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施叔青期勉寫出普世關懷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2年08月01日訊】(大紀元實習記者安可紐約報導)7月29日下午1點,在法拉盛喜來登召開的第37屆美東華人學術聯誼會上,趙俊邁召集並主持了以「華語文學全球化」為主題的專題講座,由著名女作家施叔青主講。

施叔青認為,移民經歷會對美國華人作家的創作題材產生深厚的影響。從早期被極度醜化的勞工階級的美國華人、排華法案,到興盛至今的赴美留學市場,移民生涯不單影響著美國華人的生活方式,還體現在文化的摩擦上,使描寫華僑生活成為美國華人作家寫作題材的一大特色。從1950年由林語堂創作的第一部以華人移民生活為題材的英文小說《唐人街》,再到後來黎錦揚的《花鼓歌》和哈金的《落地》,都以華人的境遇探討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

華人作家的題材為什麼離不開華僑呢?施叔青總結了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心理因素。華人出國後眼界大開,對新的環境全盤調整,但反思過去時對自我認同產生錯位,所以他們的反思經常能在其作品中體現出來。第二個因素是對文化的觸碰。究竟東西方的文化是不能融合的嗎?東方人在西方土地上,意識到自己對本國文化知之甚少,想回到文學裡找尋自己的根,才感覺有所依靠,並從對歷史的焦灼裡產生對文化回歸的使命感。第三個因素是對自己本國文化的自大。施叔青對此強調「這種民族主義阻礙文化的探求,應以一種平起平坐的心態看待世界文化。」

施叔青還探討了語言的局限性,成為了海外華人作家沒有發展餘地的原因。翻譯後的作品失去了它本身的內涵,那是用英文表現不出來的,不會受到主流社會的重視。即使用英文寫作,在美國出版也是不易的。另外,作家還要滿足美國人獵奇的心態,用美國人的視角看待中國文化。

「只有文學才是不朽的。」施叔青希望建立海外文學的傳統,找出一個方向從邊緣打入中心。她相信:「最鄉土的也可以是最國際的,作家應該有這種自信。」

「呼喊全人類的聲音很重要。可以寫的題材有很多,但是在藝術上要達到人類的普世價值,藝術的高度、文學深度、廣度,使別的民族也可以欣賞。」施叔青說:「語言不是最大的障礙,而是作品本身,要超越自身局限,寫出普世的關懷,這才是最重要的。」

在發言最後,施叔青勉勵作家們「要有第三隻『智慧』之眼,用雙重視角拓展視野。」並期勉下一代在保留民族文化的同時,寫出在主流之內的華人作家的作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