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獷 與 典雅的對話

專訪人形藝術創作者 林秋水
子嫣
font print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30日訊】小時候愛看戲,沒想到戲曲人物就此住在記憶深處,當他開始做第一個人形娃娃,中國戲曲人物中的女子形象就這麼一個一個在腦中、在手上鮮活起來。

最近看了一場很特別的展覽——「戲夢人生」林秋水人形藝術展。一尊尊戲曲中的人形偶,從戲曲情境中定格了下來,時光凝止在戲劇張力十足的那一刻,彷彿聽到南腔北調的傳統戲曲在裙角款擺之間輕輕流瀉出來。

看了這麼秀麗精巧的人形偶,不免遐想創作者是一個怎樣巧手慧心的女子?約莫過了三十分鐘,謎底終於揭曉。他一來就抱怨說都是金庸害的,因為金庸的武俠小說裡,有個漂亮的女生叫秋水,人家一看這名字都以為他是一位曼妙女子;出人意表的,眼前的秋水是一位中年壯漢!

打開記憶的盒子

林秋水說,從小很得父親疼愛,出門應酬都帶著他,所以他看了很多的戲曲,京戲、崑曲什麼都看。這個小跟班看戲可是看得非常投入,他曾經在看「四郎探母」中,見四郎對母親的思念那一段,感動得淚如雨下。

戲曲人物就這麼伴隨著他成長,他從來都不知道,他是那麼忠實地把戲曲人物保留在記憶裡,當他開始做第一個人形娃娃,中國戲曲人物中的女子形象就這麼一個一個在腦中、在手上鮮活起來。

他談起了人形創作的緣起:「我是基督徒,我們教會要舉行義賣,那個時候就跟教會的年輕人說,不如自己來做一些東西,可能比拿出家中不用的禮品出來充數,還要有意思;就這樣,我就參照一本書上的講解,做了一個日本的那種沒有五官的小紙人形,做的時候,感覺那種成就感就慢慢地被帶動起來。」

他又說:「然後那個時候,像我的個性就不能這樣就滿足,接下來常常逛書店,剛好看到我們老師的作品,我就被她的那種娃娃吸引了,那時候家裡也許可,就讓我去日本學習。」

林秋水的老師是頗具知名度的日本人形創作家——原康子,在短短六天的密集教學中,教會了林秋水如何做一個人形娃娃,她不但教他做的技巧,而且給了林秋水一條明徑,她說:「你是中國人,為什麼要做日本人形?你應該做中國人形。」

戲曲人物典雅再現

從日本回來,他就開始嘗試用日本人形的做法去做中國式的娃娃,這麼一路走來,林秋水已經做了十幾年的娃娃了。

展場上的中國人形偶有漢、唐、元、明、清歷代仕女,有耀眼亮麗的戲曲人物——《西廂記》的紅娘、崔鶯鶯、《二進宮》的郭妃、《鎖麟囊》裡正待出閣的小姐、貴妃醉酒……千姿百態的陳列一室。

林秋水說:「做一個娃娃出來,其實很簡單,但是要抓她的神韻,做到讓她能夠吸引別人,甚至把自己所喜歡的那種對她投入的巧思,和對她整個的那種成就感的期許,那都是要靠經驗來抓。」

「那時候只要做出來,就很快樂,每一個成品,都用快樂的感覺去看它的成果。」快樂,很單純也很有內涵!那一刻,從林秋水始終落拓朗朗的笑容裡,我彷彿瞥見了古典人形偶獨有的細緻典雅!

認真埋首在自創的人形藝術十幾年,林秋水漸漸地走出自己獨特的風格,並得到了各界的肯定與讚揚,近期的展覽邀約不斷,同時受到台灣郵政局的邀請,發行林秋水人形藝術圖案郵票。

只是因為單純的「喜歡」,林秋水一路用心耕耘、全力以赴,駐足欣賞的觀眾越來越多,可見得開創富有中國文化氣息的工藝家,絕不孤獨!──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聖約翰大教堂擁有雕刻精美的外觀和雙排飛扶壁(flying buttresses)造型,毫無疑問是晚期哥特式建築。教堂長377英尺,寬203英尺,白色拋光外牆上裝飾著雕像、石像鬼(雨漏)、窗戶浮雕,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扶壁。飛扶壁上妝點超過95位十九世紀荷蘭人物。一旁簡約的紅磚羅馬式塔樓與哥特式裝飾風格的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
  • 國立台灣博物館舉辦「捷克城堡與堡邸特展」(Czech Castles & Chateaux),展期自6月13日起至11月30日止。歐洲中世紀城堡台灣巡禮,有近百件捷克珍貴文物精彩亮相。
  • 美國風景畫家阿爾伯特‧比爾施塔特(Albert Bierstadt,1830—1902年)成了溝通東西兩岸的一座橋梁。他憑藉對這片土地的原始之美、希望與力量的深刻感知,捕捉到了美國西部的精神,為那些永遠不會親自冒險西行的觀眾開啟了一扇窗,讓他們得以一窺落基山脈的雄偉壯麗。
  • 富維耶聖母大教堂(Notre-Dame de Fourvière)與巴黎聖心大教堂(Sacré-Coeur)一樣,都是為了遏止社會主義公社的發展而建造,標誌著回歸宗教與傳統。
  • 菲利普期望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能成為精神生活和學習中心,以培養智慧、文化和修養等領域為宗旨。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涵蓋了修道院、修女院、大教堂、圖書館、學校和醫院,還有西班牙王宮,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群。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推出「看得見的紅樓夢」特展,展覽以經典文學巨著《紅樓夢》為題,引領觀眾從物件反映出來的人情物趣,走進文學、藝術交織的美學世界,重新想像盛清貴族世家的榮景,看見《紅樓夢》的絕美與哀戚。
  • 1990年林布蘭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在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竊,還有其它兩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16、17世紀的袖珍肖像畫主要裝在吊墜的項鍊盒或小盒子中,用作外交禮物、愛情象徵或是紀念出生或死亡的紀念品。到了18世紀,袖珍畫因應珠寶而生,出現在項鍊垂飾或鑲嵌在戒指或手鐲中。期間許多來自歐洲的袖珍畫畫家來到美國為新共和國的公民作畫。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袖珍畫的需求迅速增長,在美國市場風靡了很長一段時間。
  • 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Alabama State Capitol)位於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Montgomery),其令人印象深刻的門廊(portico)以新古典主義風格設計,是該議會大廈特色。阿拉巴馬州議會大廈與其它州的議會建築類似,都是坐落在小山丘上,俯瞰整個城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