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敕谕皇太子监国之时,将这部亲编的《圣学心法》郑重地赐给皇太子,嘱其铭记古圣先贤治国格言。显然,成祖是通过《圣学心法》把圣人之道传达给继位君主...
永乐六年(1408年),动用文人儒臣三千余人,辑古今图书八千余种,谓“纂集四库之书,及购天下遗籍,上自古初,迄于当世”,即囊括前代关于政治、历史、伦理、地理等方面所有重要著作的一套丛书问世,明成祖十分满意,赐名《永乐大典》。
明成祖朱棣的一生真的是了不起的一生,前文已经说过,其在位短短二十二年间,不仅发展了经济,国力达到了鼎盛,天下得以大治,声名亦远播海外,仰慕中华文明者无计其数,六十多国与明朝存在朝贡关系;而且他做出了好几件了不起的大事,其中任何一件都会让其青史留名。这其中就有疏通大运河和铸造永乐大钟。
大报恩寺塔自建成至衰毁一直是中国最高的建筑,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位列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并列,被当时西方人视为代表中国的标志性建筑,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也被视为“天下第一塔”。
“太和绝顶化城似,玉虚仿佛秦阿房。南岩雄奇紫霄丽,甘泉九成差可当。”这是建成后的云中宫殿——武当山宫观给后人带来的视觉冲击,而这宏伟的工程能够落成要归功于明成祖朱棣。
天安门是明清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的名字是“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一方面包含了皇帝是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至尊之意;另一方面,又寓有“外安内和、长治久安”的含义。
中国古代民间盖房上梁时有悬挂字条“上梁大吉”、抛元宝、安放镇物等祈求平安的方式。据说在修建紫禁城时,施工人员都要在重要的建筑屋顶施工结束前,在屋顶正脊中部预先留一个口子,称之为“龙口”。之后再举行一个较为隆重的仪式,由未婚男工人把一个含有“镇物”的盒子放入龙口内,再盖上扣脊瓦。该盒子被称为宝匣,而放置宝匣的过程称为“合龙”。合龙标志着一座建筑的落成。
明成祖下令迁都北京后,经过精心的选址,紫禁城建在北京的中心位置,因为皇帝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表,必然要居于人间的中心。从我们现在看到的故宫的朱墙黄瓦、雕梁画栋、檐牙高啄,一景一兽无不透露着豪迈、大气;它的金碧辉煌、雄伟壮观、肃穆庄严也无不体现出天子的至尊。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不久,决定将北平改为北京,并迁都北京。这再次体现朱棣的雄才大略,迁都北京不仅仅是因为北京曾是他做燕王时期的封地,可以远离建文帝的旧势力,更重要的是他认为北京山川形胜便于就近调动军队,方便指挥,可以防范元代蒙古残余势力,控制东北,并制天下。
明成祖永乐年间,不仅派郑和下西洋、陈诚去西域诸国,宣扬其“共享太平之福”的理想和天朝特有的礼制体系,展示灿烂的中华文明,而且对于周边的近邻日本、朝鲜、南亚诸国,同样采取友好的对外政策,使其内心宾服。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在西域除继续巩固对哈密以东诸地区的控制与治理外,如建立哈密卫,对哈密地区以西的西域各邦国,则主要通过和平交往的方式,发展贡赐与互市贸易,建立睦邻友好关系,以期实现其“共享天下之福”的理想。从永乐七年起,明成祖多次派遣官员频繁出使西域各国,广泛交往,而我们必须提及的一个名字是陈诚。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任务并非是史书上所载的为寻找建文帝,而是向世界宣扬明成祖的远大理想。在郑和第三次下西洋的时候,明成祖给了他一封敕书,带给西洋各国番王和头目。从这封敕书可以看出明成祖的天下观和对世界的期望...
明成祖时期,亦积极开展与周边其它国家的外交,并改变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海禁”政策。比如明成祖朱棣从1403年开始派使臣到安南、日本、暹罗(泰国)、高丽、爪哇、西域等国访问,建立友好关系,而郑和下西洋更是扩大了明朝在海外各国的影响,用《明史》的话来说就是“示中国富强”,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传递“共享太平之福”的美好理想,而这实现这一美好...
明成祖朱棣除了在东北设置奴儿干都司和卫所外,在西北、西南、南海诸岛同样秉承着“共享太平之福”的理念,设置卫所或指挥司,使明朝威德抵达这些地方,此时明朝的疆域面积达到顶峰。
明朝虽然建立的是以汉族为主的全国统一的王朝,但中华多元一体思想在明朝继续发展。明太祖朱元璋曾说“迩来胡汉一家,大明主宰”,因此明朝皇帝秉承着“华夷一家”、“华夷无间”的新观念,而有着宏大胸襟的明成祖朱棣更是身体力行者,比如他在东北、西北、南方的开边经营。
明成祖的皇后徐氏是开国大将、中山王徐达的长女。《明史》载,她天资聪颖,幼年时便贞洁娴静,喜欢读书,堪称女中儒生。明太祖朱元璋听闻后,便将徐达召来说道:“朕与你是布衣之交,自古以来君臣相互投合的,一般都成了姻亲。你有这么好的女儿,朕想将儿子朱棣与她相配。”徐达马上叩头拜谢。而朱元璋将开国大将之女许配给朱棣,显然让朱棣得到了更多的助力,这样特殊的待遇在其他诸王(...
安南,现今的越南,古称“交趾”。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中国的属地,五代以后,方独立成国。元末战乱,安南趁机从中国版图脱离,并发兵占领了中国的一些县镇。洪武年间,明太祖曾颁诏晓谕安南国王陈日昆,命令归还,但受制于国相黎季犛的陈日昆,拒不从命。因明朝初建,朱元璋不愿再起干戈,所以暂时搁置,安南处于半独立状态。
《明史》在评价明成祖时,有这样的评语:“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显然,明成祖在位期间,五次亲征漠北,护卫北方边境是其重要功绩之一。日本著名汉学家那珂通世的《东洋小史》中说,昔日的汉武帝、唐太宗,虽然屡破北方侵扰部族,但都是派遣大将而不是亲征,汉人天子远渡沙漠者,唯有明成祖一人。
永乐时期,明成祖朱棣在政府部门设置上,基本延循明太祖时的架构,不过他命侍读解缙和胡广、编修黄淮等亲信大臣直接进入文渊阁参与政务,内阁机制由此形成,并成为常制,成为稳定的官僚机构。明成祖亦明确规定其职责是参与政务,注意负责掌献、复检奏章、票拟批答、起革诏令、申署司奏、巡以扈从、经庭讲读、主持大典等。
方孝孺,明朝著名文学家,曾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即便是一些长辈学者,也自叹不如。明太祖时,召见了方孝孺,见其举止端庄,学识渊博,十分欣赏,便命其为陕西汉中府教授。后太祖的儿子蜀王朱椿听说他很贤能,就聘为世子师。建文帝即位后,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并处处听从他的建议。可以说,建文帝对他有知遇之恩。
成祖得天下后,选拔了一批亲信大臣“并直文渊阁,预机务”。对待功臣和追随自己的,他采取与明太祖不同的做法,即善待他们,并且只要是自己选中的就用人不疑。他曾对群臣说:“君臣不能保全者,常始于不相信。苟不相信,即父子将为秦越,况君臣乎!吾于诸功臣,报之厚而待之诚,常见其善,不见其不善,惟其才而任之,保功用人,可以两得。”如御史曾弹劾西宁侯宋晟专权,不经报告就处理事...
402年七月,燕王朱棣在南郊祭祀天地,正式称帝,改明年年号为永乐元年,一切沿循明太祖时制度,是为明太宗(后改为明成祖),他也是有明一代最卓有建树的伟大皇帝。作为最高的统治者,雄才大略的朱棣继承了父亲朱元璋勤奋、节俭、体恤百姓的长处,但却摒弃了其父晚年猜忌、武断的短处。他为人果敢英武,驭臣威严,但并不武断,而是善于纳谏,主张“用法当以宽”,“待人当以诚”;他不...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终年71岁。长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是懿文太子的第二个儿子,颖慧好学,性至孝,生性仁厚。不过,《明史纪事本末》认为建文帝“仁柔少断”,这大概也是受其父亲的影响,书生气十足,温文尔雅,仁爱但缺乏自信和治国理政的经验和能力,而且论才能和胸襟,朱允炆也无法与朱棣相比。
当让欧洲人为之惊叹的蒙古王朝带着昔日的辉煌走入历史后,1368年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拉开了又一个大幕。在序幕中,勤政爱民的朱元璋师法汉唐,对百姓施以仁政,让饱受战火摧残的山河得到修复,而其后的明成祖朱棣,这位承天命再创中华文明辉煌的圣明君主,为后世留下远迈汉唐的大明,留下太多的惊叹,在政治文化等领域再次书写浓重的一页。
史学家认为明成祖永乐年间之政绩足以媲美汉、唐。汉武帝以“通西域”而著称,唐太宗因被尊为“天可汗”而闻名,明成祖则以“下西洋”而传世。因此,“永乐盛世”实非虚美之评语。
今日头条
NEWS HEADLINES
纽约州长库默(Andrew Cuomo)18日早上召开记者会宣布,纽约州被“中共病毒”(川普称为“中国病毒”,Chineses Virus,又称CCP Virus)感染的确诊人数2,382人,致死人数已达20人,一夜之间新增确诊人数68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