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遭產業轉移重擊後 紐約製衣業招工難

招不到工人有活沒人做 製衣廠老闆怨奧巴馬健保太寬鬆 製衣不如護理

紐約製衣廠中的中國工人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圖為車衣車間中懸掛的中國掛曆。 (施萍/大紀元)

人氣: 1439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7年06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施萍專題報導)住在紐約布碌崙國王高速路(Kings Highway)的阿媚每天早早起床,開車去新澤西的一個製衣廠上班。30多年前從香港來美的阿媚今年64歲,她的人生經歷就像一部活生生的紐約製衣業歷史,有青春有輝煌,有坎坷有低谷,如今已是暮年。

「我從12歲就開始學徒,師傅讓我從車圈圈開始,再車直線,然後訂牌子,後來是袖口、領子……」阿媚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來到美國後,她就做車衣工。1996年,她在華埠布隆街(Broome Street)418號開了自己的製衣廠,一幹就是5年。

「我那時手下有30多工人,除了自己的工資,我和合夥人每月還能營利一兩萬美元。」阿媚說。「那時候製衣廠很賺錢。」

曼哈頓中城製衣廠老闆Joe Ferara和他的工人在製衣車間裡。
曼哈頓中城製衣廠老闆Joe Ferara和他的工人在製衣車間裡。 (施萍/大紀元)
曾幾何時,布碌崙8大道65街這裡三條街都是製衣廠。
曾幾何時,布碌崙8大道65街這裡三條街都是製衣廠。(施萍/大紀元)

「9.11前,華埠製衣廠有500多家,工人3萬人。」曾經擁有上千工人的製衣廠、連續14年擔任紐約華人車衣商會會長的林建中介紹說。

八十年代後期,因為中國開放加上亞洲其它地區低廉的勞動力,美國的製衣業逐漸轉向海外。另外,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更像從天而降的巨石,把紐約華人的製衣業大門徹底地關上了。據成衣酒店公會23—25的資料,華埠的24,500名工人在9.11後的兩星期內就失去了工作,其中包括13,000名車衣工。9.11後,阿媚的工廠搬到了基絲汀街(Christie Street),又堅持了3年,最後因為市場不好,無力支付翻倍的房租,只好轉手賣出。

成本上漲市場不漲 有衣無人做

林建中說,製衣行業萎縮後,工人很多都是50歲以上的人,他們不能像年輕人那麼容易轉行,很多人做了護理。

仍然留在製衣業的車衣工極少數留在了華埠,有的去了布碌崙,有的去了中城時裝區。阿媚原來的合夥人曾經是一個車衣機器和零件供應商。據她說,原來紐約有八九家車衣供應商店,現在只剩下一家了。從這個數字可以看出紐約華人製衣業的萎縮程度。

「現在華埠剩下的製衣廠只有十多家,布碌崙最多,還有三五十家,剩下的就是中城了。」阿媚說。紐約市房租飛漲,製衣材料價格也不斷上漲,只有成衣的收購價不漲價,「現在生意很難做了」。

因為房租的壓力,原來在皇后區長島市及法拉盛的製衣廠都相繼關閉了,華人老闆開的製衣廠只剩下布碌崙一個地區。現在,這裡的製衣廠還面臨著另外一個問題:招人難。

阿媚的朋友阿娟經營布碌崙的一家製衣廠。她們現在的難題是不知從哪裡能招到工人。「人們都去做護理了,不願意做車衣。」大家都說。

為什麼呢?「做護理一個鐘15美元,做車衣才5、6、7美元,你說誰會做?」阿媚說。大家抱怨奧巴馬醫保太寬鬆,讓很多人得機會占政府的便宜。看看滿街的護理中心就知道,「老婆照顧老公、女兒照顧母親都要向政府拿錢,所以都不做工啦」。

有20名工人的阿娟說:「衣是有的做,但是沒人做;而且衣服太便宜,做老闆的太辛苦,不虧本就算很好了。」她說,她也要把自己的護理證更新一下以供急需之用。

阿媚的供應商朋友不僅供應機器,也回收機器,在他看來,製衣業關門的多,開門的少,一直在走下坡路。

市長欲讓時裝區搬家 華人不看好

在紐約的製衣業中,華人職工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或者說,製衣業還是華人的一個傳統行業。曼哈頓中城時裝區(garment district)的弗拉拉製衣廠(Ferara Manufacturing)老闆弗拉拉(Joe Ferara)曾對記者介紹說,在他的85個車衣工中,有50多人是中國人。

上個月剛從中城美國公司辭工的阿宇說,公司原來有40多個工人,30個是中國人。「因為市場不好,公司裁員,我走的時候只剩下幾十人了。」她說。

目前紐約的兩大製衣中心──曼哈頓中城和布碌崙,無論從產品類型、工人來源和技術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據阿娟介紹,布碌崙衣廠主要生產針織品,以及睡衣或者泳裝等一般產品;而曼哈頓中城主要生產時裝。

「我們工廠生產訂製女裝,包括夾克、女褲、襯衫、羊毛衫等。」弗拉拉說。「產品一半在美國銷售,一半出口歐洲和日本等亞洲國家。」他認為,曼哈頓中城和布碌崙之間幾乎沒有合作關係,「因為這裡生產的是高端產品,而布碌崙都是低端的」。

阿宇在時裝區工作時的工作是做樣品:「我們的訂單一半在這裡做,一半發給中國。」

弗拉拉說,根據市政的統計,時裝區有工人7,000人,布碌崙有4,000人;在工資上,曼哈頓工人掙的是布碌崙工人的2倍高。「而且我們的工人分布在各地,從皇后區、曼哈頓、新澤西或者布碌崙各地來這裡上班;布碌崙工廠的人一般都住在布碌崙。」

市長白思豪今年2月提出的紐約製造(Made in New York)計劃,欲投資2.36億美元,把目前曼哈頓時裝區的工廠全部搬到布碌崙去。

「這是不可行的。」弗拉拉說。「時裝業是個非常專業化的產業,你有了個設計,還要釘珠、刺繡、接縫、釘扣、皮色……所有工序都要在一起,你需要把所有人都搬過去,你需要把百老匯搬過去,把紐約搬過去——這是個宏偉計劃,那我們就可以搬過去。」

「我感覺市長的想法不好,」阿媚說,「服裝業要成行成市嘛,百老匯老闆來看樣品,怎麼能到布碌崙來看?不如在中城。」

林建中20多年前擔任時裝區經濟發展中心董事的時候,就曾經提出,讓政府來保護時裝區。「你既然給低收入的家庭保護,服裝業的人都是低收入的,也應該給服裝業保護。」他說。「政府可以給服裝業的地稅優惠,鼓勵房主把房子租給服裝業。」至於市長的合理不合理,「我要看他全部的計劃才能下評論」。

製衣家庭出身的紐約市立大學(CUNY)教授譚婉雯則批評白思豪「沒有尋求布碌崙華裔社區的意見」,她說:「我對他的這個計劃很失望,這會導致布碌崙現有的製衣廠被迫搬遷。」

關於時裝區的改革方案問題,日前時裝區從業者正在和市政府緊鑼密鼓地討論當中。

阿媚說,除非川普總統大力保護民族工業,使服裝價格上升,否則紐約的製衣業「還是個夕陽行業」。◇#

責任編輯:艾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