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為捍衛SHSAT而走出來的紐約華人

4月30日100多名紐約市華裔家長到州府抗議白思豪關於特殊高中考試的改革方案。 (施萍/大紀元)

人氣: 182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9年05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施萍紐約報導)4月的最後一天。清晨6點多,天下著濛濛細雨,在紐約曼哈頓第14街交第5大道的路口邊,站著幾個華裔女子,她們拿著標語牌,身邊擺著大包小裹。

11歲的貝賽小學生趙偉文也跟媽媽到州府爭取保留SHSAT。
11歲的貝賽小學生趙偉文也跟媽媽到州府爭取保留SHSAT。(施萍/大紀元)

她們中有年輕人,但更多的已經鬢角發白,但是她們都說著一口流利的英語。她們還有一個共同點,即她們都和紐約市的特殊高中有關,不是自己本身就是畢業生,就是她們的孩子是那裡的畢業生,或者,她們有孩子即將要上特殊高中。她們到這裡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去紐約州政府奧伯尼去抗議、去請願、去遊說,誓要保住紐約市特殊高中的入學考試(SHSAT)。

布朗士科技高中畢業生朱雅婷(左2)在州府眾議員辦公室為保留SHSAT發聲。
布朗士科技高中畢業生朱雅婷(左2)在州府眾議員辦公室為保留SHSAT發聲。(施萍/大紀元)

今年的特殊高中發榜之後,以紐約市最好的高中史岱文森為例,全校錄取的900名學生中,只有7個非裔學生,絕大多數都是亞裔,其中中國人比例最高。市長白思豪對此極其不滿,計劃取消特殊高中的入學考試。

紐約眾多華人家長4月30日乘坐4輛大巴前往奧伯尼抗議取消特殊高中。
紐約眾多華人家長4月30日乘坐4輛大巴前往奧伯尼抗議取消特殊高中。(施萍/大紀元)

「這是對亞裔的種族歧視。」組織昨天抗議活動的志願者之一、曼哈頓家長、市三所最好高中之一的布朗士科技高中華裔畢業生朱雅婷說。她在3月15日市政廳舉行的有關紐約市教育的市長控制權問題的聽證聽也是這麼說的。

4月30日100多名紐約市華裔家長到州府抗議白思豪關於特殊高中考試的改革方案。
4月30日100多名紐約市華裔家長到州府抗議白思豪關於特殊高中考試的改革方案。(施萍/大紀元)

朱雅婷今年三月份才正式加入捍衛特殊高中考試的隊伍中。雖然她是特殊高中畢業生,但是目前她的大女兒已經從史岱文森畢業,小女兒還小,這件事情和她本人的切身利益不太大。

「我一聽這是事情就說:什麼?這太不公平了!所以我就出來說話了。」由於她是特殊高中畢業生,了解紐約市,而且說的一口地道的英語,她很快被大家推舉成發言人。

朱雅婷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中得出結論:SHSAT是一個有效的好制度。據她回憶,在她上高中的80年代,布朗士科技高中裡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學生是非裔和拉丁裔,剩下的40%是亞裔,30%是白人學生。而且,當時的另一所特殊高中布碌崙科技高中也是大多數學生是非裔和拉丁裔。

「所以現在的問題不是這個考試造成的。」她說。那是什麼造成的呢?她表示,有多種因素,比如後來紐約市把很多社區的天才班、初中的快班都取消了,同時紐約市的亞裔人口也增多了。大家知道,亞裔的家長們都是不論多遠也要把孩子送到天才班的一群人。

「在這個問題上,中國人的家庭和教育理念等傳統觀念確實起到了作用。」她說。她自己的家庭就是中國移民在美國的奮鬥史的一個縮影。

朱雅婷的父母剛來美國的時候,全家人擠在一個小公寓裡,是父母省吃儉用、做出巨大犧牲,供她們幾個孩子讀書,才讓她們都成長為有用之才。中國人重視家庭、重視教育,都爭取進入特殊高中,上好大學,進入美國主流社會,實現父母的美國夢。

紐約華人的第一次團結

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這一次面臨市長取消考試的計畫,華人都坐不住了。皇后區家長李女士的女兒從史岱文森畢業多年了,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她說:「特殊高中對我們華人特別重要,是我們的孩子考努力學習爭取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站出來發聲。」

朱雅婷表示,他們家長組織幾乎每週都有活動,大家都積極參加。「我來美國40多年,這是我第一次看到華人社區這麼團結,發出這麼大的聲音。」她說,「這對中國人來說是好事。」

另一個曼哈頓的家長克里斯蒂娜也有這種感覺。她說:「我1970年來到紐約市,從來沒有看到這麼多中國人對一件事情這麼熱情。所以不論結果如何,我們都要發出聲音,因為這是個過程,如果結果不如我們的願望,我們也出來為社區做了件事情,那就是,讓他們看看,我們有這麼多人,這麼大的力量。」

家住貝賽的11歲的小學生趙偉文從小就被媽媽帶著到處找天才班。今年秋天他就要進入最好的天才班學習了。他說,他以後也要考特殊高中,所以他也來努力保住SHSAT。「你既要聰明,還要努力,取消考試是不公平的。」

旅美湖南同鄉會的楊漢清說,「我今天感覺特別好,這裡不分黨派,都是為了華人在美國的公平公正待遇而走出來,雖然我的孩子不是特殊高中畢業的,我也要出來發聲,為華人維權。」◇

責任編輯:家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