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雪慧:香港大學內地招生衝擊波

肖雪慧

人氣 1

【大紀元8月8日訊】不少高分考生棄清華、北大而選擇了香港的大學,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北大、清華會不會淪為二流」的問題浮出水面,上週末鳳凰衛視「一虎一席談」就是這話題。「一席談」上有幾位教授反應失態,面對港校內地招生帶來的衝擊,不是大發囈語,沉迷於「北京是世界文化中心」的自我陶醉中,就是拿北大、清華出高官來證明兩校如何了得,聲言「今後的國家黨政領導人也將主要出自北大清華的畢業生」……囈語當不得真,出黨政高官不假,可除非是民選的,否則任隨出多少,都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事。大學又不是黨政高官預備所,幾位教授用這樣的說辭究竟能證明北大清華的什麼品質呢?出高官多,大學就一流了?倒是北大招辦主任廣州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的「內地高校基礎學科更具優勢」算是對「一流、二流」之爭的內行回應,可是內地高校的師資現狀和課程設置現狀卻又使這話的可靠性大打折扣。

港校內地招生顯示的競爭態勢攪動了內地高校的一潭死水,還特別觸及了北大清華在半個多世紀無競爭狀態下的獨尊地位。這種時候,與其用言辭來支撐「一流大學」的名分,不如認真思考一下,為什麼幾所港校就能在偌大的內地掀起波瀾?也認真想想今後怎麼辦?像北大招辦主任那樣指控人家重金「掐尖」,對內地高校搞不正當競爭,既沒意思又失公允。四、五十萬港元獎學金說不上重金,招辦主任自己都說,拿來對付四年學費外所剩不多。可是它畢竟在家景貧寒的考生面前展現了希望,使他們無須因家貧而在北大、清華這樣「不是所有人都消費得起的優質教育資源」面前望校興歎,再怎麼說,這也強過「高校大門朝南開,有才沒錢別進來」。說港校是不正當競爭,就更沒道理。北大、清華長期在無競爭的情況下全國範圍內掐尖反倒正當?

如果不把功夫花在指責別人而是反求諸己,其實該明白,港校能得先機,原因在內地大學自身。首先自然是不獨立。除了人們已經說得不耐煩了的行政化和官本位,龐大的黨務系統這一世界大學奇觀也在彰顯著大學的不獨立。黨政對高校中心活動教學、科研的支配與騷擾,沒有一所內地大學躲得過。這可直接關乎大學核心價值——學術自由的存廢。對於大學來說,廢了學術自由,無異於廢了武功,一切都名不副實。而港校擁有的學術自由,使港校的教學貨真價實。因為,它們不必聽命於任何權力機構的瞎指揮,不會把大量寶貴教學時間用於強制性灌輸和洗腦,所以既不會因教育資源和教學時間的浪費而造成教學注水,也不會使教育淪為反教育,比如用大量廢物、毒物去弱化學生心智、毒害他們的靈魂,以灌輸特有的一言堂和一元化思維去消蝕掉自由探索的熱情,使人變得愚蠢而頑固。師生有充分的資訊自由,可以跟隨自己興趣的指引不受限制地去探索和研究,可以自由地去瞭解中國或他國的歷史和現狀,不會有什麼人或組織機構來強暴人的思想和精神,規定你信什麼和不信什麼,更不會受時不時自上而下政治運動的騷擾。而就讀內地大學,精神強暴、運動式騷擾,是決然逃不掉的,什麼時候政治痙攣一發作,大學樂不樂意都得跟著發作,而且人員集中,便於動員,恐怕比社會上同類病的發作還厲害;即使只限於應付和走過場,也會打亂學校正常安排、浪費掉許多時日。但港校就讀無此之虞。

我敢斷言,憑著學術自由這一根本性優勢,港校就注定要把內地大學甩在後面,即使北大、清華這樣有深厚歷史積澱的百年老校也不例外——如果它們不能重新確立起學術自由的話。何況,內地大學還不止是缺乏獨立性和學術自由這一對老問題。愈演愈烈、在全社會後來居上的腐敗也是大學自己打敗自己的要因。一流大學不僅要求師資、生源一流,教學和研究一流,培養的人才一流,還應該有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精神道德風範,用丁學良先生的話說,這對社會起著「超越純專業之外的示範效應」。但自詡一流的內地大學,現在除了生源一流,其他任何方面都在被腐敗蛀蝕,早就不一流了。一流大學對社會應有的示範效應,眼下根本別指望。2005年審計報告中18所有經濟違規行為的部署高校,北大、清華雙雙榜上有名。而大學普遍存在的經濟問題,遠比審計揭示出來的嚴重得多;大學腐敗的範圍也遠不止經濟方面。對社會的正示範效應沒有,負效應倒很多。

在最該寄望於一流大學的科研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方面呢?也不敢抱有大指望。北大、清華尖子生雲集,但除了產生許多黨政官員,半個多世紀並沒有培養出堪稱重量級的學術人才。而北大近期的學術水平,從它在英國某機構公佈的2005年全球大學排行榜上關鍵一項的得分可窺一斑:雖然相當靠前的排名著實令人興奮了一陣,可科研論文被引用一項得分為零,使創新能力的疲軟昭然若揭。原因自然多多,但除了積重難返的體制和教育理念問題,學術腐敗在拖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後腿上,肯定起了大作用。中青報最近一項「內地高考尖子為何選擇香港高校」的調查顯示,內地高考尖子選擇港校的原因之一是「師資力量更雄厚」。要我說,是「師資更真實」,沒有一大批掛羊頭賣狗肉的充斥師資隊伍,更不可能喧賓奪主。而內地大學有大批特色教授,諸如專職洗腦的政工教授、官學一體「教授」、政壇高官或影視明星擔綱的掛名教授。特色教授的存在給師資隊伍灌了許多水,而正經評出的任課教授中不斷湧流出剽竊者(別忘了,在這個剽竊者的天堂,在媒體上湧現出來的不過是冰山一角),使灌水更嚴重。

不斷曝光的抄襲剽竊醜聞本來就意味著學風普遍敗壞,可是問題的嚴重性還不在這裡。縱然學風空前敗壞,但若有決心,重塑良好學風不是沒有希望。可內地大學最具代表性的反應是護短,甚而有組織地掩蓋醜聞。此等劣行敗露的人如果有點諸如「南書房行走」的特殊背景或者有政治緊跟的表示,不僅在大學的地位紋絲不動,而且繼續受重用,甚至繼續飆升。2003年,北大教授程立顯被揭至少兩本書中剽竊他人,三年過去,如今程教授身負重任,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理論教程》主編之一,據媒體披露,除保留著剽竊事發時已經有的教授頭銜,還多了許多新頭銜:北大馬克思主義學院德育研究所副所長、倫理學博士生導師、北京倫理學會副會長。除程之外,北大還有其他多起剽竊、造假醜聞纏身,這對一流大學是不可想像的;有剽竊醜聞的人不僅留任還越來越風光,這更不可想像。有人設問:「假如黃禹錫在中國會怎樣?」學術量級上跟黃禹錫根本無可比性的程立顯事發後學途仕途更加如意,黃禹錫在中國會怎樣?——大膽推測吧。(註二)

剽竊教授不能在創造力上給學生任何啟迪,也給不了道德良知上的有益示範,但在向學生言傳身教不正當學風上,在培養口是心非、「順服掌權者」這等氣質方面,本事肯定一流。不過,把培養這類特殊氣質完全歸功這部分人也不公正。各大學為此專設的那些「課程」在這方面是做了持久而系統的貢獻。行文至此,不由得想起北大招辦主任關於「內地高校基礎學科更具優勢」的斷言。「基礎學科」指什麼,語焉不詳,聽者只能猜測。可除了剛提及的專設課程,即每校必開、人人必修、近十多年不斷強化的「思政」系列課程鐵定比其他任何地方的大學都有「優勢」——人家這方面不就一窮二白嗎?——,真還說不上有多少正經的基礎學科「更具優勢」。具體到北大,「思政」在全國藝壓群芳。有報道為證:「北大馬克思主義學院作為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品德教育、研究的最重要基地及權威機構之一,擁有最雄厚的學術研究力量,對於社會主義榮辱觀與大學生的思想教育研究一直居於國內的領先水平。」(註三)這「最權威」、「最雄厚」的隊伍中,有程立顯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顧海兵曾言:「不是香港大學挑戰北大清華的問題,而是北大清華有沒有資格接受挑戰的問題」。這很不中聽,但想一想內地學術自由缺席,教學、研究受控的現實,還有腐敗的蛀蝕,特別是對師資的蛀蝕——,「有沒有資格接受挑戰」,話丑而理端。不過,由於港校內地招生帶來的衝擊,我認為還是可以對內地大學抱有謹慎的樂觀。但前提是,衝擊能夠觸動內地大學從教育理念、大學體制這樣的根本點上找差距,並以此為契機,從根本上下工夫。特別是象北大、清華這樣的學校,如果調整心態,不氣急敗壞,也不置之不理,而是理性比較,認真反省,一旦走上正途,憑著前人留下的豐厚教育資源,是很有希望的。

2006-8-3

註一這出自教育部發言人的名言:「非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已經成了家庭的一種消費,北大、清華這些優質教育資源不是所有人都消費得起的。」(據新華社3月6日消息)

(註二)新近北京市第二中級法院妙判周葉中剽竊王天成案,是在給所有抄襲剽竊者傳佈福音——從此,盡可以放心大膽地抄!如果給逮住上了法庭,法院有的是辦法把板上釘釘的剽竊給一一脫罪,實在脫不掉,還有一個「文字比例」說可以確保學壇竊賊沒事。當然,這需要竊賊先掙個「南書房行走」之類身份,或者有政治可靠性表示。

(註三)見:新華書目報‧教材導刊2006年4月26日的報道:「國內第一本社會主義榮辱觀大學生教程出版」。正是這篇報道列出了程立顯一長串新老頭銜。

──原載《民主中國》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香港七一遊行今年參加者高出去年
文人不必相輕  香港高校向北大清華示好
蔡淑梅:我們的下一代
港大教授獲選英皇家學院院士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