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家

衛國戰爭之淞滬大會戰14:推波助瀾

原作(大陸)徐志耕  編輯(大陸)黃原真

中國大陸學者所纂寫的「衛國戰爭大會戰」系列,嚴謹地、忠實地記錄了大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浴血守土、報效中華之可歌可泣的光榮歷史。本欄轉載自黃花崗雜誌連載「衛國戰爭大會戰」系列〈淞滬大會戰〉之紀實,展人物春秋之史章。在中國共產黨顛倒是非的謊言蒙蔽真實歷史、道德紛失的年代,重現大時代刻記的忠貞,滌蕩人心,誠殊珍貴。從14集起,為松滬大會戰紀實下篇:〈抗戰的洪流〉之連載。



二、抗戰的洪流

推波助瀾

作為1935年的退役大將,松井石根在湖光山色中休養,安度著他孤寂的晚年時光。他已經59歲了。自從投入名古屋的陸軍幼年學校開始,他為日本國的侵略和擴張出生入死。他參加過日俄戰爭,當過關東軍的高級參謀,又任過日本駐歐洲、美洲和中國上海、廣州領事館的武官以及日本駐華公使館的武官。在田中義一召開決定侵略中國的具體方針的「東方會議」上,松井石根曾舀滔不絕地介紹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形勢,為軍國主義的「大東亞共榮圈」獻計出謀。

如今,他老了,他身邊沒有子女。回顧戎馬一生,他深感「欣慰和滿足」。他仍然堅持每天記日記的習慣。他關注著「中國事變」。

1937年8月14日是個悶熱的夏日,從東京來的電話使他激動和振奮:陸軍大臣杉山元大將要他速去東京,有軍機大事相商。

富士山距東京只有80公里的路程。他立即動身,他和杉山都是陸軍士官學校的畢業生,畢業後都在參謀本部服務,杉山比他小兩歲,但59歲的松井石根對57歲的杉山元極為尊重,因為陸軍大臣的軍令代表天皇的意旨。

第二天,松井石根在宮中拜受裕仁天皇任命的上海派遣軍司令的詔令。對於這道欽令,松井誠惶誠恐,他從內心深處感謝天皇對他的器重和信任。自從8月13日傳來上海事變的消息,松井的心就不平靜了,他發表演說認為,應大膽溯長江挺進,攻克國民黨政府首都南京。他說:「迅速拿下南京,隨之實行人道的佔領政策和公正的市政管理,這將說服中國公眾摒棄蔣介石,把他們的命運託付給日本領導人。」

8月16日,參謀總長載仁親王大將頒佈《關於派遣軍之奉敕命令》,松井石根聆聽參謀總長的指示,關於派遣軍的任務,是「掃蕩上海附近之敵軍,佔領其要地,保護上海僑民之生命』」。

載仁大將派給松井的部隊,只有第3師團和欠一支天穀聯隊的第11師團,還有榴彈炮、高射炮、迫擊炮、裝甲車、偵察機、重機槍、架橋渡河的工兵、野戰毒氣排以及軍用信鴿小隊等等保障部隊。但是,松井石根認為派遣軍的兵力太薄弱,他認為投入不足兩個師團的兵力,不僅難以作戰,反可能招致眾多的犧牲,連保護僑民的任務都不易完成,他認為應該派遣五個師團。可是統帥部堅持認為兩個師團足夠了,他們舉了一個實例:12,000名關東軍征服了20萬的張學良部隊。

極其自尊的松井無言以對。他知道,他的復出,完全是軍部認為他對上海的熟悉以及他的豐富的軍事經驗和學識,他不能示弱。杉山陸相等人認為:三個月可以征服中國。松井沒有說這句話,但他把派遣軍的任務擴大了,他的目的是「佔領南京」。退役的將軍重新披掛上陣,天皇決定面授機宜。8月17日上午10時,松井石根榮幸地進入皇宮拜謁裕仁天皇。他一身戎裝,大將的星徽耀眼而奪目。

天皇賜座後,說:「朕委以統率上海派遣軍,宜細察宇內大勢,以速定敵軍,揚皇軍威武於內外,以應朕之倚重。」

松井說:「臣石根拜領上海派遣軍之大命,受賜優渥敕語,誠惶誠恐,不勝感激之至。謹奉戴聖旨,唯仁唯威,發揚皇軍之宗旨,以安宸襟。」

接著,天皇問松井石根:「今後採取什麼方針才能完成派遣軍的任務?」

松井信心十足:「派遣軍遂行其任務,將與我海軍密切協同,並密切聯絡當地我官憲尤其是列國外交使團及軍隊,齊心協力,以迅速恢復上海附近之治安。」

天皇側耳聽著,他欣然點了點頭。對於上海作戰,海軍強烈要求增兵,陸軍部認為「三個月可以滅亡中國」。剛剛上任的近衛文磨放棄了對中國戰局不擴大的方針,宣稱:「採取斷然措施,對華一擊。」被重新起用的松井石根,心中又燃燒起了已經熄滅的戰火,見完天皇後,他對近衛首相表示:「拿下南京,打垮蔣介石政權,這就是我必須完成的使命。」。

這個時候的松井石根,內心是狂野不羈的,他渴望率領大軍征戰中國。他多年來在中國奔走,呼籲「大亞細亞主義」,一副溫情脈脈的」和平」嘴臉突然變成了槍炮和刺刀,前後的行為看似矛盾,卻是一脈相承的。這一切都緣於他骨子裡的侵華本性。

名古屋出生的松井石根大將為了「體察聖旨」,全然不顧世人和歷史對他的嘲笑了,他已經翻了臉,對「中國的有識之士」,他將「揮所謂破邪顯正之劍誅殺馬謖」!

跟隨松井石根出征的是他家鄉名古屋的第3師團和善通奪的第11師團約4萬多人。當時,日本只有17個常設師團,平時每個師團的兵力有21,000多人,戰時擴編成特設師團,人員就擴充為24,000至28,000多人,即由現役的38萬人擴編到73.8萬人。除了預備役兵外,日本的兵役制還有後備役兵87.9萬人和補充兵役240多萬人,各種兵役人員合計有448萬多人。軍事帝國的兵役制度為它的侵略和擴張政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增援大軍。

而當時的中國,只有202.9萬現役兵,預備兵役和後備兵役一無所有。1936年為應付時局只訓練了5,000名壯丁。中日戰爭爆發時,本準備訓練壯丁100萬人,因為倉促和來不及准備而沒有實現目標。

人口眾多的中國沒有打仗的准備,在兵力上不如一個小小的島國。

實際上,松井石根率領的兩個師團的增援大軍,對於上海的日本海軍陸戰隊來說,這已是第二次增援了。

「八﹒一三」事件後激戰了兩天,4,000多日軍雖然大部分陣地未丟,但傷亡慘重。海軍陸戰隊司令長谷川清於8月16日向日本海軍連發兩份緊急電文,要求迅速增兵。

當天晚上,海軍軍令部下令將在旅順待命,原準備去青島的橫須賀鎮守府第一特別陸戰隊、吳鎮守府第一特別陸戰隊共兩個大隊約1,400人和佐世保海軍陸戰隊兩個大隊約1,000人,立即開赴上海。

從佐世保出發的兩個大隊在海上航行了3天,他們雖然加大航速全速前進,趕到上海已經是8月19日的晚上了。

2,400人的援軍除了加強虹口地區的防守外,在黃浦江一線即楊樹浦路東西配備了防禦連:從8月19日到8月22日,中國軍隊在楊樹浦和彙山碼頭的生死拼搏,對手就是剛剛登陸的日軍首批增援部隊。:

浩浩蕩蕩的艦隊從日本海黑壓壓地向東南方向的太平洋西岸前進。與第一次增援部隊不同的是,第3師團和第11師團在登陸時遇到了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停泊在長江口和黃浦江上的艦艇,被中國空軍和浦東的炮兵多次攻擊!

老謀深算的松井石根,從熊本啟航時就測好了潮汛。船到長江口時,正是黃曆的七月十七。農諺曰:「初三潮,十八水。」七月十八日淩晨,西曆8月23日,乘著白茫茫的晨霧和白花花的潮水,十多艘艦艇上放下來幾十艘汽艇,探照燈像利劍刺破晨曦,日軍爭先恐後地躍上汽艇強行登陸。

這裡北接瀏河,南連吳淞,與獅子林炮臺毗鄰。小川沙的男女老少,世世代代在長江邊種地打魚,繁衍生息。七月十七日下午大約5點鐘,從吳淞口方向開來18艘「黑殼輪船」——當地民眾稱軍艦為「黑殼輪船」。這一天,從瀏河到吳淞口雲集了33艘日本軍艦。對於善良的老百姓來說,他們只知道日本兵和中國軍在虹口打仗了,他們經常看到日本的軍艦從吳淞口進進出出,他們沒有想到戰火會燒到自己家門口。

保安隊在海塘上站崗放哨。56師的步兵連在海邊的碉堡裡架起了機槍。

過了半夜,軍艦上的大炮響了,第一炮擊中了川沙鎮上嚴家茶館的一角。保安隊員徐阿高那天正好放哨,他是深夜1點多聽到槍炮聲的,他立即開槍還擊。外號叫老四的李錫尹也是保安隊的,他是小川沙人,他二哥一見日本人要上岸,立即飛跑到薛涇塘去討救兵,他一走,暴風雨般的槍彈就飛過來,村莊頓時變成了火海。

在海塘上放哨的保安隊和江防部隊進行了不屈的抗擊,由於敵大部隊的登陸和日軍海空軍的火力支援,終因寡不敵眾而撤退,日軍步步緊迫。

塘灣、韓家宅、聞家宅、張家宅、牌樓、河塘腳等村子裡的人赤著腳逃命。大的哭,小的叫,扶老攜幼四散躲避。跑不動的,順路躲進稻田裡,韓家宅的顧慶貞剛鑽進稻田,就看見六七個日本兵點火燒房子了。一個老人看著日本人燒著了自己的家,連忙鑽出稻叢想去救火,結果被日軍事打傷了腿。還有來不及跑的,都被日本兵打死了。張家宅的金兆其那時才9歲,他跟著大人跑,在他後面幾個跑得慢的老人都被槍打死了。日軍登陸後,聞家宅首當其衝,全村9戶人家房子全被燒毀,聞愛生一家9口三代人全被關在房子中活活燒死。趙志衝一家5人是被日本兵用刀砍死的。最慘的是他即將生產的妻子,竟被日本兵開肚破膛!

韓家宅村只剩14個人。登陸的日軍一刀一個,殺死了13個,留下一個13歲的少年,肩膀上和額頭上留下兩處刀疤。離韓家宅不遠的石家宅,31名男女老少被日軍用鐵鏈拴在一起後,澆上汽油活活燒死。慘叫聲和怒駡聲撕人心肺,喪心病狂的日軍朝著燃燒的人群開槍。據統計,羅徑鄉十多個自然村被燒房1,000多間,被害人2,244人,占全鄉總人口的80%。黃曆七月十八日作為全鄉的祭日沿襲至今,一塊刻有「永誌不忘」四個大宇的花崗岩石碑,矗立在1937年8月23日侵華日軍的登陸地。

…沙口登陸的日軍第11師團向著瀏河和羅店進攻。從吳淞鎮以南張華浜登陸的第3師團經過激烈戰鬥,攻佔了吳淞鎮後,向著寶山進發。

面對水天一色的吳淞口,松井石根拔出指揮刀下令:「封鎖長江口,中國船隻一律扣押!」@(待續)

--轉載自 黃花崗雜誌第二十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