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舌派黃越綏 不養生自在過人生

人氣 125
標籤: ,

【大紀元8月15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吳淑文/採訪報導 攝影/記者陳建宏 有「毒舌派」稱號的台灣阿姐黃越綏,隨時隨地都展現出「台灣阿姐」的氣魄,舉手投足之間更是煥發出捨我其誰的豪情,這若沒有強健的體魄支撐,如何造就不讓鬚眉的氣勢?若沒有鐵打的身體,如何應付來自各方的挑戰?

關於這個問題,黃越綏的回答依舊不改嬉笑怒罵、談笑風生的本性:「養生?我從不養生,因為上面能進就是養,下面能通就是生,況且我又堅持『四不一沒有』的原則。四不就是不運動、不節食、不保養、不做愛(是找不到對象 );一沒有就是沒有錢。」

普天之下,大概也只有黃越綏才敢如此直言不諱,果真不愧是敢說敢言的台灣阿姐。但是,一個人若沒有相當的覺悟與膽識,怎敢如此挑戰自己的身體?黃越綏的回答更妙:「我的人生在乎選擇題,看淡了是非題。既然選擇不養生,就要勇於面對自己的選擇,接受生命的挑戰。」

〈大難不死〉
從小與死神擦身而過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黃越綏敢於獨樹一格與隨性的態度,一定是體質好,沒經歷過身體的病痛,那就大錯特錯!

黃越綏從一出生就開始生病,不是百日咳,就是氣管炎、腸胃毛病等,幾乎藥罐子不離口,直到三、四歲的時候,才學會正常走路,總之就是那種可能隨時說拜拜的小孩。

她還記得,出生不久即碰到228事變,那時她生了一場大病,差不多就快死掉了,父親連小棺材都準備好了,就等著幫她處理後事;但是做父母的,總是不輕言放棄自己的孩子,所以還是請了一位大夫。當時這位大夫在看過她的病情之後,覺得生機渺茫,存活率不高,除了搖頭,就是準備寫好死亡證明,但正當要離去時,剛好防空演習警報大響,大夫被困在她家中不得出門,沒想到反而就在這時,她竟奇蹟似的重新活過來,一直到現在。

在那麼幼小的年紀即與死亡擦身而過、與死神打過照面,黃越綏非但沒被嚇到,反而提早鍛練出對生死的豁達與超脫,或許就是這樣的緣故,讓她從此笑看人生、自娛娛人,不論是單親媽媽角色的扮演,還是投入民運、婦運及社會運動的改革,她都神色自若,甚至是如果有朝1日得了絕症,她說她也不會與生命硬抗衡,而是該走就走--「不玩了」。唯有看透人生百態、風裡來浪裡去的人,才能對生死這般從容、鎮定,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為自己的生命點光。
〈養生五四三〉
異色幽默
●只要吃素兩天以上,就會不自覺的寂寞起來。
●只要有電梯,絕不走樓梯。
●盡量不壓抑自己,但受不了她的人要壓抑,就不是她的責任了。
●不減肥的OBS(歐巴桑 )比較不會變成其他女性的公敵。
●七十歲以後的特權是,與死神划拳要有技巧。

〈OBS真言錄〉
●做人要像蜘蛛樂於付出,廣結善緣;做事要學蜜蜂,四處採擷別人的優點,才能累積自己的實力。
●追求美麗、健康不是罪過,但不該因噎廢食,否則死有餘辜。
●人瑞不一定都有養生之道,相信基因勝過一切。
●死亡是自然現象,想通了,就不會恐懼;不恐懼,就能活得健康、自在。
●人生的重點不在養生,而是角色的學習與環境適應的挑戰。

〈僅供參考〉
勇於做自己 生命有能量
黃越綏的不養生態度在很多重視養生者眼中,幾乎是口無禁忌到了無藥可救的放肆地步,儘管表面上看起來與現代的健康觀念相互抵觸與矛盾,事實上卻是以一種自我與自在的態度,來過個人率性的生活方式。黃越綏還強調,她的不養生原則,純粹是她個人的選擇,對其他人來說,「僅供參考,並不足取」,所以將來她如果有什麼三長兩短,只是應了「死有餘辜」罷了,親朋好友罵她「活該」,她也會認了。

敢於挑戰別人所不敢的,敢於堅持別人所不敢的,是不是同時也表示黃越綏已沒有情緒的問題?黃越綏的答案依舊是典型的黃氏作風:「情緒與心情是不同的,情緒是短暫的、是剎那間的;心情是可以沉澱的、是可以咀嚼的,這兩者我都無法避免,但我盡量表裡如一、呈現真實,因此開心時就暢懷大笑,不爽就是擺出一張撲克牌臉,甚至『幹譙』也在所不惜,不太有什麼好隱瞞的,但如果與人溝通後發現是自己錯了,我也勇於道歉。」

黃越綏直來直往、不壓抑的個性,也許讓有些人承受不了,但她除了釋放自己,也開放更多的包容去了解別人,同時也讓別人了解自己的「單純化」空間;這種情形就像是拒絕不眠不休,放鬆入睡一樣,當身體處在一種絕對的開放時,在那短暫的片刻,一種新的氣流即隱然形成,生命也獲得了補給的能量。這或許是一種難以形容的精神現象,但應該可以解釋為什麼黃越綏即便是不養生,卻依舊生龍活虎、神采奕奕。

燒得一手中西菜肴的黃越綏絕不挑食,但把握美食的機會;不喜歡無謂的應酬,卻在意對象與氣氛。她再度重申自己的立場,雖然她不特別鼓勵養生,自己也不養生,但並不反對別人養生,而且還相當尊敬那些因養生而獲得重生的人。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養生 從養心開始
銀髮族藥膳  固骨助眠又養生
【廚娘香Q秀】椰漿蕃薯球
狼吞虎嚥易發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