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比例徘徊58% 美國社會藏失業災難

人氣 7

【大紀元2013年06月07日訊】(大紀元記者楊采華編譯報導)美國社會隱藏著失業災難。截至目前,美國並沒能挽回很多在經濟衰退間失去的工作機會。按目前速度緩慢的就業增長來預估,美國將需要10多年時間才能回到按衰退之前標準定義的充分就業形勢。

美聯儲鎖定失業率降至6.5%後才退市寬鬆措施。不過,美國勞工統計局一份報告證實了就業不足的問題:儘管失業率下降,新雇員人數在2013年3月的420萬人,幾乎與2009年1月的新雇員人數相同──430萬人。而2009年1月是整個經濟衰退時期工作流失最嚴重的一月。

據統計,4月份未充分就業人口(underemployed)達到800萬人,目前做兼職工作,但希望能找到全職工作。800萬人相當於芝加哥、休士頓、費城和鳳凰城人口的總合。另有200萬失業人口已停止積極找工作。

就業人口比例僅58.6%低點徘徊

《華爾街日報》一篇評論指出,失業率並不是衡量勞動市場實力的最佳指標,尤其是在經濟衰退和恢復時期。美聯儲和大眾應該關注就業率(employment rate)。

首先,更好衡量一個強勁勞動市場的標準是:有工作人士所占勞動人口比例,而不是失業人口所占比例。在2006年,處於勞動年齡人口中的63.4%有工作。而這一比例在2011年7月份下降到低點,為58.2%。而目前已反彈至58.6%。按這一衡量標準判斷,勞動市場健康狀況在過去三年中幾乎沒有發生變化。

第二,被勞工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稱為「U3」的整體失業率(headline unemployment rate),代表積極尋找工作的失業者占總體勞動人口(labor force)的比例。

另一個高度相關的衡量指標則是「U6」。這包括那些因受挫折而不再積極找工作的失業人口,以及因無法找到全職工作而被迫做兼職的人口。

每當失業率發生變化時,分析師們和媒體都嘗試探索其改變原因。失業率降低是因為越來越多人找到工作,還是受挫折而離開勞動市場。而就業率則是就業人口與勞動人口的比例。它測量潛在的真正工作人口的比例,從而無需確定失業率降低原因。

失業和就業反比關係被打破

在過去30年當中,失業和就業之間的關係幾乎是完全呈反比的。當就業率上升時,失業率就會下降。反之,當失業率上升時,就業率就會下降。甚至連這兩個比率上升或下降的轉捩點也是一致。因此,失業率可以用來代替就業率。但這種關係已被最近一次經濟衰退完全打破。

雖然過去3年半中,失業率已下降,但就業率幾乎一直保持在58.5%左右,遠低於衰退前峰值。

總是有新增及取消的工作機會。所以在過去3年半中,工作淨數(net number)有所增加。但同時,勞動年齡人口(working-age population)也發生增長。就業增長僅僅能保持勞動年齡人口中就業比例不變。這就是為什麼工作數量仍顯得稀少。

經濟增長乏力是就業不足原因之一

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勞動人口退出就業市場,停止尋找工作?部份原因在於經濟增長乏力。

但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的穆利根(Casey Mulligan)則認為,部份原因是:如果收入增加就會失去政府福利。有些人放棄低薪就業機會,從而領取政府福利,例如失業保險、糧食券和傷殘撫恤金(disability benefits)等。自2009年以來,收取傷殘撫恤金的人數增長13%,而領糧食券人數則增長了39%。

長期失業人口比例居高不下

以上這些求職不利因素也可能解釋為什麼失業超過26週的人口比例居高不下。在2010年4月和2011年3月,長期失業人口占總失業人口比例兩次達到45%。目前該比例仍在37%以上。而1980年代初,當美國經濟經歷了類似衰退時,長期失業比例從未超過27%。

從過去幾年的經驗中,美聯儲可能會得出兩個推論。第一點是在聲明經濟衰退結束之前,勞動市場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恢復。乏善可陳的就業機會創造和低就業率已經持續了三年,而沒有明顯的改善跡象。

第二點是量化寬鬆政策(和其他財政與貨幣政策)都沒有特別有效的刺激就業增長。因此,美聯儲維持寬鬆貨幣政策,直到失業率降至6.5%的決定,可能需要重新考慮。

相關新聞
擔憂台海衝突 特斯拉促供應商離開中國與台灣
美聯儲報告:高通脹令65%美國人財務狀況惡化
美國未走向經濟衰退 分析師點出三大原因
芯片業面臨人力短缺 專家籲促進美印人才流通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