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徹:帶領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清政府為什麼會倒臺?

人氣 1442
標籤: , ,

【大紀元2016年06月26日訊】前一陣子有個朋友問我中國的目前狀況與清朝末期有何異同,我隨口跟她說了幾句話,我的觀點是中國目前的狀況和清朝末期的狀況相同點非常多,但不同點也很多。最大的不同是商業結構已經和清朝時期有了巨大的差異,目前中國的主體人群已經不是農民,而是商業結構中的工人們,目前中國的農民也已經很難依靠土地耕種為生了,因為人口很多,人均土地不足,糧食價格低,單純以此為生是不可能的事情,就算是農民也要有其他的工作才可以勉強維持生活,因此形成了特色的農民工群體。商業結構使得更多的人成為了工人,這是相對於清朝末期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農民最大的不同。也是未來不可能再有一個集權週期的基礎。這種對於基本生存方式的思維上的轉變就是根本的希望所在。

然而,除此之外,目前的中國和清朝末期仍然有非常類似的地方。一方面,社會上很多人看到中國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一個徹頭徹尾的窮人國變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餓死了那麼多人,到現在人們豐衣足食,最起碼已經保障了基本的生活,並且能夠基本保障了現代的生活方式。很多人認為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中國人的腰板挺了起來,有了很大的國際話語權,軍事水準也上來了。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時間拉回到清朝時期,在乾隆年間,中國差不多占到世界經濟總量的一半,那時候,世界其他國家還正在工業革命,經濟突飛猛進的時期。而中國採取的是閉關鎖國的政策,到了1840年,中國的經濟水準仍然是世界第一,可是世界第一的經濟卻輸給了利用工業革命迅猛發展起來的英國,因此,和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被迫開放了港口,也賠了不少錢。

如果說這時候,清政府仍然夜郎自大,並沒有特別把這次失敗當成一回事,而是仍以大國自居,對洋人施以小恩小惠的心態,那麼第二次鴉片戰爭對於英法聯軍的失敗,很多人已經轉變了看法,失敗的第二年,大約1861年開始,慈禧太后開始扶持洋務派,一場如火如荼的洋務運動便開始了,李鴻章、張之洞等等被啟用。那時候的思想是「師夷長技以制夷」「中體西用」。這個時期可以說中國已經想要主動打開大門學習西方的一些東西,但是所學的東西不包括制度,而是其他的商業、軍事等等,這種開放的思想不能不說是一大進步。可是仍然是因為並不瞭解西方體制和商業、軍事等等之間的關係,他們仍然認為兩千年流傳下來的孔孟思想、法家系統是一套非常完善成熟的社會體系,這一方面,清政府包括當時的權臣有極大的自信。並且經過三十多年的學習,也確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商業和軍事方面的成果都非常顯著。

到了1894年前後,中國的經濟總量仍然在全世界數一數二,軍事上經過學習西方的技術,也可以說具備了當時世界的最高精尖的武器裝備,恰恰在這一年,爆發了甲午戰爭,中國以失敗而告終。開始學習西方的清政府可以說已經不是閉關鎖國,為什麼經濟總量和武器裝備並不差的情況下而敗北?很多人在當時已經反思這是制度問題,而非單純的經濟和軍事水準的問題,康梁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但是變法失敗了。沒過幾年,不知道清政府哪裡來的自信,也確實是在洋務運動中中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吧,慈禧太后竟然向西方列強同時宣戰。或許,中國有這個宣戰的資本,武器進步,經濟總量在全球數一數二,或許當時的清政府認為,「之前我的武器落後,你們這些洋鬼子看不起我,現在我的武器也不落後了,你們怎麼還敢造次?」一如現在很多人認為經濟總量上來了,軍事水準上來了,西方人就應該對中國高看一眼一樣。事實上,歷史縱向來看,中國目前的競技水準和清朝當時在世界上的經濟水準並無二致,中國目前的軍事水準和清政府當時在世界上的軍事水準也並無二致。同樣的經濟能力和軍事水準,給了不同時期的中國人幾乎是相同的自信。然而,歷史告訴我們,曾經,我們輸的很慘。

清政府對於「中體西用」的政治商業制度非常自信,清政府讓中國的經濟水準居於世界前列,清政府提高了中國軍事水準,在二十世紀前後,中國的武器已經非常先進了。可是最終,清政府玩兒完了,而後中國步入了軍閥混戰的民國時代。

也許中國正是中了歷史週期的毒。清政府是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閉關鎖國被迫打開國門,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中國又開始了以「獨立自主」為名的實質性的閉關鎖國政策。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是被西方列強用槍炮打破,而二十世紀後的閉關鎖國是被自身的貧窮衝破的。而我們卻說清政府是喪權辱國的被迫,而改革開放是主動開放。道理也許沒錯,然而,只是被迫的原因不同罷。改革開放後,我們又有了幾乎和清政府一樣的對於本身制度的自信,我們對於西方的學習仍然是不學習制度,只學習商業模式,確實,三十年來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經濟總量再次居於了世界第二的水準,目前世界上衡量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GDP占了非常高的比重,這和清末民國時期不同。如果清末民國時期仍然拼經濟總量而非軍事水準和制度水準的話,清末民國也是全球第二或者第三大經濟體,從這個角度上講,西方列強似乎不會有任何一個國家敢於主動侵犯中國了。也許很多人並不清楚,中國在民國時期,經濟總量,也就是現在所講的GDP(GrossDomesticProduct)居於世界前列,後來經歷了抗日戰爭,中國和日本等同時淪為一窮二白的國家。也就是從同樣一窮二白的起跑線上,中國經歷了毛時代,經濟水準被世界迅速趕超,近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在世界上的經濟水準只是一個自然恢復狀態。

歷史的週期不可能只迴圈開始和過程,結果也會相似吧。歷史縱向中,目前和清末時期,同樣的經濟水準,同樣的軍事水準,同樣的制度自信,同樣的只學習商業模式和科學技術軍事技術,不學習制度。洋務運動持續了六十年為清政府續命,那種方式無異於飲鴆止渴,最後想立憲都沒人信了,現在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了,社會矛盾不斷激化,如果仍然在制度方面沒有覺悟,最後的下場似乎也可以預見。

還是在歷史縱向中,人民是不在乎清政府的,中國也並沒有因為清政府的敗亡而消失,只是清政府的夜郎自大和盲目的制度自信讓它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自我迷惑,如此而已。

那麼,為什麼清政府帶領中國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經濟體,帶領中國軍事水準成為世界前列,最後仍然敗亡?原因很簡單,在沒有人權的體制裡成長的人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同,索取利益的方式不同,不能保證真正的人才流向他想去的地方。個人的夢想都無法保證,卻要這個整體在世界上立於不敗之地,難道不是笑話嗎?

──作者博客

責任編輯:趙元

相關新聞
【歷史今日】孫中山推翻滿清 以三民主義救中國
巨變中的中國  及其對香港日本的影響
李嘉誠談中國經濟和英國退歐
中共官員人數膨脹 數字昭示政權末日危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