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明朝著名文学家,曾拜大儒宋濂为师,为同辈人所推崇,即便是一些长辈学者,也自叹不如。明太祖时,召见了方孝孺,见其举止端庄,学识渊博,十分欣赏,便命其为陕西汉中府教授。后太祖的儿子蜀王朱椿听说他很贤能,就聘为世子师。建文帝即位后,召方孝孺入京委以重任,并处处听从他的建议。可以说,建文帝对他有知遇之恩。
靖难之役中,方孝孺曾多次给建文帝出主意,力图消灭燕王朱棣的力量。朱棣经过四年的征战,最终承天命,进入明朝都城南京。建文帝的旧臣,除了少数自尽、离开京城或不归降外,众多大臣都归附了朱棣,方孝孺就是少数的拒绝归降者。当时方孝孺已经是名闻天下的第一大儒,其学识品德为四海所称颂。朱棣起兵时,辅佐他的道衍就曾对他说,“城破之日方孝孺是决不会投降的,但万万不能杀他,否则天下读书种子将会灭绝。”朱棣点头答应了。
朱棣进入南京后,先是以礼相待,下令启用方孝孺,并请其撰写登基诏书,方孝孺不肯,披麻带孝上殿,且哭且骂,激怒了朱棣。朱棣随即下令,将他与其他一些不归顺的建文帝旧臣一并处死,还灭了族。《明史》载:“丁丑,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齐泰、黄子澄是建文帝时力主削藩的始作俑者。而关于“夷其族”,流传至今的一种说法是方孝孺被灭了十族,包括他的门生。
对于方孝孺的行为, 一种看法认为他是忠君,死得其所;一种认为是愚忠,因为建文帝软弱无谋,无一可用,亦无一成功;一死已足可以谢故主,不必激怒燕王,使得家族被灭。而且一朝天子一朝臣,天象已变,前朝臣子不从新君,那就只能有不太好的归宿了。
一个问题是:方孝孺真的被灭了十族吗?“四库”版《明史本纪》中如此叙述道:“丁丑,召方孝孺草登基诏,孝孺投笔,且哭且骂。帝大怒,泰、子澄亦抗辩不屈。遂与孝孺同磔于市,皆夷其族” 。
无论是原本《明史》还是四库本的《明史》,都没有朱棣夷方孝儒十族的记载。明代焦竑着的《玉堂丛语》里写的是方孝孺“不屈死”。关于朱棣威胁灭方孝孺十族的对话也不曾见到。《明史》还载,方孝孺与其弟方孝友一同被杀,其后,方孝孺的妻子郑氏与四个儿子中的两子方中宪、方中愈上吊自杀,两个女儿亦跳入秦淮河自尽,这也不是被朱棣“夷族”。
而《明史》中虽提及了方孝孺本族的人被杀的信息,但没有提到方孝孺母族、妻族等人被杀的任何消息。值得注意的是,《明史》中还有方孝孺第十族——门人和朋友的信息:“永乐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门人王稌潜录为《侯城集》,故后得行于世。”
此外,生活在明成化年间宋端仪撰写的《立斋闲录》、《革除录》等关于建文忠臣的书中,也只是有“夷其族”却没有“灭十族”的说法。《立斋闲录》还在“夷其族”后边列出了被“抄扎人口八百四十七人”的名单,基本都是方家父系这一系的,并未见有母系和妻系的人名被列出。显然,也没有理由表明,宋端仪要刻意隐瞒方家母系和妻系的被害者姓名。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人是被“抄扎”,即查抄没收,并没有说是被杀死。同样,关于建文帝的野史也都没有关于方孝孺被诛十族的记载。
而在明成祖朱棣之子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即为方孝孺等建文旧臣平反正名,方家找到了其堂兄方孝复,并将其赦免。万历十三年三月,万历皇帝还释放了因方孝孺连坐的戍边后裔,这些分别被流放到浙、赣、闽、粤、蜀等地的人数有一千三百余人。这说明方孝孺及部分族人虽然被杀,但并没有达到“灭族”的程度,极有可能很多是被查抄、流放,否则无法解释明仁宗和万历年间的赦免。
那么,“灭十族”的说法究竟如何出现的?近代有人考证,最早记载方孝孺被诛十族的书籍是在明正德年间祝枝山所写的《野史》中,而其信息来源是年幼时听长辈们聊天时的记忆,因此不足为凭。而清朝初年,民间史学家谈迁的《国榷》中也未见“灭十族”的说法。直到清朝一统天下后,这种说法出现在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赵翼的《廿二史札记》等书中,并逐渐广为流传。
另《方何宗谱》卷首记载:方孝孺位列翰林侍讲。父亲遭杀后,幼子圣公由浙江台州迁往安徽歙县,生四子,长子通公后迁至安徽庐江,改姓何。何氏后发展成为一个大族,在明清时都有做官之人。
多方证据显示,方孝孺被“灭十族”应是夸大的说辞,朱棣在这一点上也确实被冤枉了几百年。@#
点阅【威德遐被的永乐大帝】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张宪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