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佳片欣賞】

劉曉:《傑寧之心》――超越種族的愛

劉曉

人氣 11
標籤:

【大紀元2012年02月13日訊】不久前,在網上看了一部記錄片《傑寧之心》。近90分的電影以平實的紀實手法,記錄著曾經發生的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傳遞著人間的真情。

故事發生在2005年的一天,地點在巴勒斯坦自治區的傑寧小城。這是一個充滿戰亂和炮火的地方,襲擊以色列士兵的自殺性襲擊者一半來自於此地,因此被稱為「自殺襲擊者」的搖籃。巴勒斯坦小男孩哈提卜(真實姓名是艾哈邁德)一家就生活在這裡。

這一天,哈提卜持槍和同伴上街玩耍,卻被正在巡邏的以色列士兵開槍擊中腦部。慘劇之所以發生是因為就在哈提卜上街前的幾分鐘,街上爆發了騷亂,有人向以色列巡邏士兵乘坐的吉普車投擲石塊。而之後不久,以色列士兵就看到了持槍的哈提卜。事後,以色列士兵才發現,哈提卜手中所持的,不過是一隻仿真度很高的M-16玩具槍。

哈提卜很快被送往醫院,但醫生告訴他的父親伊斯馬爾,他的兒子腦部業已死亡,只能靠呼吸機維持心臟的跳動;此外,他還詢問伊斯馬爾是否願意捐獻兒子的器官,因為有不少同齡的孩子正面臨著死亡的危險。伊斯馬爾在詢問了妻子、阿訇後,決定將兒子的器官捐獻出去。不過,他最初並沒有想到受捐者竟然是以色列人。

「你不是把器官捐獻給了以色列人,而是捐獻給了人。」在這樣的信念下,伊斯馬爾含淚同意了遺體捐獻。5名以色列人接受了手術,移植了哈提卜的心臟、腎臟、肝臟和兩個肺。除了一名8個月大的嬰兒的手術沒有成功外,其餘4人的手術均取得了成功,並健康地活了下來,其中一人是正統猶太教徒列文遜的女兒莎瑪。

伊斯馬爾唯一的要求是,希望能與接受兒子器官的人們見面,看看他們是否健康。「最重要的是,我想見見他們,這讓我覺得兒子依然還活著。」他的願望在2007年終於實現了。當時,德國電影人費特爾被這個故事深深打動,決定將其搬上銀幕。費特爾的攝影團隊陪同伊斯馬爾走訪了這5個孩子中的3個孩子以及他們的家庭,從而誕生了記錄電影《傑寧之心》。

記錄片中最富有戲劇性、最耐人尋味的是伊斯馬爾對列文遜的拜訪。列文遜最初並不知道捐獻者是誰,只是在最近才知曉,他同意在家中接待伊斯馬爾,但是他在接受採訪的時候還是對著鏡頭說:「我不明白這些阿拉伯人為甚麼這麼恨我們,他們就希望看到我們死。」

而兩個不同信仰、屬於彼此仇視民族的人見面後都有些不知所措,甚至不知說甚麼好。當列文遜問道「既然傑寧的生活那麼不堪忍受,您為甚麼不走呢?」時,伊斯馬爾的回答是:「您讓我到哪裏去呢?這是我的祖國啊!您為甚麼不走呢?」

不過,當移植了哈提卜心臟的列文遜的女兒莎瑪出現後,氣氛變得有些微妙。或許是因為在這個猶太女孩的身上,伊斯馬爾看到了兒子生命的延續,他面帶微笑,充滿愛憐地撫摸著莎瑪的頭,並親吻著她。此時此刻,愛業已超越了種族。

列文遜後來說道:「巴勒斯坦人不都是壞人,他們只是生活得太苦了。」他還說有幸認識了伊斯馬爾,「要是早一些認識他就好了。」

據說,這個真實的故事,曾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當時的以色列總理沙龍也深受感動。他請求哈提卜的父親到他的辦公室,接受一位總理的私人道歉。

而《傑寧之心》在德國和歐洲放映後,電影院裡更是一片哽咽,人們為這超越種族的愛所感動。這部電影在歐洲獲得了不少獎項。而同樣深受感動的費特爾為了讓影片可以在傑寧放映,想方設法並克服重重困難重建了業已關閉了20年的電影院。電影院建成後,放映的第一部電影就是《傑寧之心》。伊斯馬爾和家人也來到了首映式現場。

當影片結束後,觀眾久久不肯離去,他們全體起立,用掌聲表達對這位巴勒斯坦父親的由衷敬意和感激。這座影院,如今意義非凡,它被看作是「和平的紀念館」和「哈提卜的紀念碑」。而每個走進這家電影院的人都自然會想起:巴勒斯坦小男孩哈提卜因遭誤殺而亡,但他的家人卻把生的希望帶給了更多的以色列人。

《傑寧之心》這部影片告訴我們,消弭仇恨與隔閡的最佳方式是愛、悲憫和寬恕。

相關新聞
【新片介紹】破碎(FRACTURE)﹕抽絲剝繭,處處懸疑,是部佳片
【新片介紹】曾經(ONCE)﹕曼妙的音樂,桀佳的演出,是部佳片
美國電影學會選出年度十大佳片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獲選年度佳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