解和學習中文教育,而自己忍受骨肉分離的痛苦。

調查顯示,被海外父母送回國的孩子,由於缺乏父母的關愛,有41%的孩子感到孤單,有25%左右的學生缺乏遠大理想,有18.3%的孩子喜歡我行我素,此外還有10%的學生厭學自卑。(AFP)

「跨國撫養」導致子女與父母感情疏離 不利成長

對於在海外創業的華人,這種做法貌似比較好地解決了問題,但是卻在有些孩子身上留下了難以挽回的「成長煩惱」。

一些從小在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呵護下成長起來的小孩,通常都會被過度寵愛,當他們突然來到國外父母身邊,遇到陌生環境時,生活規律、生活方式都改變了,給他們的海外生活帶來難以想像的困難,導致親子關係不融洽。

出現問題後,兒童最初的反應是抗議,即哭鬧,然後是絕望心理,包括不進食等,再下來是恐懼,如害怕獨處、怕黑暗、怕生人等等。接著,孩子還可能產生一種不理會的反應,如躲避父母或養育者。因此,被送回國的孩子被再次接出國時,往往不親父母,喜歡獨處,甚至脾氣古怪。

很多留洋海外的華人都深有體會,孩子被送回國,幾年後再被帶回身邊後,與父母的關係會變得陌生而疏遠,會常常想念國內的親人而變得情緒失落,沉默寡言。青春期回到父母身邊的孩子更加叛逆難管教。

留守兒童長大後會呈現出心理障礙或行為問題

調查顯示,父母在國外的留守孩子由於缺乏父母的關愛,有41%的孩子感到孤單,有25%左右的學生缺乏遠大理想,有18.3%的孩子喜歡我行我素,此外還有10%的學生厭學自卑。

紐約華埠兒童培護中心主任溫德和見過多起孩子因被送回國,與父母分離的例子。他表示,其中情況最嚴重的小孩認為自己被父母拋棄,嚴重缺乏安全感,甚至發生智力倒退。此外,被送回國的孩子多由祖父母隔代撫養。他們溺愛孫子女,「有養無教」,也不利於孩子成長。

研究人員認為,如果這些問題沒能得到及時糾正,就可能進入到孩子人格的核心部份去,孩子長大後會呈現出心理障礙或行為問題。

中西方文化巨大差異 不利於孩子心態的健康發展

此外,孩子回國幾年後又被帶回國外接受西方教育,使得孩子很難適應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異,也是讓家長們擔心的問題。

移民海外的張女士看來,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心態是至關重要的,它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性格發展。中國和西方的教育觀和價值觀有很大差異,孩子太小還不懂判斷,在差異如此大的兩個環境中成長,孩子可能無法判斷和適應,不利於心態的健康發展。

生活在美國的王女士則表示,華裔子女學習中文和中國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但不急於一時。西方國家現在越來越重視中國的傳統文化 ,如果想要孩子學習中文,可以選擇國外的中文學校,同樣可以接受到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而且家長也可以教孩子學中文,堅持在家中和孩子用中文交流,相信孩子的中文也會進步很快。

============================

中西方文化差異中尋找教育平衡點

近年來,華人新移民在承受生活帶來的重壓的同時,在教育子女方面也遇到「新代溝」。(AFP )

(大紀元記者沈玉清綜合報導) 「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的典故代代相傳,中國家庭從古至今就有重視子女教育的傳統。近年來,華人新移民在承受生活帶來的重壓的同時,還往往需要面對孩子的「西化」導致的家庭交流與教育問題。成長環境以及文化方面的差異成為海外華人在教育子女方面所遇到的「新代溝」。

專家指,當兩種文化在家庭中「狹路相逢」,海外華人父母需要多些包容與理解,對孩子進行引導並採取適當的方法幫助他們完成兩種文化熏陶。

華裔父母與孩子的關係陷入冰火兩重天

大陸媒體報導,即便生活在海外,很多華裔父母在子女教育這件大事上也存在很大的誤區,不同的成長背景造就了兩種不同文化記憶和行為,大多華裔父母還是堅持中國的傳統教育或採取中西合璧的做法,並以子女的優異成績和獎項為榮耀,過多的把注意力放在知識的灌輸上。而對於父母的教育方式,子女更多的表示不能理解。

許多海外的家長依舊採用中國式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准孩子看電視、嚴格作息時間、在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外還額外增加練習題,甚至家長陪子女一起做功課到深夜。與此相反,美國父母更看重讓孩子享受童年,去運動、去郊遊、交朋友、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不是一門心思只學習。

華裔孩子因此經常將自己的父母與西裔同學的父母作比較,甚至心生恨意。華裔父母與孩子的關係陷入冰火兩重天的境地。

「虎媽」式教育掀起中美家長「口水戰」

另有報導說,2011年初,美籍華人、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蔡美兒,成為首位試圖分享她在教育子女過程中經歷和經驗的華裔。將獨特的教育方式置於東西方文化衝突和養育經驗差異的大框架下,蔡美兒迅速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人物,並掀起一場中美家長育兒方法孰優孰劣的「口水戰」。

美國式教育有時過於鬆散,因注重學生創造性培養而忽視了打基礎。中國式的教育特點恰好能很大程度上彌補美式教育的不足,「虎媽」式教育因此大紅大紫。

不過,美國主流社會對「虎媽」式教育難以接受,眾多學者質疑蔡美兒中式「悍母」式教育模式,絕大多數書評都表示:「難以接受蔡美兒的這種嚴苛的教育子女方式。她的很多言論讓人覺得她非常嚴厲,非常殘忍。」可以說,虎媽之爭凸顯了中美間的文化差異。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閔惠泉表示,西式教育強調「創意」,排斥紀律、刻苦鑽研等旨在培養毅力的東西,中國教育卻過於強調後者而忽視前者。現實中,雙方都把這個關係擺成了「或」的關係,其實,這是一個「且」的關係,兩種教育方式應達到一個理想的平衡狀態。而如何在中西教育方式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實在需要大智慧。 


=============================

海外華人子女教育經驗

教育小孩不容易,教育青春期的小孩則更難。在海外教育青春期的華人小孩則難上加難。因為不但我們的孩子需要接受美國的教育,而且我們這些做家長的更需要接受美國的教育。如果我們不能接受和理解美國的教育理念,那麼我們的孩子就會生活在中美文化的夾縫中,備受煎熬。

在海外教育小孩,我們要扮演好我們自己的角色。從小孩出生到四歲,我們是孩子的領導,我們可以行使權威,強迫孩子接受我們的行為規範。孩子的基本行為準則,應該在這個時期養成。孩子五歲到十歲,我們是孩子的老師。這時孩子已經開始上學,有機會接受老師和學校的規範。我們對孩子的教育,要跟學校基本保持一致,否則孩子就會無所適從。孩子十一歲到十八歲,我們是孩子的教練。這個時期的孩子,已經有自己的各種社會和學習活動,許多事我們可能還不如孩子們明白,這時我們僅是教練,給孩子們做後勤工作,主角是孩子。十八歲以後,孩子上大學了,我們是孩子的朋友。這時孩子已經獨立,有自己的生活天地,我們僅是孩子的朋友,跟他們交流我們的想法,做決定的是孩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智商僅是一部份,情商如果不比智商更重要的話,至少跟智商同等重要。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在情商方面,要能和人建立互信關係和溝通;能對自己行為有責任感;能控制自己的行為;有自己的價值觀;有自己的人生目標;要能不屈服於同伴的壓力,凡事有自己的主見。

孩子是我們的鏡子,我們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如果我們自己不能以身作則,堅持原則,那麼我們也就很難要求孩子去做一個正直的人。

青春期的孩子都有反叛心理,以為父母都是他們的絆腳石。這時我們更需要有耐心,爭取瞭解孩子的想法,理解他們的憂慮,傾聽他們的煩惱,然後再探討解決問題的途徑。如果我們不能理解孩子的情緒和壓力,僅是責備他們,朝他們發脾氣,那麼我們就切斷了與他們交流的渠道,使他們感到更加失望和迷茫。

青春期孩子的家長,往往面臨中年危機時期的壓力。工作和生活壓力都很重,所以要理性地跟孩子交流也很不容易。如果可能的話,最好不要把工作壓力帶到家裏,讓孩子成為我們的出氣筒。如果工作壓力實在太大,那麼最好讓孩子知道,不要招惹我們發火。如果有時孩子主動找我們談話,那麼即使工作再累,也要放下手中一切事情,傾聽他們的心中感受,因為這樣的機會很少,而且一旦過去,就很難補救。

在美國成長的孩子們,接觸的是美國教育和文化,所以我們要理解他們的生活環境和成長環境,而不要僅關心他們的考試成績,更不要把他們跟別人比。你的孩子是你的,跟別人的孩子不一樣,你給孩子的應該是你的愛,你看孩子的標準應該是孩子的價值觀、孩子的選擇準則和孩子的努力程度。

我們的孩子在美國長大,他們關心音樂和體育的熱情可能遠超過對學習的關心。作為父母,我們要用我們的愛、我們的耐心、我們的溝通技巧,與孩子們建立信任關係,從而使我們的孩子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孩子們的價值取向確定以後,其它各種技能僅是人生的細節部份,慢慢都可以掌握。(摘自博文,作者:劉以棟,版位有限,略有刪節)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新唐人海外華人(八十八)在家教育(上)
新唐人海外華人(八十九)在家教育(中)
新唐人海外華人 在家教育(下)
華語教育---海外華人的責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