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天人合一之路(17-5)

「吾」之哲學觀
黃鶴昇
font print 人氣: 20
【字號】    
   標籤: tags: , ,

「無思」,真理不就現身了,本真不就出現了嗎?我不思,吾不就是實在的在嗎?吾不再有「思」扭曲的「我」,吾不再有相對,不再有物累,不再意亂,是實實在在的吾,自由自在的吾,吾就是其所是。我不思,吾的在才是真正的在。

中國的哲學,主要由儒、道兩家而立(佛由印度傳入,算徬枝),其最高超、最神妙、最精華部分就是天人合一。即所謂的「聖人」、「真人」、「至人」境界。而此一境界都要做到無:儒家是聖人無體,不可以訓;道家是損至無為。這兩者都要抵達無我的境界,這就很難為西哲所認同。

用西哲理性的話來講,沒有一個主體作為敘述體,哲學怎麼說得通?實則他們看不到中國人這個「吾」在。當孟子說「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孟子》,智揚出版社,民國83年版,405頁)時,子思說「極高明而道中庸」(《大學、中庸》,華語教學出版社,1996年第1版,《中庸。大哉章》83頁)時,那個主體「吾」是隱藏其中的。

這個神者何許人也?極高明者何許人也?當然是敘述者「吾」。當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時,當莊子借「無始」之名說「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當名。」(《莊子正宗》華夏出版社,2005年1月北京第1 版381頁)時,那個老子、莊子的「吾」是在的,只是不能用「我」說,「我」說的道就不全了,就變味了,就不是道了。

中國的哲學,全靠這個無執、無對、無象的「吾」立起來。沒有這個「吾」,所謂的「聖征」、「盡性知天命」就不可能,因為那天道無聲無臭,聖人無體,又不可以言訓,他要進入那「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大學、中庸》華語教學出版社,1996年第1版,《中庸。經綸章》101頁)之境界,就要做到至誠無我。

沒有我了,那境界之人何在?那就是吾。吾正好是可以無對、無執、無顯像的,與道者無矛盾衝突,吾與道相契合,正所謂的天人合一也。所謂的「《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逐通……」就成立起來了。老子的「損之又損,直至無為」的道無因為有吾在。莊子的「無無」也可以成立了。沒有「吾」作為道的載體,何來聖人、真人、至人?這一切高明之處,全在於中國哲學有這個無對、無執、無相的「吾」之主體,否則一切將流入神祕主義,虛無主義,中國的哲學就汙塞不通了。

西人不懂得我華夏這個哲學的奧妙,批儒、道哲學可修成聖、至人,可成仙變神人為不可思議,實則西人無中國文化的這個「吾」也,他們不可能發展出中國此等哲學來。

中國現代的一些學者,不知就裡,受西方辯證哲學的影響,將辯證法引入儒學和道學的研究,特別是對老莊道無的研究,讓人讀了忍俊不禁。他們自以為是,說老子的道具有樸素的唯物辯證法思想,說老子的道是辯證的,無為就是有為,柔弱就是強壯,無德就是有德等,用此等辯證法解析老子,只能將老子的道降到有形相對的道,即實有的道。這如何窺見到老子道的「玄妙之門」?

老子說那些形而下的辯證,就是為了說明他的道不需要辯證。他的道不同於人世間所說的道,他的德也不同於人世間所認同的德。他的道連個名稱都說不清楚,我們何必亂拿那些實有的東西來與道比附。

老子的道,是不能用意去猜度的,更不能用辯證法去辯出個所以然來。這個道是損無以後才悟的,既已無,何來辯證?這些所謂的學者,其根本就沒有達到「吾喪我」的境界,對「吾」信心不足,以「我」來論道,這道只能是西方哲學那套可見的「實有存有論」的東西了。

(待續)

(轉載自黃花崗雜誌社《通往天人合一之路》一書)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吾就是吾,全在其自己,無矛盾的對立面,無外在而言「吾」。就是說,我是有辯證的,但吾是無辯證的。我們要使老子的道無所以可能,不能不論及中國古人這個「吾」的哲學觀。
  • 中國古人早就有吾與我之不同用法,吾與我是有不同意謂的。我們從《易》、《論語》、《老子》、《孟子》及《莊子》等書就可尋見此義。
  •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與耶穌、釋迦牟尼、孔子並稱為人類歷史上的四大哲聖。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美德即知識,無知即罪惡」。任何美滿的愛情和婚姻都離不開美德,要打造幸福的婚姻,我們必須具備正確的知識。
  • 國父曾經說過「佛學是一門人生的哲學」不過這本書卻推翻了這種說法,她展現了不同於以往傳統的視野,讓人讀了以後產生很大的震撼,驚覺到自己竟然在紅塵中迷失了這麼久、這麼深,於是讓人不捨的一看再看。
  • 行政院環保署於27日假台南市台糖長榮酒店舉辦為期2天的南區「2009全國鄉鎮市區村里長環保研討峰會」,邀請南部各鄉鎮市區村里長聯誼會會長、鄉鎮市區長、各地方環保局長、清潔隊長共同研討,提昇台灣整體環境的「整潔美質」與「視覺品質」的具體辦法,希望由內在涵養化為外在行為,讓台灣環境脫胎換骨。
  • 「吾」是「在其自己」,無外在條件,不講有對;「我」則有對,與外在條件聯繫而說。「吾」是一個封閉體,代表其自身極其心性。而「我」則是個開放體,由「我」來對外發言。用現代漢語來翻譯,這個吾,只能解釋為「本人」、「本尊」、「本心」、「我自己」。
  • 在表達自我情感方面,中國古人也常用「吾」而不用「我」。如上面提到孔子說的「是吾憂也」一句,這是發自孔子內心的情感,是他自身的感受。在西方哲學中,雖有「我、自我」等詞,但無中國人這個只有主體而無客體的「吾」相對應。
  • 我不知道人們為什麼把叔本華歸納到「悲觀主義者」中去?叔本華一點也不悲觀,他與老子一樣發現了道(絕對自由)。叔本華對「無」有深刻的理解,他雖然沒有像老子那樣有一套悟「道」的方法論,他對「無」只是點到為止,他是在探索生命意志無法解決人生的痛苦時得到佛家涅槃的「無」的。
  • 12月30日元智大學邀請前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院士,以「掌握人類的未來」為主題進行演講,他在演講中表示地球資源已過度開發,人類應尋找新的永續發展模式,走回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天人合一」境界,才能在地球上繼續生存。
  • 在主張無神論的中國,宗教界領袖被叫政治和尚或被批充滿銅臭味並不稀奇。因為,他們早就在官方的嚴控下學會三分之一哲學,同時扮演政治人、生意人及出家人三種角色!
評論