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針灸治療慢性胃炎 優於西藥雷尼替丁

人氣 1298

【大紀元2016年09月09日訊】(大紀元記者張秉開綜合報導)一項中醫臨床研究證實,針灸可以減輕胃炎的痛苦,療效比藥物雷尼替丁更好。

據美國一家針灸研究機構HealthCMi近日報導,中國郴州市的臨床研究人員對比針灸和雷尼替丁分別治療56例慢性胃炎的效果,發現針灸可以比雷尼替丁更有效地減小或消除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病變和炎症。

臨床醫生使用胃鏡檢查證實,針灸的有效率高達96.4%,而雷尼替丁的有效率僅為69.9%。

該研究發表於2015年第10期的《上海針灸雜誌》。研究者在報告中描述,俗稱的胃炎在醫學中定義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是以胃粘膜炎症為特徵的消化疾病,造成消化不良、燒心、噁心、嘔吐、腹脹、呃逆或柏油樣大便等痛苦。

雷尼替丁對症治療 副作用大

現代醫學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方法,主要是清除幽門螺旋菌的對症處理。研究人員按照西醫的這一原則,給予一組56名患者口服雷尼替丁(150毫克,每天兩次)的治療。雷尼替丁是一種組胺受體阻滯劑,以減少胃酸產生作為藥用機理,適用於防治胃腸潰瘍和胃酸食道反流病。但是,雷尼替丁的副作用很多,如容易增加患肺炎的危險、對胎兒不利,以及透過母乳影響嬰兒等。

針灸(fotolia)
針灸(fotolia)

中醫辨證分析 精深全面

為了對比療效,研究人員對另一組56名患者進行針灸。但在決定針灸方法之前,研究者進行中醫辨證分析,分辨患者慢性淺表性胃炎的四種主要病因(飲食不節、情志因素、感受邪氣和稟賦不足),之後將慢性淺表性胃炎分別診斷為五種類型,即脾胃氣虛證、脾胃虛寒證、肝胃不和證、脾胃濕熱證和胃陰不足證。

最後,研究者選擇脾胃虛寒型作為研究對象,制定適合患者個人病情的針灸方法,如疏通肝臟和胃腑能量流動、提高脾胃的消化功能、滋養和補充身體,達到中醫要求的整體調理之療效。中醫將此描述為「疏肝和胃、健脾理氣、養陰益胃」。

針灸法簡便、安全、經濟

研究人員選擇和作用適當的單一或多個組合穴位,在試驗中針對脾胃虛寒型的慢性淺表性胃炎,選取三條經脈上的五個主穴進行針灸,即任脈的氣海和關元穴、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和天樞穴以及足太陰脾經的三陰交。

研究人員給予患者每日半小時的針灸,十天為一療程,共兩個療程,療程的間隔為一天。

專家表示,針灸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是目前主要的外治法之一,具有經濟、方便、 安全的優勢。#

責任編輯:林琮文

相關新聞
針灸防治胃病(一)
針灸防治婦科病(一)
針灸防治關節炎(一)
針灸防治糖尿病(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